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柯尼斯堡大學

鎖定
柯尼斯堡大學,全稱柯尼斯堡阿爾貝圖斯大學(德語:Albertus-Universität Königsberg),是一所位於東普魯士柯尼斯堡的大學。柯尼斯堡大學於公元1544年由普魯士的阿爾布雷希特公爵創立。該校是繼維滕貝格大學(Universität Wittenberg)與馬爾堡大學之後第三所新教大學,更是馬爾堡大學之後第二所新建的新教大學。在西蒙-達赫(Simon Dach)於1656年起擔任校長後,校名以“阿爾貝蒂娜(Albertina,阿爾貝圖斯Albertus的拉丁語變格形式)”開始為人所熟知。1701-1918年之間其官方名稱是普魯士柯尼斯堡皇家阿爾貝圖斯大學(Königliche Albertus-Universität zu Königsberg i. Pr),1930年普魯士地方分管學術、藝術與國民教育的主管部門將“阿爾貝蒂娜(Albertina)”字眼去除。
1945年後,根據《波茨坦公告》決議,德國將東普魯士地區割讓給波蘭和蘇聯,柯尼斯堡成為蘇聯領土加里寧格勒。柯尼斯堡大學也被蘇方接收,師生被驅逐至德國本土。 [1] 
中文名
柯尼斯堡大學
外文名
Albertus-Universität Königsberg
創辦時間
1544年
創辦人
阿爾布雷希特
傑克·克里斯蒂安·顏
辦學性質
新教大學 [1] 
學校類別
公立
知名校友
古斯塔夫·羅伯特·基爾霍夫
知名教師
哥德巴赫
校    長
George Sabinus 1544-1547(首任)

柯尼斯堡大學辦學歷史

普魯士高等學校。設於柯尼斯堡。1544年建立。初創時,亦為代表由條頓騎士團的領地所構成的世俗公爵領地的學校。受梅蘭希頓思想的影響,在世俗政權的領導下,以實現新教教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為指導思想。最初主要招收普魯士、波蘭和立陶宛的學生。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後,吸收各德語國家的學生,併成為德語國家的文化中心。1740年,出生於柯尼斯堡的哲學家康德入該校攻讀神學、哲學和自然科學,1755年獲該校碩士學位後,留校任教42年,並在科學和哲學領域作出卓越貢獻,亦使該校獲得聲譽。1809—1833年,教育家赫爾巴特應聘為學校教授,接任原康德主持的哲學與教育學講座,並於1810年在校創辦教育研究所,附設實驗學校。此為大學創設教育研究機構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柯尼斯堡遭嚴重破壞,1945年學校停辦。 [2] 

柯尼斯堡大學辦學條件

初創時,亦為代表由條頓騎士團的領地所構成的世俗公爵領地的學校。受梅蘭希頓思想的影響,在世俗政權的領導下,以實現新教教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為指導思想。最初主要招收普魯士、波蘭和立陶宛的學生。三十年戰爭(1618—1648)後,吸收各德語國家的學生,併成為德語國家的文化中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