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斑小鴞

鎖定
林斑小鴞(學名:Athene blewitti):鴟鴞科小鴞屬的一種鳥類。體型小而矮壯,全長20-23釐米,體重231-241克。沒有耳狀羽,飛羽及尾羽均有清晰條紋,白色羽毛則點綴蔓延。其頭部及背部上的斑點較稀少疏落。胸部近乎全是深褐色,兩邊帶有條紋,下腹部正中則沒有花紋。在飛行時清晰可見黑色的胸斑紋。有一雙大爪同,白色;面盤灰白;虹膜黃色。
棲息於相當開闊的乾燥及潮濕的落葉林或茂密的叢林中,也喜歡在受人為活動干擾的地區建立覓食區。海拔高度在460米左右。日行性,通常藏在空心樹幹中。常在光禿禿的樹幹棲息地點靜候獵物的出現。休息時尾羽會快速地左右輕彈,當追捕獵物時則擺動得更快。寒冬時會聚在樹頂曬太陽取暖。主要以蜥蜴為食,小型齧齒動物、蚱蜢和其他鳥類的雛鳥為食物。分佈在印度中部和高止山脈西北部。
(概述圖參考來源: [11] 
中文名
林斑小鴞
拉丁學名
Athene blewitt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鴟鴞科
小鴞屬
林斑小鴞
亞    種
無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Hume, 1873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 [1] 
同義學名1
Athene blewitti ssp. blewitti Hume, 1873 — Collar and Andrew (1988)
同義學名2
Athene blewitti ssp. blewitti Hume, 1873 — Sibley and Monroe (1990, 1993)
同義學名3
Athene blewitti ssp. blewitti Hume, 1873 — Collar <i>et al</i>. (1994)
同義學名4
Heteroglaux blewitti (Hume, 1873)
外文名
英文 Forest Owlet, Forest Little Owl, Forest Spotted Owlet
西班牙文 Mochuelo Forestal, Mochuelo de Blewitt
印地語 Duda

林斑小鴞動物學史

林斑小鴞命名

林斑小鴞的種學名“blewitti”是採用了第一個收集到此鳥標本的收藏家──布萊維特(F.R.Blewitt)的名字。1872年12月布萊維特在印度中央邦東部的一個稱作Busnah-Phooljan的地方收集得到該物種。於1873年首次被描述。由於1884年後沒有被發現,它被認為已滅絕多年。"Heteroglaux blewitti"是艾倫·屋大維·休謨(Allan Octavian Hume)在1873年提出的科學名稱,他描述了1872年在巴斯納附近被槍殺的雌性林斑小鴞。 [3] 

林斑小鴞分類

林斑小鴞最初是被列入“Heteroglaux”屬,在2018年之後科帕德(Korpade)等人將該物種劃分到“Athene”屬。分子DNA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HeteroglauxAthene的同義詞。 [1] 

林斑小鴞發現

1872年收集到首具林斑小鴞標本後,在整個19世紀也只共收集到7個標本,地點包括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中央邦東南部及奧里薩邦西部等地區,一直到1884年,有關此鳥的紀錄便開始停止。不少關注亞洲鳥類的生物學家一直希望能夠找回,但都一無所獲。直至1997年,歷經超過100年後才打破這個宿命。1997年11月,一羣美國鳥類學家,包括帕米拉·拉斯繆森(Pamela C. Rasmussen)等,在孟買東北部,索德布爾嶺的山腳附近重新紀錄到此鳥,並拍下照片及影像,林斑小鴞再現人世。2000年一次在14個林區的野外搜索中,在其中4個地區共發現至少25只林斑小鴞,主要是在一些偏遠山脈上。歷史上曾有紀錄的奧里薩邦西部則再沒有任何發現。隨着越來越多的大型搜索,多個印度中部地區也陸續發現該物種。 [4-5] 

林斑小鴞形態特徵

林斑小鴞小而矮壯,全長僅約20-23釐米,體重231-241克。是一種很標準的小型貓頭鷹,沒有耳狀羽,飛羽及尾羽均有清晰條紋,白色羽毛則點綴蔓延。與橫斑腹小鴞不同,其頭部及背部上的斑點較稀少疏落。胸部近乎全是深褐色,兩邊帶有條紋,下腹部正中則沒有花紋。黑色的胸斑紋在飛行時清晰易見。有一雙白色大爪,灰白麪盤,虹膜黃色。 [6-7]  [9] 

林斑小鴞棲息環境

居住在相當開闊的乾燥落葉林中,以柚木為主。林斑小鴞是在海拔460米處發現的。大多數歷史記錄來自潮濕的落葉林或茂密的叢林。 [8] 
林斑小鴞似乎更喜歡在受人為活動干擾的地區建立覓食區,例如過火後被清理的枯死的樹木和灌木叢,在尋找柴火時踩踏灌木叢,燃燒農田周圍的區域,或驅趕牛羣穿過的地區。所有這些活動似乎都優化了等待覓食的林斑小鴞的棲息地,便於在灌木叢稀疏和短小的開闊區域檢測和跟蹤獵物,由於樹木密度較低,因此可以更好地全方位觀察。 [9] 
林斑小鴞是留鳥。與柚木一起,野生羅勒和雜草等組成的植被是林斑小鴞典型的棲息地。它在海拔460米處被重新發現,其他已知高度是400-700米處,但該物種也被記錄在達920米的海拔高度。大部分歷史記錄來自潮濕的落葉林或茂密的叢林,其海拔範圍不清楚,但大多數標本採集於平原森林。這表明從山坡上觀察到的結果可能代表了棲息地欠佳的鳥類。 [1] 

林斑小鴞生活習性

日行性,常於光禿禿的樹幹上棲息,因此易於觀察。該物種常在其棲息地點靜候獵物的出現。休息時尾羽會快速地左右輕彈,當追捕獵物時則擺動得更快。寒冬時,它們會聚在樹頂曬太陽取暖。該物種疑似有相當強烈的晝行性,它們通常藏在空心樹幹中。似乎與類似且廣泛存在的橫斑腹小鴞將資源進行了劃分 [3] 
在領地呼叫聲相當響亮,圓潤的“uwww”或“uh-wuwww”聲。呼叫包括嘶嘶聲“shreeee”或“kheek”和重複的“kwaak”音符,音高上升和下降。 [1] 
以蜥蜴為食,小型齧齒動物、蚱蜢和其他鳥類的雛鳥都是獵物。一些研究指出其食物中的比例:60%是蜥蜴、15%為齧齒目、2%鳥類,餘下為一些無脊椎動物及青蛙等。 [3]  [9] 

林斑小鴞分佈範圍

林斑小鴞是印度特有的物種,分佈在印度中部和高止山脈西北部。來自Toranmal森林(馬哈拉施特拉邦Nandurbar區);塔羅達森林(馬哈拉施特拉邦Nandurbar區);Melghat老虎保護區(馬哈拉施特拉邦Amravati區);Khaknar森林(中央邦布爾漢布爾區);Piplod森林和東部和西部Kalibhit森林(中央邦坎德瓦區Khandwa);Yawal野生動物保護區(馬哈拉施特拉邦Jalgaon區);坦薩野生動物保護區(馬哈拉施特拉邦帕爾加區);Purna野生動物保護區(古吉拉特邦當區);Betul區(中央邦);Navsari和Valsad區(古吉拉特邦)和Nashi區(馬哈拉施特拉邦)。 [1] 
林斑小鴞分佈圖 林斑小鴞分佈圖

林斑小鴞繁殖方式

林斑小鴞在10月至翌年5月之間繁殖,巢穴一般安置在樹洞中,每窩產1-2枚卵,如果第一次築巢嘗試失敗,它們可以重新產卵。孵化期約30天左右,主要由雌性進行,而雄性則為雌性和雛鳥提供食物。幼鳥在30-32天時才完全換羽,之後它們至少再依賴父母提供食物和保護至40-45天。 [1] 
一些雄鳥為了接管已結成伴侶的雌鳥,會有殺嬰的行為。 [9] 

林斑小鴞保護現狀

林斑小鴞保護級別

  • 1994年至2017年——極危(CR)種
  • 2018年——瀕危(EN) [1] 

林斑小鴞種羣現狀

林斑小鴞在成熟個體數量是250-999只。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稀有種。對比起首次在密林之中捕獲的標本,2008年以來的觀察紀錄都來自空曠林地──一種相對不理想的棲息環境。相信與當地的純林被逐步割離,林區減少有明顯關係。該物種極低的種羣密度可能是由於棲息地退化和支離破碎、巢址稀缺有密切關係。 [1] 
自1997年重新發現以來,該物種已在許多新地點被發現,其中一些似乎擁有大量種羣。因此,數量已向上修訂,導致其從極度瀕危重新分類為瀕危。 然而,已知的總量仍然非常少且分散,並且由於其落葉林棲息地的喪失和退化,推斷數量仍在減少。 [1] 
鑑於該物種的報道數量不斷增加,全球種羣規模可能超250只成熟個體,因此在將其置於250-999只成熟個體的範圍內。趨勢論證:該物種面臨許多威脅,其中最嚴重的被認為是由於非法採伐和人類侵佔以及森林火災和小型灌溉水壩造成的森林損失和退化。綜合起來,這些威脅被懷疑導致三代(約16年)持續緩慢的數量下降。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