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林培厚

鎖定
林培厚(1764—1830),字敏齋,浙江瑞安人。幼聰敏,十五歲成為生員後,屢試均第一。至嘉慶九年(1804),始中舉人,十三年成進士,四十五歲授編修”,曾任重慶知府、天津知府、湖北督糧道等職,是清代著名清官、好官,著有《寶香山館集》,《清史稿》中有傳。 [1] 
本    名
林培厚
敏齋
所處時代
出生日期
1764年
逝世日期
1830年
性    別

林培厚人物生平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林培厚調任重慶知府。當時四川社會動盪,尤其川東一帶盜賊蜂起,沿江過往商旅常遭劫殺。林培厚到任後,旋即調兵遣將,尋找匪蹤,並將匪首之名公佈於眾,還刻在舟船兩側,以示警告,使盜賊望而生畏,不敢輕舉妄動。由於林培厚治理得力,盜賊鋭減,搶劫殺人事件隨之銷聲匿跡,百姓過上了平安的日子。
不久,林培厚調任川東道雷波廳。雷波是個彝、侗、瑤、苗等少數民族雜居地,經常發生紛爭械鬥,造成流血事件。有人主張發兵圍剿鎮壓,林培厚卻採取以撫為主,只治首惡、脅從不究的策略,還釋放了過去在押的無辜者,人心大定,紛爭逐漸平息,深受百姓稱頌,四川總督蔣攸銛贊其“明幹實心”,為“蜀之良吏”。
嘉慶十二年(1807),温州各縣發生罕見水災,莊稼幾乎無收。平陽知縣徐映台卻私加雜税以飽私囊,激起民變。徐映台編織羅網,反而捕捉反貪志士義民。平陽志士林鐘英遭誣陷,家財被洗劫一空,家眷慘遭烙刑,父親氣絕身亡。由於温州府縣官官相護,三年告狀無門。這就是名列清代“平陽三大案”之一的林鐘英冤案。為此,林鐘英上京向同鄉官員林培厚哭訴冤情。林培厚義憤填膺,聯絡瑞安籍官員、天津總兵許松年及在京的温籍官員,大力協助林鐘英告御狀,終使沉冤昭雪,懲治了涉案的14名貪官,轟動浙江,百姓無不稱快,事蹟後被編為鼓詞《林鐘英告狀》,今傳唱。 [1] 

林培厚主要成就

清代,浙江十一府中,温州最為僻遠,造成温州文人赴考困難,故參加省城鄉試,選取的不及浙北諸府十分之一,更遑論考中後再赴遙遠的京城,參加會試。為了方便温州舉子和來京經商的温州商賈,讓他們有個安心的落腳點,道光初年,林培厚與許松年等一起,在京籌建了“京師温州會館”,這是歷史上在京師建立的第一個温州同鄉會,為温州的人才培養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1] 

林培厚史料記載

林培厚,字敏齋,浙江瑞安人。嘉慶十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為四川重慶知府。嘓匪帶刀異常制,禁鍛者毋制賣,有犯則坐。沿江渡船為盜資,籍而稽其出入,刻姓名船側,盜為衰息。民習天主教,搜其書,批抉繆妄,聞者多悔悟。署川東道,所屬雷波廳民、夷忿爭,或覬覦邀功,請發兵,培厚不應,立縛治其魁,餘悉貸遣。總督蔣攸銛器之,稱為蜀中良吏之最。母憂歸,服闋,授直隸天津府。畿輔大水,天津地窪下,災尤劇,培厚遍行屬縣,賑活饑民七萬有奇。奉天、台灣商米先後抵海口,議以官錢收買,委曲劑量,商民交利,而官不費。時蔣攸銛移督直隸,詔舉賢吏,遂薦之,不旬日,擢大順廣道。畿南澇後,大興水利。培厚先在天津治澱河,至大名治新衞河、洺河,浚築悉中程度。培厚數以時事利病、屬吏賢否語攸銛,為布政使屠之申所忌。及攸銛入相,那彥成代之,坐河北旱荒施賑不如法,解培厚任,宣宗夙知其能,改授湖北糧儲道。時河患淺涸,漕舟數阻。攸銛以大學士出督兩江,期八省漕以首夏畢渡河,乘清水盛漲,浮渡遄利。培厚所部尤速達,為嘉慶以來數十年所未有,攸銛特疏陳給敍。歷三運無誤,上意方鄉用,以勞卒於通州運次。 [2] 

林培厚人物評價

林培厚歷任地方長官,頗有治聲,任天津知府時賑災護民,治理永定河、洛河,以杜水患;任湖北糧儲道時,主管漕運時,被評價為“培厚所部尤速達,為嘉慶以來數十年所未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