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柴拉可汗

(李建複音樂專輯)

鎖定
《柴拉可汗》是李建復於1981年8月1日發行的專輯,共收錄10首歌曲 [1]  ,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台灣出過的一套絕版的老唱片,一直到2005年5月它們再版發行,重見天日。
中文名
柴拉可汗
專輯語言
國語
專輯歌手
李建復
曲目數量
10 首
唱片公司
四海唱片
發行日期
1981年8月1日
專輯類別
錄音室專輯

柴拉可汗專輯曲目

柴拉可汗專輯介紹

那是1981年,幾個做音樂的熱血青年,蘇來,靳鐵章,陳揚,李壽全,李建復,蔡琴,懷着滿腹的才華,決定脱離唱片公司的模式,自己成立音樂工作室來做音樂。蔡琴和李建復是當時非常出色的民歌手,蘇來,靳鐵章是很有才華的詞曲作者,陳揚,李壽全在編曲方面獨樹一熾。日後成為了華語樂壇出色的專業音樂人。他們延續的是當年的台灣校園民歌風格,加上文學的,戲劇的,西洋鄉村的,民族本土的音樂情懷,力求在民歌風格上有所突破。他們把自己的工作室叫作“天水樂集”。然而,“天水樂集”在出了兩張專輯《一千個春天》,《柴拉可漢》後因為市場的不力而解散。
無疑,這兩張專輯的絕版,是“叫好不叫座”的結果。但是,不論是懷舊樂迷還是樂評人,説起這張專輯,無不把它們看作是華語樂壇的一個豐碑。它的歌詞透露着深深的文學氣息,它的曲式,在傳統民謠的編曲方式上,漸漸向現代流行音樂靠攏,儘管有幾首歌是強烈的“民歌風”,但蔡琴和李建復的唱是既還原本土的文化關懷,又發揚了流行音樂的新形式。
《一千個春天》裏,蔡琴的聲音比較偏低,李建復的聲音偏高,蔡琴比較入世,李建復則要鄉土氣息,於是他們兩個人的轉調,大氣地像黃山與太湖水,桂林與落山風,華山與巫山雲霧。雖然與市場違背了,怎不是一個絕字驚歎啊。《柴拉可汗》則是李建復一個人挑大樑,把一個民歌性質的主題唱得蕩氣迴腸。《一千個春天》出在《柴拉可漢》之後,它沒有《柴拉可漢》主題性那麼強,音樂流派上還是更入世一點。李建復的聲音很有民族唱法的男高音氣息,比費玉清還渾厚。封面上蔡琴與李建復的合影十足的學究氣,像老照片裏的教授夫妻結婚照。
下面專門説説李建復獨唱的<柴拉可漢>。很古典的歌,很用心的一羣音樂人,為當時民歌年代的結束畫上了圓滿的休止符。
01 漁樵問答
喝一杯竹葉清 唱一聲水花紅 道什麼 古來今 沉醉嘛付東風....
多麼豪邁的歌詞,多麼古樸的曲風,蘇來寫這歌完全按照李建復的聲音量聲訂做.李建復的聲音有點類似於民族唱法的唱腔,發聲很正統,吐字也清析,很符合學院派"字正腔圓"的標準.這麼古典的歌,也只有在那個年代才聽得到,現在誰還寫得出這樣歌.漁樵問答原為古琴曲,漁父樵夫不一定指的是某人,而是山裏出塵的隱士,對人世,他們想得最透徹,也看得最明白.這個編曲是用西方的藍調吉它加中國的梆笛完成的,李壽全向這支曲子的編曲陳志遠説:“你可以想像樵夫砍竹子做了一支笛子,那漁夫的釣魚線就是吉他弦吧!”
02 寒山斜陽
聽説這個音樂效果是手工做出來的‘木槌撞鐘’的聲音,那時候沒有電腦特技,只是用簡單的電子合成器先做出撞鐘的聲音,再用電子琴裏某些音效模擬出金屬和木頭,在那個年代已經算是很前衞了.齊豫裏面李泰祥也同樣用了這樣的電子合成器的,都一樣的有山水動畫感,真是用心良苦.
03 武松打虎
沒想到李建復會唱這樣的像歌劇一樣的作品,他的聲音完完全全滲透了戲劇的表情,功力太深厚了.但也不能忽略蘇來的電子合成器所做出的背景效果.這首歌,完全是古典戲曲+民歌+西洋歌劇旋律.李壽全説:“我們那時候對於要如何呈現‘打虎’傷透腦筋,後來想到京戲裏抽象的舞台,也會用音樂去象徵一些東西,就請樂師來錄一段武場的鑼鼓,完全保留京戲的元素,只有陳揚墊了一點鋼琴。曲子最後的節慶音樂,表示武松凱旋歸來。錄音的時候我們幾個都下去一起敲敲打打,很熱鬧。”
04 歌者抒懷
歌者的靈魂就是詩,在一塊乾涸的土地上耕耘,在豐收的稻田裏面狂舞.年復一年,田園不變,豐收不停.
05 傻子的理想
李壽全把這首歌寫成了略帶搖滾風格的民謠作品,那個時候的台灣很少有人做這樣的音樂.詞很簡單,卻融合了"天水樂集"眾人的心願,像是一塊夢田,種唱種樂種詩歌了.沒聽過李建復唱民歌以外的作品,台灣也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搖滾.李壽全的嘗試是個大膽的設想,儘管很蒼白.
06 天水流長
很有李建復個人特色的一首歌,大家就是因為這個題目,才想出"天水樂集"這個主題來的.後來費玉清也翻唱了這首歌,一直覺得這樣的交響詩式的民歌,沒有一個雄渾高亢的嗓音,是難以完成的.
07 古城夢迴
獨愛幽簾澗邊生.家國,懷舊,是那個年代共同的主題.李建復唱得是用心的,他唱出的理想是那個年代每個知識分子共同的追求.
08 柴拉可漢
陳揚一口氣完成了這個浩浩蕩蕩的"大工程",事後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寫出了這麼個宏篇巨幅。這個交響詩的故事發生在11世紀的蒙古高原,故事是虛構的,“柴拉可汗”其人是結合了古代成吉思汗等草原英雄的事蹟,綜合加起了塑造的一個人物。音樂用了中東式的音樂風格表現了塞外風情,還有口白的故事敍述。李建復的唱自不用説了,高音絕不在話下,戲劇性的表現力極為張揚,像極了縱橫草原的豪邁之情。
像這樣一張專輯,它是幾個音樂“玩”音樂文學戲曲歷史的結果,音樂是隨心所欲構想的主題,用心的搭上框架,少年才子意氣風發的產物。
二十年後,“天水樂集”的六位音樂人一致決定重新出版這套絕版唱片,為的是給他們曾經激情過的年輕歲月,再實現一次那一年“不顧一切“的夢想。沒有商業,沒有紛擾。 好羨慕那時的人,還有詩讀,還有深沉的音樂可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