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花江放船歌

鎖定
《松花江放船歌》這首詩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清朝聖祖皇帝玄燁松花江所作。玄燁時年29歲。年輕的皇帝親臨邊陲,在松花江的驚濤駭浪中視察水師、艦船,鼓舞東北軍民反擊沙俄侵略者的鬥志,即興寫下了反映松花江沿岸的錦繡河山、北國風光的詩篇。
作品名稱
松花江放船歌
作    者
清朝聖祖皇帝玄燁
創作年代
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末夏初
文學體裁
詩詞

松花江放船歌作品原文

松花江,江水清,
康熙皇帝
康熙皇帝(1張)
夜來雨過春濤生,
浪花疊錦繡縠明。
彩帆畫鷁隨風輕, [2] 
簫韶小奏中流鳴,
蒼巖翠壁兩岸橫。
浮雲耀日何晶晶?
乘流直下蛟龍驚,
連檣接艦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鋭精,
旌旄映水翻朱纓
我來問俗非觀兵。
松花江,江水清,
浩浩瀚瀚衝波行,
雲霞萬里開澄泓。 [1] 

松花江放船歌詩詞介紹

《松花江放船歌》共十五句,每三句詩為一段,可分成五個自然段落。全詩沒有熱鬧的鋪排,用白描手法再現了三百年前充滿戰鬥氣息的松花江春色,丰采華茂,情景交融。
第一段寫了時間、季節、地點,清澈的江水卷着波濤,北國春江景色宛如織就五彩畫卷的錦緞,閃爍耀眼,深深地觸動了皇帝萬般情思。(縠,hu)
第二段首先描寫了江中畫意;繼之,將波濤之聲比作簫韶之樂,激情滿懷;隨後,將視線由江中飛向江岸,將娓娓詩情引向捍衞河山的凌雲壯志。(鷁,yi)
第三段描寫戰勝強敵的決心,含蓄地將沙俄喻為浮雲。皇帝俯視濤濤江水,展望兩岸蒼翠青山,仰望朝霞遠映的長空,以無比樂觀的精神,堅定而又豪邁地自問自答:北面飄來的幾朵浮雲怎能遮掩太陽的光輝!
第四段為全詩的高潮,我軍披堅執鋭、健兒枕戈待旦,宣示了必與來犯之敵血戰到底的決心。 “我來問俗非觀兵”一句,是全詩的主題。 “問俗”,當然是這次東巡的目的,正是根據這次“問俗”所瞭解到的情況,皇帝主持進行了戰備部署,採取了有力措施,團結東北各族人民,把矛頭一致對準了侵略者。(貔貅,pi xiu 旄,mao)
最後一段是開頭一段內容的呼應,也是全詩的結尾,通過再次對松花江壯美自然景色的描寫,歌頌了強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縱觀全詩,起首三句,雄渾而有氣魄,二至四段,寫畫鷁簫韶、蒼巖、翠壁、浮雲、驕陽、檣艦、健甲、旌旄朱纓……都是從正面用粗勒的筆觸,順情成章,沒有生硬拼湊的痕跡。結尾句,復又扣住“松花江,江水清”這樣一句樸素的民歌體的字句,音節響亮,給人一唱三嘆、流連忘返的印象。此詩藝術上雖然可能失之細膩,形式上略嫌疏淺;但感受真實,情緒壯懷激烈,是來自生活的真情實感,如同筆下生花,滔滔汩汩,奔瀉而出,一氣呵成。是一曲三百年前松花江河山壯麗、整軍備戰的讚歌,為我們今天展開了一幅生動、真實,別開生面的歷史畫卷。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