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林日記

(2007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柏林日記》是2007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威廉·L.夏伊勒。
中文名
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1934-1941)
作    者
(美)威廉·L.夏伊勒
類    別
世界史
原作品
BERLIN DIARY(THE JOURNAL OF A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34-1941)
譯    者
張若涵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
頁    數
455 頁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802252141

柏林日記內容簡介

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1934-1941),作者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Shirer),
人們能夠真切感受到“二戰”前後歐洲政治局勢的發展脈絡,以及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畫面。《柏林日記》堪稱《第三帝國的興亡》的姊妹篇,後者大段內容直接引自前者。如果沒有《柏林日記》,就沒有《第三帝國的興亡》。 豐富的一手資料,這是本書最突出的特點。作為一名記者,夏伊勒以栩栩如生的筆觸.描述了自己親身經歷過的協和廣場暴亂、德國和奧地利的合併、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以及納粹帝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二戰前歐洲政治局勢的發展脈絡,以及亂世中人們日常生活的畫面。 此外,還有大量關於二戰的珍貴史料,涉及波蘭戰役、蘇芬戰爭、挪威戰役、西線戰役和英吉利空戰。夏伊勒從新聞記者的角度,對二戰初期戰事進展進行了詳密的記錄。儘管他並非軍事專家,但在戰略問題上卻頗有見地,其敏感性和預見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絕.對於研究二戰史極具借鑑意義。 《柏林日記》中關於希特勒的內容也彌足珍貴。夏伊勒擔任駐柏林記者多年,使他能夠在近距離對希特勒進行細緻入微的觀察,並對其政治活動和私人生活進行了全面詳細地記述,評論精妙,常有神來之筆。 [1] 
作者擔任駐德記者多年,本書是他1934年至1941年間有關“二戰”的見聞實錄。日記記載了大量關於“二戰”的珍貴史料,內容涉及波蘭戰役、蘇芬戰爭、挪威戰役、西線戰役和英吉利空戰。

柏林日記作者簡介

威廉.L.夏伊勒 威廉.L.夏伊勒
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Shirer)生於美國芝加哥,是著名的駐外特派記者、新聞分析員與世界現代史學家。

柏林日記作品

他還著有《第三帝國的興亡》(1959年)、《第三共和國的崩潰》(1969年)和關於歐洲政治、斯堪的納維亞的書,及三本小説。本書在作者親歷、親聞的基礎上,以這段時期納粹德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第一手資料論述納粹德國最具權威的作品,是第三帝國令人顫慄的故事最傑出的成果。

柏林日記經歷

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擔任戰地記者期間,報道了許多有關納粹德國從柏林興起到滅亡的經過。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特雷弗。羅珀在《紐約時報》上稱讚他是將“活着的證人能夠與史實結為一體”的非凡傑出的歷史學家。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一生橫跨20世紀的大半時間。1904年,他出生於美國中西部,將近90歲時在波士頓去世,他曾親眼目睹了這個世紀一些最重要的和決定性的事件。

柏林日記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戰爭前奏(1934.1.11—1939.9.1)
一九三四年(1.11—12.2)
一九三五年(1.14—12.30)
一九三六年(1.4—12.25)
一九三七年(4.8—12.25)
一九三八年(2.5—12.26)
一九三九年(1.11—9.1)
第二部分 戰爭(1939.9.1—1940.12.13)
一九三九年(9.1—12.31)
一九四零年(1.1—12.13)
譯後記

柏林日記前言

大多數日記可能都不是為出版而寫作。它們不會考慮到讀者的眼光。它們是個人的、私密的、可信的,是作者的一部分,最好遠離粗魯的外部世界。
這本日記並不想偽裝成上述那種類型。可以肯定,它是為了我個人喜好和心靈平靜而作的記錄,但是十分坦率地講,也想着某一天其中大部分內容可能會出版,如果有出版商願意將其付梓的話。顯而易見,這倒不是因為我認為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對於公眾或其中某一羣體存在什麼重要價值。我這樣想的唯一理由就是,由於機遇和我從事工作的性質,使我得以有非常好的機會可以對歐洲事務進行逐日的、現場的記錄。 當時這個歐洲已經處於痛苦之中,並將在未來歲月中一步步地、無可挽回地滑向戰爭和自我毀滅的深淵。
因此除個別情況外,這本日記的主題並非是其作者,而是他以日益增長的興趣和恐懼所觀察着的歐洲,看着它在30年代後半期瘋狂地沿着通往哈馬吉多頓的道路前進。歐洲大陸動盪的主要原因是一個國家和一個人,那個國家即德國,那個人即阿道夫·希特勒。我在國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那個國家以及那個人附近度過。正是在這一有利位置,我看着歐洲民主國家搖搖欲墜直至最後崩潰,她們的自信心、判斷力和意志力逐漸癱瘓,由一個陣地撤退到另一個陣地,直到全面失敗,只有英國除外。在那個極權主義堡壘中,我可以觀察到希特勒是如何以一種玩世不恭、粗魯野蠻、堅定果敢的風格行動。他頭腦清醒,目標宏大,可以説歐洲自拿破崙以後就未曾見過。他由勝利走向勝利,統一併重新武裝了德國,粉碎併兼並了周邊鄰國,直到第三帝國成為大陸的軍事統治者,大量不幸的人民成為他的奴隸。
我對這些事件作了逐日的記錄。不幸的是,我的一些原始記錄已丟失;其他一些則被我燒燬,以避免它們和我本人都落入蓋世太保(Gestapo)的魔掌;有些事我不敢寫下來,試圖將它們記在腦海裏’以便日後安全時再作記錄。但是我的大部分記錄和所有廣播稿都被我偷運了出來。在存在錯誤之處,我自由地引用了自己寫的電訊稿和廣播稿。有少數幾處地方,我不得不根據記憶重新回憶當天的事件,儘管很清楚這種方法的缺陷以及保持絕對誠實的必要。
另外,德國國內一些人的姓名或者有德國親戚的人的姓名,或是被隱去或只用一個與其真實姓名無關的字母代替。蓋世太保將不會發現任何線索。
威廉·夏伊勒,於紐約
1941年4月

柏林日記後記

威廉·夏伊勒是美國著名記者。《第三帝國的興亡》是其代表作,在中國幾乎家喻户曉。而《柏林日記》作為夏伊勒的成名作,卻知者廖廖。其實兩書關係極為密切,前者有大段內容直接引自後者,基本思想也一脈相承。《柏林日記》是第一部真實全面反映納粹德國內幕及二戰初期戰況的著作,在當時的美國引起了轟動,也奠定了夏伊勒一生事業的基礎。
夏伊勒經歷豐富,文筆優美,觀察力敏鋭而深刻。在《柏林日記》中,他以栩栩如生的筆觸,全面、客觀地記述了20世紀30年代歐洲政局。他同情左翼運動,支持民主國家,但也不諱言各國左派政策上的失誤、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的實利主義、蘇聯入侵波芬兩國的蠻橫霸道以及英法軍事外交政策的愚蠢短視;他痛恨反猶主義,揭露納粹黑幕,但也冷靜地承認希特勒在政治手腕上確有高明之處、納粹主義在德國擁有相當深厚的社會和文化基礎,以及德軍在各國軍隊中的出類拔萃。夏伊勒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冷峻的筆法,為後人保留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歐洲各國世態百像圖,對於人們準確地瞭解那段歷史頗有助益。
《柏林日記》中保存了大量二戰珍貴史料,涉及波蘭戰役、蘇芬戰爭、挪威戰役、西線戰役和英吉利空戰。夏伊勒對戰事進展進行了詳密的記錄,其中許多內容對於研究二戰史極具借鑑價值。
夏伊勒並非軍事專家,但他在戰略問題上的敏感性和預見性卻令人稱奇。如德國在吞併奧地利後,夏伊勒即預感到捷克斯洛伐克將面臨危險;而在德國瓜分捷克之後,夏伊勒又斷定下一個目標將是波蘭,甚至還為戰爭爆發作了必要準備;蘇德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後,他便斷言希特勒遲早要收拾蘇聯,甚至會在德美開戰之前!對戰爭進行預測難度極大,因為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相關情報。甚至希特勒本人也不敢肯定進攻波蘭就會引發大戰,因為他深信自己能像慕尼黑危機時那樣安然脱身。如果歐洲國家領導人能夠像夏伊勒一樣“未卜先知”,真不知道世界局勢會是個什麼樣! 當然,夏伊勒並非“神人”,他之所以能夠做出如此預測,是由於他對新聞報道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以及對當時歐洲政治局勢的透徹理解和把握。
納粹德國在二戰初期的軍事勝利確實令人驚歎。按照夏伊勒的説法,希特勒就像拿破崙,率領德軍由勝利走向勝利。而在此之前,德國不過是個戰敗國、國際社會中的“賤民”而已。對於德國的輝煌勝利,夏伊勒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進行了長期備戰,“要大炮、不要黃油”;高級軍官年輕化,指揮大膽,敢於冒險,爭取主動;武器裝備精良,採取新式戰術;廢除繁文縟節,提高軍人待遇,士氣空前高漲;重視訓練青年,保證兵員質量。英法等國則犯下致命錯誤,成就了德國的勝利,如和平思想氾濫、軍備廢馳、將領老邁不堪等。“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二戰雖已過去半個多世紀,但夏伊勒總結的經驗教訓,對於後人而言仍不乏教益。
《柏林日記》中關於希特勒的內容堪稱全書亮點。夏伊勒駐柏林多年,消息十分靈通,常能見到希特勒,再加上觀察力敏鋭、文字功底深厚等原因,使得他對後者的描述準確生動,分析鞭辟入裏。雖然關於希特勒的著作多如牛毛,但多年來實無出其右者。
希特勒的多次公開演講,是夏伊勒描述的重點。在他的筆下,希特勒就像一位音樂大師,靈活而巧妙地撥弄着德國人的“感情之弦”,善於營造會場氣氛、準確把握聽眾心理,適時將演講推向高潮。聽眾們竟會“像彈簧一樣蹦起來,大喊大叫”,“他們的臉龐因歇斯底里而扭曲……眼睛裏燃燒着瘋狂,緊緊地盯着這位新的上帝,救世主”。夏伊勒認為,希特勒“是位極為出色的演員,是操縱德國人民頭腦的大師”。他就像相聲大師一般,擅長不動聲色地,在恰當的時刻拋出一連串的“包袱”,引來滿堂喝彩。夏伊勒對希特勒的感情是複雜的。他仇恨希特勒,同時也承認其政治手腕高超,對其軍事成就則極為折服,甚至視其為現世的拿破崙。總體而言,夏伊勒對希特勒的評價是客觀的,並未像後人那樣將其“妖魔化”。希特勒的崛起與衰落、成就與罪行,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一個極為複雜和普遍的現象,將其單純歸咎於某個人的邪惡本性,恐怕未必妥當。其他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獨裁者與希特勒相比,其實並無本質不同。只不過有些運氣較好,有些更為狡猾,有些甚至一直被供奉在神壇上,受到頂禮膜拜。希特勒絕非前無古人,也不會是後無來者.正確地認識和評價希特勒,對於防止人們重蹈覆轍,是有現實意義的。白璧微瑕,《柏林日記》也存在不足之處。夏伊勒缺乏兵器知識,在行文中偶爾會犯些低級錯誤。在心情抑鬱的日子裏,他也會對德國人進行一些無聊的人身攻擊。此外,儘管希望保持客觀公正,但他無疑是有個人傾向性的,有時甚至給人留下一種“只許英法放火,不許蘇德點燈,,的印象。不過,瑕不掩瑜,對於希望瞭解那段歷史的讀者而言,《柏林日記》仍然不失為一本頗為有趣的好書。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