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柘枝舞

鎖定
柘枝舞唐宋健舞名。古羽調有《柘枝曲》,商調有《屈柘枝》,因曲而名舞。出自怛羅斯(唐代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即今蘇聯境內的江布爾)。初為女子獨舞。唐最流行《雙柘枝舞》,用女童兩人,衣紅紫羅衫,胡帽上綴以金鈴,隨蠻鼓節拍起舞,腰肢纖柔,鈴聲與舞步相應,林轉有聲。宋時演變為隊舞,官樂有柘枝隊。其舞舊曲遍數極多,宋時曲已大部散失,舞尚盛行。自元以來,唯於詞曲中存有《柘枝令》牌名,舞亦失傳。 [1]  柘枝舞、胡旋舞和胡騰舞三大西域樂舞曾風靡唐朝,也經常被用來禮待齊聚長安的使臣。 [2] 
中文名
柘枝舞
外文名
Zhezhi dance
分    類
枝舞
類    型
唐宋健舞名

目錄

柘枝舞簡介

《柘枝舞》原為女子獨舞,身着美化的民族服裝,足穿錦靴;伴奏以鼓為主,柘枝舞者在鼓聲中出場。章孝標《柘枝》詩有:“柘枝初出鼓聲招”,白居易《柘枝妓》有“連擊三聲畫鼓催”。舞姿變化豐富,既剛健明快,又婀娜俏麗。舞袖時而低垂,時而翹起,即詩中所謂“翹袖中繁鼓”、“長袖入華裀”。快速複雜的踏舞,使佩帶的金鈴發出清脆的響聲。觀者驚歎舞姿的輕盈柔軟。舞蹈即將結束時,有深深的下腰動作。唐詩中對《柘枝舞》的描述,與今日新疆流行的《手鼓舞》有許多相似之處。
《柘枝舞》在中原廣泛流傳後,出現了專門表演此舞的“柘枝伎”,並由獨舞發展成雙人舞,後又有兩個女童先藏在蓮花中,後出來起舞的軟舞《屈柘枝》。其舞蹈風格、表演形式均已有很大變化。
西安唐代興福寺殘碑側有二女腳踏蓮花,相對起舞的石刻,可能與唐《屈柘枝》舞有關。
宋繼承唐,宋的柘枝舞經常在貴族的酒宴中由伎人表演,供賓主欣賞。舞蹈婀娜多姿又矯健明麗。
跳柘枝時,舞女穿着五色繡羅的寬袍,頭戴胡帽,帽上有金鈴,腰繫飾銀腰帶,舞蹈開場一擊鼓三聲為號,隨後以鼓聲為節奏,柘枝舞動作明快,旋轉迅速,剛健婀娜兼而有之,同時,注重眉目傳情,眼睛富於表情。

柘枝舞相關的詩

柘枝妓 【白居易】唐 七律
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
紅蠟燭移桃葉起,紫羅衫動柘枝來。
帶垂鈿胯花腰重,帽轉金鈴雪面回。
看即曲終留不住,雲飄雨送向陽台。
柘家美人尤多嬌,公子王孫忽忘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