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柏林日記

(2020年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柏林日記》2020年11月譯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威廉·夏伊勒(著)、張若涵(譯)。這本書主要包含夏伊勒對歐洲局勢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記錄與思考,並在日後孕育出《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這部經典鉅著。
中文名
柏林日記
作    者
威廉·夏伊勒
原作品
柏林日記
譯    者
張若涵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年11月
ISBN
9787506378741

柏林日記內容簡介

1934—1941年,威廉·夏伊勒作為駐德國記者,目睹、報道了初生的納粹德國將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一步步拖入戰爭深淵的全過程。他經歷了協和廣場暴亂、德國吞併奧地利、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等重大歷史事件,並向世界及時傳遞了波蘭戰役、挪威戰役、法國戰役和英國空戰等戰場的大量一手資料。在柏林期間,他得以近距離接觸希特勒、戈林、戈培爾等德國高層和英美等國外交與媒體人員,對於德國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細緻入微的觀察。《柏林日記:二戰駐德記者見聞,1934—1941》包含夏伊勒對歐洲局勢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記錄與思考,並在日後孕育出《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這部經典鉅著。 [1] 

柏林日記圖書目錄

前言
部分:戰爭前奏
第二部分:戰爭
譯後記

柏林日記作者簡介

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1904—1993)
美國作家、記者、歷史學家。曾供職於《芝加哥論壇報》、《先驅論壇報》、環球通訊社、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等知名媒體。他曾在歐洲工作、生活了十幾年,目睹納粹德國興起和衰亡的全過程。戰後,夏伊勒結合親身經歷與大量第三帝國原始檔案,創作出《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柏林日記》《第三共和國的崩潰》等十餘部歷史作品。威廉·夏伊勒主要年表:
1904年,出生於美國芝加哥。
1925年,21歲的威廉·夏伊勒靠在一艘運牲畜的船上打工來到歐洲,從此一待就是15年。
1925年,成為《芝加哥論壇報》的歐洲特派記者,報道歐洲、近東和印度的事件。在印度成為甘地的好友。
1933年開始報道納粹德國,包括薩爾區迴歸德國、萊茵蘭軍事行動等。
1934—1940年期間在納粹德國生活、工作。
1934年,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愛德華·R.默羅(後為美國新聞署署長)邀請成為“默羅新聞隊”的一員,後成為報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力記者團隊,對改變美國民眾的“孤立主義”起到了重要作用。
1938年3月11日,德國強並奧地利,夏伊勒是唯一在維也納的美國記者,為了報道獨家新聞,他從維也納經柏林飛到倫敦,發出了報道。這次報道產生了日後新聞報道常用的綜述新聞模板,被沿用至今。
在第三帝國親歷過的重大歷史場合:《慕尼黑協定》簽訂現場;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被吞併;戰前多次在柏林參加希特勒的演講和紐倫堡遊行;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投降之際,德國官方本來命令所有記者回到柏林,但是夏伊勒巧妙地逃開監視來到簽署協定的場外,在距離希特勒50碼的近距離寫出了報道,在6個小時之後德國的官方公告才發出。
1940年,柏林局勢緊張,夏伊勒獲悉蓋世太保正在羅織間諜罪給他,因此在12月他與家人離開了柏林。他5年來每天都在日記中記錄納粹德國發生的事件,這些日記和筆記被偷運出德國,後來成為他寫作《柏林日記》的重要來源。
1945年,返回柏林報道紐倫堡審判。
1960年出版《第三帝國的興亡》,出版當年在美國售出200萬冊,第一年加印20次。
著書17冊,14冊非虛構歷史作品,3冊小説作品。
董樂山(1924—1999)
翻譯家、作家、美國文化研究者。曾任新華社翻譯、審稿,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師,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美國系主任等職。主要譯作有《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合譯)、《一九八四》、《巴黎燒了嗎》、《西行漫記》等。
1961年,董樂山回到新華社工作,開始與李天爵、鄭強、陳庭祐、沈蘇儒、李奈西、周家驂、程祁昌、趙師傳合作翻譯《第三帝國的興亡:納粹德國史》,並校訂了終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