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忠四郎軌跡

鎖定
林忠四郎軌跡(Hayashi track、林軌跡)是原恆星赫羅圖上經歷原恆星雲之後達到趨近靜力學平衡的路徑。
中文名
林忠四郎軌跡
外文名
Hayashi track

目錄

林忠四郎軌跡簡介

1961年林忠四郎顯示有一個最小的有效温度(相當於在赫羅圖的右側邊界)存在,這個臨界温度大約是4000K,低於這個温度靜力學平衡便不能維持。因此原恆星雲低於此温度時必需經由收縮以提高温度,直到達到臨界温度。一但達到臨界温度,原恆星將繼續收縮至克赫時標,但是有效温度不會繼續上升,而始終維持在林界限,因此林軌跡在赫羅圖上幾乎是垂直的。
恆星在林界限上是完全的對流體:這是因為他們是低温和高度的不透明,因此輻射性的能量傳輸是毫無效率的,並且內部因而有大的温度階梯。質量低於0.5太陽質量的恆星在由準主序帶狀態進入主序帶時會維持在林軌跡(意思是完全的對流體)的狀態,並在林軌跡的底部進入主序帶。質量高於0.5太陽質量的恆星,當林軌跡結束時,亨耶跡的狀態就會開始,當恆星內部的温度上升到足夠高時,中央的不透明度便會降低,輻射傳輸能量的效率相對的被提升,會比對流更有效率:對一定質量的恆星而言,在林軌跡中光度最低的恆星是因為他依然完全以對流來傳輸能量。
在林軌跡的對流意味着恆星將要進入主序帶與有着完全均勻的結構。

林忠四郎軌跡重要性

在Kippenhahn與Weigert合著的Stellar Structure and Evolution一書中,其被形容為“The importance of the Hayashi Line is only surpassed by that of the main sequence”,僅次於主序,對恆星物理有些概念的人,應該知道這意味着什麼。拋開空話,簡單來説,這是完全對流的恆星所處的位置,也是赫羅圖上恆星存在的禁戒區與允許區的分野。反映在恆星演化上,恆星在主序前的演化軌跡就是在以開爾文—亥姆霍茲時標收縮時沿林忠四郎線下降,而晚期也要沿其上升,這也是林忠四郎跡程(Hayashi Track)一詞的由來。
從形態上看,林忠四郎線斜率很陡,幾乎垂直於赫羅圖的橫軸即温度軸,換句話説,就是温度對光度極端不敏感。要追溯其根源,不妨説一下大致的推導。不過進行這些運算的前提是瞭解恆星結構的基本知識,倘或對其不甚清楚,大可對下段略過不計。
基本假定是恆星內部物質處於完全對流狀態,而且完全電離。在此情況下,恆星內的温度梯度可以用絕熱温度梯度代替,數值為0.4。由的定義,可以得出壓強P與温度T的關係。再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結合多方球模型的結果,可以求算温度、壓強、質量M與半徑R的關係即。不透明度取為Kramers形式,也就是,再代入外邊界即光深為2/3的光球條件與中,整理即有的形式,這就是描述林忠四郎線的方程。其中的A與B都是與a、b和多方指數n有關的參數。當整體對流時,n為1.5;取a、b常用的組合,所得A的數值都很小,反映到赫羅圖上,就是幾乎垂直於温度軸了。
實際情況下,林忠四郎線對應有效温度是3000至5000開爾文,具體數值取決於恆星的質量,這也是恆星滿足流體平衡條件所需的温度下限。
倘或恆星處在了林忠四郎線之右的區域,星體的温度梯度就超過了絕熱温度梯度,內部存在超絕熱對流區,這導致的是較大的對流速度與能量。由此對流區會迅速冷卻,外區加熱,温度梯度在短時間內降低,因此滿足流體平衡的恆星不會在此久留。當然,尚未達到平衡狀態的原恆星不在此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