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薰南

鎖定
林薰南(1892年—1982年),字幼湘,湖北黃岡周鋪鎮(今屬武漢新州)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國民革命軍軍事將領。
先後在湖北第二旅、廣西護國軍、四川和雲南靖國軍任排長、連長、上尉參謀、少校參謀。北伐戰爭時期,任國民政府代表,策動吳佩孚駐鄂軍第二師師長劉佐龍反正。1928年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1932年畢業回國,歷任南京陸軍大學兵學教官、參謀班主任、特別班主任、研究院院長。1935年4月被國民政府授予陸軍少將。1941年,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中將參謀長、廣東省防空副司令,籌組粵北會戰及曲江保衞戰,重創日本侵略軍,獲榮譽勝利勳章。1945年6月晉陸軍中將。日本投降後,任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中將顧問。1948年僑居日本,曾多次準備返回祖國,終因心臟病重未成。1982年4月12日,病逝於東京。 [1] 
中文名
林薰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北黃岡
出生日期
1892年
逝世日期
1982年4月12日
畢業院校
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日本陸軍大學

林薰南人物生平

1892年出生於湖北黃岡周鋪鎮。1910年就讀於武昌陸軍小學。1913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畢業,先後在湖北第二旅、廣西護國軍、四川和雲南靖國軍任排長、連長、上尉參謀、少校參謀。
字幼湘,周鋪鎮人。出身貧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1910—1912年,就讀於武昌陸軍小學。1913年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1916年畢業。先後在湖北第二旅、廣西護國軍、四川和雲南靖國軍任排長、連長、上尉參謀、少校參謀。
1922年任廣東西江講武學校上校教育長。 [4] 
1923 年3月1日,中華民國軍政府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正式成立。7 月19 日,孫中山任命李濟深為西江善後督辦,是西江地區的軍政最高長官。當時孫中山還沒有培養軍事幹部的軍校,李濟深知道辦軍校的重要性,在肇慶創辦西江陸海軍講武堂。他上任後,深感人手不足。尤其當時各地軍閥割據,養成極壞風氣,請客吃花酒、大賭大喝、吸毒玩女人……李濟深想到了自己的老相識、好友張難先。他聘請張難先任西江善後督辦公署參議,兼西江陸海軍講武堂教官。後來還是缺人手,張難先想到了品學兼優、同樣畢業於軍校的女婿林薰南。林薰南於是就任西江陸海軍講武堂教育長。後來國共合作開始,1924 年1 月,黃埔軍校成立,他又到黃埔軍校任上校教官,1925年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四期上校步兵科長及訓練處副處長。
1926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代表,奉派策動鄂軍第二師師長劉佐龍率部反正,歸附武漢國民政府。
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廳辦公廳主任,後任湖北省會公安局長。1928年底赴日本陸軍大學學習軍事。1932年畢業回國,歷任南京陸軍大學教官、參謀班主任、特別班主任、中將銜研究院院長。 [4]  1935年4月被授予陸軍少將軍銜。1936年任陸軍大學特別班主任。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陸軍大學兵學研究院副主任、代理主任等職,是當時知名的軍事教育家和理論家。1938年春至1940年4月兼任陸軍大學特別班第四期主任等職。1940年夏起任國民政府參謀本部高級參謀,最高國防會議辦公處作戰組組長。1943年春起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副參謀長,兼參謀處處長及廣東防空司令部副司令等職。1944年4月任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參謀長,兼任戰區軍官訓練團教育長等職,參加策劃和指揮粵北會戰與廣東曲江保衞戰。1945年初調任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戰術主任教官,主持講授《炮兵戰術》等課程。1945年6月任陸軍中將軍銜。抗日戰爭勝利後,奉派日本東京任中國駐日軍事代表團顧問等職。1945年10月被授予忠勤勳章。1946年初回國,任衢州綏靖主任公署參謀長,衢州綏靖公署裁撤後,轉任國防部部附等職。1946年5月被授予勝利勳章。
1948年10月赴日本東京定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多次籌劃回國,因心臟病重終未成行。1982年4月12日在日本東京因心臟病突發逝世。 [1-3] 

林薰南主要作品

林薰南著有《國防原則之戰略指導》(1939年6月香港天文台豐周評論社出版,32開,45頁)、《怎樣發展中國兵學》(刊載《兵學論叢》,廣東韶關《世界兵林》編譯社)等,主編有《兵學論叢》(第一輯,廣東韶關世界兵學編譯社,1943年11月出版,32開,142頁)等。 [3] 

林薰南親屬關係

兒子:林上元,黃埔軍校第十八期學生,畢業後曾任國民黨中央軍隊排長、連長、參謀等職。1949 年投奔解放區,先後任民革中央聯絡部部長、民革中央常委兼祖國統一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等職。新中國成立之後,任全國政協委員、黃埔軍校同學會會長、民革中央顧問。
岳父:張難先,著名辛亥革命元老,與嚴立三、石瑛並稱為“湖北三怪”,曾任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湖北財政廳長、浙江省主席等職。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