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泉寺

(湖北省武漢市寺廟)

鎖定
林泉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畔之龍泉山,風景秀美,乃建寺安僧之寶地,也是度假旅遊的聖地,是武漢乃至華中地區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龍泉山在漢晉南北朝直到隋代,名叫江夏山。唐初稱為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在唐天寶末年,由當朝宰相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故稱為靈泉山。
林泉寺,宋代後更為現名——龍泉山。
中文名
林泉寺
地    點
武漢市江夏區梁子湖畔之龍泉山
特    點
風景秀美
優    點
度假旅遊的聖地

林泉寺歷史起源

龍泉山從西漢起,就有一些文臣武將、隱逸之士及騷人墨客,紛紛遷入靈泉幽谷居住,建造亭台樓閣,花圃蓮池,登山賦詩,憑欄懷古,寫下了不少韻味無窮的詩篇。被視為“世外桃源,詩鄉福地”。據《靈泉志》記載,在7.6平方公里的環山盆地上,或依山設亭,或隨水為榭,分佈着“聽松亭、遠眺亭、大觀橋、萬卷書樓、蓮花池、龍龜戲魚池、春露亭、萬壽台、晴雨井、瑞芝堂、白雲窩、靈泉寺、思親台”等十餘景。

林泉寺相關典故

林泉寺,位於玉屏峯東麓,是武漢地區歷史悠久的寺廟之一,建於公元749年,毀於明清。古靈泉寺有名僧曉然,俗姓李名洞,江都(江蘇揚州)人。他幼習儒家學説,後精通六經,唐太保六年(公元747年)因父李邕(唐傑出文學家,官至北海太守)慘遭奸賊所害,李洞被迫與胞兄逃到龍泉山隱居,拾草為房。

林泉寺民間傳説

傳説一天晚上,八仙中的呂洞賓雲遊至此,看到龍泉山山環水繞,如臨仙境,就落下雲頭,來到李洞的草房內,見李洞面帶愁容和衣而睡,便説道:“你身居佛地,何不在此修行。”
李洞答道:“吾久有此意,但無寺院,無法成全。”
呂洞賓説:“只要有誠心,這有何難,待我造來。送你法號,曉然是也。”説完,只見霞光一閃,呂洞賓雲帚一甩,駕雲而去。待李洞醒來,只見“靈泉寺”三個大字,古剎巍然雄峙,李洞跪在地下朝天拜,感謝呂洞賓一夜造出靈泉寺。他就削髮為僧,爾後收了孟百巖、張古峯兩名高徒和一百多個弟子,依其衣缽。

林泉寺佈局結構

靈泉寺當初的建築規模,分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羅漢堂、藏經樓、佛堂、鐘樓、鼓樓等一共有99間。寺廟依山勢而建,逐層拾級而上,至山頂閒閒亭和白雲窩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橫向長方形佈局。法相莊嚴,勝蹟靈顯,鐘聲在蒼煙暮靄中迴響,別有洞天。鼎盛時期規模極其宏大,僧眾多達五百餘人。寺裏還有江夏王李道宗制的古銅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燦爛奪目。

林泉寺遊寺題詩

明處士張壁遊寺題詩曰:南北高峯聳碧天,山頭靈處有靈泉,雲深蕭寺無人見,笑傲煙霞自在仙。
六祖寺方丈上大下願大和尚,應相關部門及廣大信眾祈請,於2002年承接重建靈泉寺。現重建的靈泉寺位於龍泉山天馬峯南麓,楚昭王寢西側,佔地面積100多畝。經過幾年的風風雨雨艱苦創業,現已寶殿莊嚴。排樓、山門、流通處、素春齋、財神殿、地神殿、天王殿、鐘樓、鼓樓、準提閣、龍王閣、大雄寶殿、方丈樓、僧寮、客堂、上客堂、齋堂、廚房、居士樓,拔地而起,已建成建築面積達16700平方米。
古代專業風水師王化龍《贊靈泉山風水》一詩中這樣説道:靈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雲外懸;惟有吉人獲吉地,三環水繞福綿綿。王山丙向局全真,山脈峯高龍有神;得此信然關福份,慈雲常護後來人。
如此吉地正是學佛向道的佛弟子淨心專修的最佳選擇,也是愛山樂水的遊子們度假休閒、調整身心、親近三寶的上妙去處。
唐人李鄘説得好:千巖競秀曠懷遠;萬壑爭流法眼寬。

林泉寺寺名由來

靈泉寺原名最初由寺之開山祖唐代高僧曉然所取,到了北宋初年,寺僧李無懷改名為龍泉寺,重建後的寺廟又恢復唐代的名稱——靈泉寺,一期工程2002年春動工,共投入資金9000餘萬元。
重建的靈泉寺位於龍泉山天馬峯南麓,明楚昭王寢西側,環山擁翠,林泉清幽,風景極美,佔地面積130畝,建築面積1.6萬多平方米。寺院整體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紅牆金頂,煞是壯觀,遠遠望去,重重的樓閣,無盡的莊嚴,依序而起的建築有:牌坊、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客堂、上客堂、齋堂、方丈樓、僧寮、財神殿、地神殿、準提閣、龍王閣、素春齋、流通處、居士樓、書畫院、放生池等,已初具叢林規模。寺廟在建的二期工程包括往生堂、海會塔、藥師七佛殿、五百羅漢長廊、觀音殿、地藏殿、藏經樓已經僧人公園,寺廟整體建成後,將成為華中地區大型佛教道場之一。

林泉寺佛教文化

流芳街辦事處主任謝暉介紹,流芳街道將以此次靈泉寺開光為契機,引進開發龍泉山養生休閒谷、華夏春秋園、頤鑫農業園、長湖銀灘休閒園、漁業新村等一批新的旅遊項目,着力打造“王寢文化遊覽”、“楚文化體驗”、“農趣體驗”和“水體休閒”四大旅遊品牌,使流芳街成為武漢東南地區重要的佛教文化、歷史教育和休閒度假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