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鄘

鎖定
李鄘(yōng)(?-820年9月14日 [1]  ),字建侯。鄂州江夏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唐朝宰相,江夏太守李邕從孫。
李鄘出身“江夏李氏” [2]  。唐代宗時登進士第,補秘書省正字,擢累吏部員外郎,進御史中丞。唐憲宗時,由河東節度使被召拜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累封江夏縣開國侯 [3]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鄘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肅”。《唐文拾遺續拾》錄有其文一篇 [4] 
本    名
李鄘
建侯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鄂州江夏縣
逝世日期
820年9月14日
主要作品
《停高陵等四縣烽子奏》
主要成就
治理地方有突出政績
官    職
太子少傅
爵    位
江夏縣開國侯
追    贈
太子太保
諡    號

李鄘人物生平

李鄘出身及早年

李鄘生年不詳,自稱是戰國名將李牧及秦、漢、晉的一些官員之後。自李鄘的四世祖李元哲起,李氏定居廣陵。李鄘的曾祖父名李昉;祖父李璞,曾任鄆州司户參軍;父親李暄,任起居郎。李鄘至少有一兄,名李鄆。 [5]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李鄘通過殿試,在書判(關於司法的考試)中得了高分,被任為秘書省正字。後被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邀為幕僚,累官監察御史 [6] 

李鄘臨難不恐

興元元年(784年),李懷光反叛,佔領河中。李鄘認為再跟着李懷光對自己家不利,於是稱兄長在東都洛陽染病,母親思念兄長。李懷光雖然同意他的母親離開,並沒有放行李鄘的妻兒。李鄘卻把母親和妻兒都送到洛陽。當李懷光為此責罵他時,李鄘説:“我李鄘在軍中,不能侍奉母親,但你為什麼不讓我的妻子侍奉婆婆呢?”李懷光無言以對。 [7] 
貞元元年(785年),李懷光的部將呂鳴嶽被發現和河東節度使馬燧私通,李懷光殺其全家,還發現李鄘及其同僚高郢也牽扯其中。李懷光集結軍隊,公開訓斥他們,李鄘和高郢則稱他們只忠於皇帝。李懷光將他們拘押。同年,李懷光自殺,所部向馬燧投降,馬燧釋放了李鄘和高郢,邀請他們為自己的幕僚。後因馬燧不聽從自己的建議,李鄘離開他,在洛陽退隱。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的曹王李皋邀請李鄘做幕僚,他同意了。隨後他被召回京城長安,任吏部員外郎。 [8] 
貞元十六年(800年),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去世,所部士兵拒絕朝廷詔令,推其子張愔繼任,殺了一些服從詔令的軍官,拘押了監軍宦官。張愔自稱兵馬留後。德宗任命李鄘為徐州宣慰使,命他前往徐泗濠首府徐州安撫軍隊。李鄘説服他們釋放了監軍宦官。張愔向朝廷上表,求李鄘轉交。李鄘見張愔在表章中自稱兵馬留後,指出此職未被朝廷認可,只有在表章中刪除此稱呼,他才答應轉交。隨後,德宗任張愔為徐州團練使。李鄘回長安後,任吏部侍郎。 [9] 

李鄘革除軍號

唐德宗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駕崩後,重病的太子繼位為唐順宗,李鄘任御史中丞,隨後又先後任京兆尹和尚書右丞。 [10] 
唐憲宗元和(805年-821年)初年,長安匪患嚴重,李鄘再任京兆尹。據記載,李鄘以極大改善了長安的治安而聞名。不久,他又任檢校禮部尚書、鳳翔隴右節度使、鳳翔尹。之前的鳳翔節度使經常用“神策行營”的名號,並在去鳳翔就任前先拜見神策軍中尉。李鄘認為這不妥,在他的請求下,憲宗沒有在他的官職中加上“神策行營”的名號,只稱“鳳翔隴右節度”。 [11] 

李鄘總鎮淮南

元和四年(809年),宰相裴垍向憲宗指出河東節度使嚴綬無能,薦李鄘取代,憲宗同意,將嚴綬召回長安,改調李鄘為河東節度使 [12]  。不久後,李鄘也被召回,任刑部尚書御史大夫、諸道鹽鐵轉運使 [13]  同年,憲宗命權宦吐突承璀統軍討伐控制成德鎮的軍閥王承宗,李鄘和李元素、許孟容李夷簡孟簡呂元膺穆質獨孤鬱都反對,最後憲宗仍然維持任命,但將吐突承璀的職銜由行營招討處置使降為招討宣慰使。
元和五年(810年),李鄘任淮南節度使及淮南鎮首府揚州的大都督府長史。他在鳳翔和河東任職都不長,據記載是因為李鄘嚴格而且時常變更法度,使百姓無所適從。在淮南,他仍然嚴格,但卻把地方管理得很好且富裕。 [14]  但據記載,同時他在管理上很粗暴,他的幕僚無法阻止軍官和技術專家粗暴行法乃至處決多人。李鄘的名聲因此受損 [15]  。當朝廷討伐控制彰義鎮的軍閥吳元濟時,吳元濟的盟友平盧節度使李師道調兵對淮南邊境施壓,李鄘從楚州壽州調集約兩萬軍隊防止吳、李進攻,且沒有向朝廷索要軍費。由於國庫在對吳元濟的作戰中耗盡,憲宗派鹽鐵轉運副使程異去各鎮徵收賦税。李鄘貢上了淮南鎮的盈餘,其他鎮也照做,緩解了國庫的危機。 [16] 

李鄘堅辭相位

與此同時,元和六年(811年),吐突承璀被貶為淮南監軍。據記載,他和李鄘彼此尊重,互不冒犯。元和九年(814年),吐突承璀被召回長安,推薦李鄘任宰相。 [17] 
元和十二年(817年)末,憲宗召李鄘任門下侍郎,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拜為宰相。但李鄘自認為不適合當宰相,更為被宦官薦舉感到恥辱。當僚屬準備奏樂慶祝時,李鄘哭着説:“我老了,想在地方上安享晚年,宰相不是我能勝任的!” [18] 
元和十三年(818年)初,李鄘到達長安後稱病,沒有參與宰相事務。他還拒絕了憲宗的接見,也不見來官邸探病的下屬,不停上表請辭。當年春,憲宗改任他為户部尚書,其相位由李夷簡替代。不久,他又任檢校左僕射,兼任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洛陽。不久,李鄘以太子少傅致仕,累封江夏縣開國侯 [3]  [19] 

李鄘晚年逝世

元和十五年(820年)八月初四日 [1]  (9月14日),李鄘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肅”。 [20] 

李鄘人物評價

李純:居潔履方,端明審固。有沈毅莊重之質,有堅剛迅敏之心,勁節夙表於屯夷,利器久彰於中外。 [3] 
白居易:卿抱兼人之才,秉徇公之節,每登要職,悉著能名,若刃發硎,投而不滯,如玉在佩,動必有聲。 [21] 
蔣防:性惟直方,器本(闕)固。衝敏足以成務,通明可以質疑。懷匡主之忠規,藴經邦之遠略。歷居雄鎮,累服大僚。台閣藩方,動留成式。資為重望,綽有餘材。 [22] 
柳宗元:果檢自負,嶷然善為官。 [23] 
劉昫:①李建侯不屈於賊庭,馬會元見伸於貝錦,臨危挺操,所謂貞臣,將相之榮,固其宜矣。 [24]  ②見危致命,臨難不恐。士美、建侯,仁者之勇。 [24] 
宋祁:剛者天德,故孔子稱“剛近仁”。骨強四支,故君有忠臣,謂之骨鯁。若棲筠、鄘二子,其剛者歟!棲筠抗權邪,不及相;鄘得相,不願拜。非剛,疇克勝之? [25] 
張九成:昔李鄘為淮南節度時,吐突承璀為監軍,互相敬憚。一旦承璀還京,薦為宰相,鄘知出於承璀,終不就職。夫互相敬憚,蓋所以處小人也。至欲出其門下,豈士君子之所甘哉?……故餘以為處小人,其微處當如孟子,其平居當如李鄘;其總攝大綱當如孟子,其不受污染當如李鄘。 [26] 
顏師魯:宋璟召自廣州,道中不與楊思勖交一談。李鄘恥為吐突承璀所薦,堅辭相位不拜。士大夫未論其才,立身之節,當以璟、鄘為法。 [27] 
胡三省:史言李墉知恥。 [28] 
楊士奇:三君子者(蒍子馮蔡謨、李鄘)皆賢者也,夫豈不堪於相而不欲富貴哉?古者君子,不輕以身相人如此,其嚴也。 [29] 
張自勳:唐世宰相罷書為某官者,予辭也,鄘則曷為予之。鄘恥以宦官進,稱疾不見,固辭相位,可謂過人遠矣。是故張弘靖恥諫不行而去,則罷書河東節度。李鄘恥由宦官進而去,則罷書淮西節度。憲宗之世,何多賢相也。 [30] 

李鄘個人作品

《唐文拾遺續拾》錄有其文一篇:《停高陵等四縣烽子奏》。 [4] 

李鄘親屬成員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四世祖
李元哲
定居廣陵。
曾祖父
李昉
——
祖父
李璞
曾任鄆州司户參軍。
父親
李暄
官至起居郎。
平輩
兄長
李鄆
——
子輩
兒子
李拭
一作李柱,歷任宗正卿、京兆尹、河東鳳翔節度使,官至秘書監。
孫輩
孫子
李拭之子,唐昭宗時宰相。後為李茂貞等所殺害。追贈司徒諡號“文”。
曾孫輩
曾孫
與父一同遇害,後追贈禮部員外郎。
表格參考資料: [2]  [24-25] 

李鄘史料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 [24]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七十一》 [25]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四十五·列傳四十五》 [31]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卷十六·本紀第十六》:(元和十五年)八月……癸酉,太子少傅致仕李鄘卒。
  • 2.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6]
  • 3.    《全唐文·卷五十八》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6-12-16]
  • 4.    《唐文拾遺續拾·卷二十七》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6-12-16]
  • 5.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李鄘,字建侯,江夏人。北海太守邕之侄孫。父暄,官至起居舍人。
  • 6.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鄘大曆中舉進士,又以書判高等,授秘書正字。為李懷光所闢,累遷監察御史。
  • 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及懷光據蒲津叛,鄘與母、妻陷賊中。恐禍及親,因偽白懷光曰:“兄病在洛,請母往視之。”懷光許焉,且戒妻子無得從。鄘皆遣行。後懷光知,責之。對曰:“鄘名隸軍籍,不得隨侍老母,奈何不使婦隨姑行也。”懷光無以罪之。
  • 8.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時與故相高郢同在賊廷,乃密奏賊軍虛實及攻取之勢。德宗賜手詔以勞之。後事泄,懷光嚴兵召郢與鄘詰責。鄘詞激氣壯,三軍義之。懷光不敢殺,囚之獄中。懷光死,馬燧就獄致禮,表為河東從事。尋以言不行,歸養洛中。襄州節度使嗣曹王皋致禮延闢,署從事,奏兼殿中侍御史。入為吏部員外郎。
  • 9.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徐州張建封卒,其子愔為將校所迫,俾領軍務。詔擇臨難不懾者,即其軍以諭之,遂命鄘為徐州宣慰使。鄘直抵其軍,召將士,傳朝旨,陳禍福,脱監軍使桎梏,令復其位。兇黨不敢犯。及愔上表稱兵馬留後,鄘以為非詔令所加,不宜稱號,立使削去,方受其表。遷吏部郎中。
  • 10.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順宗登極,拜御史中丞,遷京兆尹、尚書右丞。
  • 11.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元和初,以京師多盜,複選為京兆尹,擒奸禁暴,威望甚著。尋拜檢校禮部尚書、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是鎮承前命帥,多用武將,有“神策行營”之號。初受命,必詣軍修謁。鄘既受命,表陳其不可,詔遂去“神策行營”字,但為鳳翔隴右節度。
  • 12.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河東節度使嚴綬,在鎮九年,軍政補署一出監軍李輔光,綬拱手而已。裴垍具奏其狀,請以李鄘代之。三月,乙酉,以綬為左僕射,以鳳翔節度使李鄘為河東節度使。
  • 13.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未幾,遷鎮太原,入為刑部尚書、兼御史大夫、諸道鹽鐵轉運使。
  • 1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五年冬,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鄘前在兩鎮,皆以剛嚴操下,遽變舊制,人情不安,故未幾即改去。至淮南數歲,就加檢校左僕射,政嚴事理,府廩充積。
  • 15.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鄘強直無私飾,與楊憑、穆質、許孟容、王仲舒友善,皆任氣自負。然鄘當官嚴重,為吏以峻法立操,所至稱理,而剛決少恩。鎮揚州七年,令行禁止。擒擿生殺,一委軍吏,參佐束手,居人頗陷非法,物議以此少之。
  • 16.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及王師徵淮夷,鄆寇李師道表裏相援。鄘發楚、壽等州二萬餘兵,分壓賊境,日費甚廣,未嘗請於有司。時憲宗以兵興,國用不足,命鹽鐵副使程異乘驛諭江淮諸道,俾助軍用。鄘以境內富實,乃大籍府庫,一年所蓄之外,鹹貢於朝廷。諸道以鄘為倡首,悉索以獻,自此王師無匱乏之憂。
  • 17.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先是,吐突承璀監淮南軍,貴寵莫貳。鄘亦以剛嚴素著,而差相敬憚,未嘗稍失。承璀歸,遂引以為相。
  • 18.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十二年,徵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鄘出入顯重,素不以公輔自許,年侵勢過,頗安外鎮。登祖筵,聞樂而泣下,曰:“宰相之任,非吾所長也。”
  • 19.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行頗緩,至京師,又辭疾歸第。既未朝謁,亦不領政事,竟以疾辭,改授户部尚書。俄換檢校左僕射,兼太子賓客,分司東都。尋以太子少傅致仕。
  • 20.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元和十五年八月卒,贈太子太保,諡曰肅。
  • 21.    《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五》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2-11]
  • 22.    《湖廣通志·卷八十二》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16]
  • 23.    《五百家注柳先生集》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16]
  • 2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一百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6]
  • 25.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6]
  • 26.    《孟子傳》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16]
  • 27.    《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12-16]
  • 28.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28]
  • 29.    《歷代名臣奏議》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16]
  • 30.    《綱目續麟》  .古籍文獻網[引用日期2016-12-16]
  • 31.    《欽定續通志·卷二百四十五·列傳四十五》  .殆知閣[引用日期2016-12-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