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松江鱸

鎖定
松江鱸是鮋形目杜父魚科松江鱸屬魚類。 [9-10]  成魚通體前部平扁狀,中部接近圓筒形,向後部逐漸變細側扁;頭大,寬而平扁;口寬大,端位;吻寬而圓鈍,上頜骨伸達眼睛後緣下方;眼小,上側位;鰓孔寬大,鰓膜連接於峽部;前鰓蓋骨具4棘。通體灰黑色,成年期漸變為黃褐色,繁殖期體色鮮豔,其鰓蓋、鰭基橘紅色;體側具有5—6條灰黑色橫紋,鰓膜和臀鰭基底具橘紅色條紋;尾鰭、臀鰭、背鰭和胸鰭均具褐色斑點,背鰭鰭棘前部具一黑色大斑,腹鰭白色;吻側、眼下均有暗色條紋。 [9] 
松江鱸分佈於西太平洋的菲律賓、朝鮮和日本沿海。中國產於東海、黃海、渤海沿岸。 [11]  棲息於淺海、河口和淡水的江河湖泊等多種水域。肉食性魚類,浮游期,喜食橈足類、滷蟲幼體、枝角類、蝦類幼體等;底棲期轉為攝食蝦類、寡毛類、環節動物等;幼魚和成魚期,以蝦類、小魚為食。晝伏夜出。苗種階段有相互蠶食現象,繁殖期雄性有相互角鬥行為。降海洄游性魚類。雌雄異體,配對穴居繁殖,1雄1雌或1雄多雌,雌體交配產卵後即離開洞穴,雄體護卵至魚苗孵出。 [9] 
70年代以來,由於工農業生產發展,污水增多,及水利設施大量興建,造成洄游通道隔絕,松江鱸自然資源大量減少,瀕臨枯竭,被列為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禁止捕撈和銷售。 [11] 
別    名
四鰓鱸
花鼓魚
媳婦魚
中文學名
松江鱸
拉丁學名
Trachidermus fasci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鮋形目
亞    目
杜父魚亞目
杜父魚科
松江鱸屬
松江鱸
亞    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Heckel,1837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8] 

松江鱸動物學史

因在中國長江口附近松江產量較多,身較黑,故名松江鱸。 [2]  初見於范曄《後漢書·左慈傳》,載曹操宴客稱:“今日高會,珍饈略備,所少松江鱸魚耳。”鰓膜具橙紅色帶狀斑而似鰓孔,又名四鰓鱸、花媳婦及花鼓魚。 [2] 
松江鱸在魚類學中不是鱸類。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後赤壁賦》中説“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實為“花鱸”而非松江鱸魚。明代名醫李時珍在其著作《本草綱目》卷四十四鱗部“鱸魚”條目中因受前人影響而誤將花鱸與松江鱸魚認為是一種魚。所云“四鰓魚”“淞江尤盛,四五月(農曆)方出,長僅數寸”道出了松江鱸的特徵。而“狀微似鱖而色白,有黑點,巨口細鱗”以及南宋楊誠齋的詩“鱸出鱸鄉蘆葉前,垂虹亭下不論錢。買來玉尺如何短,鑄出銀梭直是圓。白質黑章三四點,細鱗巨口一雙鮮。春風已有真風味,想得秋風更迥然”所描述的應是花鱸。二者差異非常明顯。 [2] 
松江鱸自後漢即已被認為是中國東部沿海最珍貴的食用魚類。晉代葛洪《神仙傳》中稱“松江出好鱸,味異他處”,其實只是松江秋季產量較多,黃河下游濟南以東及南北也產。將來尚可依其習性要求,予以增殖。 [2] 

松江鱸形態特徵

背鰭Ⅶ~Ⅷ-16~19;臀鰭15~17;胸鰭17~20;腹鰭Ⅰ-5;尾鰭15~17(10分支)。側線孔36。鰓耙5~8。椎骨36。 [3] 
松江鱸
體長為體高4.0~4.5倍,為體寬4.6倍,為背鰭前距2.7~2.9倍,為肛前距1.6~1.7倍,為頭長2.7~2.9倍。頭長為吻長3.0~3.3倍,為眼徑6.5~7.0倍,為眼間距4.3~4.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1.4~1.5倍。 [3] 
體前部平扁,向後漸變細而側扁。頭大,寬而平扁,棘和稜均為皮膜所蓋。吻寬而圓鈍,背面中央圓突,兩側各具一鈍尖鼻棘。鼻孔每側2個,均有短管狀突起。眼較小,上側位。眼間隔寬而凹入,兩側形成眶上稜。頂項稜低平,前端與眶上稜後端連接,後部外斜與眶後稜相接,無棘。眶上稜和眶後稜均低平無棘,眶下稜低窄,無棘。口大,前位。上頜長於下頜,上領骨伸達瞳孔後緣下方。上下領骨、犁骨和顎骨均具絨毛狀齒羣。舌寬厚,前端遊離。前鰓蓋骨後緣具4棘,上棘最大,後端向上勾曲,第四棘向前。鰓蓋骨具一縱稜。鰓孔寬大。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蓋條6.鰓耙短小,顆粒狀。 [3] 
體無鱗,被粒狀和細刺狀皮質突起。側線平直,約具37個黏液孔。 [3] 
背鰭2個,微連,始於胸鰭基底上方。第一背鰭基底短,鰭棘細弱;第二背鰭基底長。臀鰭與第二背鰭相似,始於第二背鰭第四至第五鰭條下方。胸鰭寬大,圓形,末端伸越肛門,下部9~10鰭條不分支。腹鰭胸位。尾鰭後緣稍圓。 [3] 
頭、體背部黃褐色,腹部灰白色,吻側、眼下、眼間隔和頭側具暗色條紋。體側具4~5條暗褐色橫斑。吻側和眼下各具一喑帶。第一背鰭前部與尾鰭基部各具一暗斑,除腹鰭白色外,頭部背面、上體側及各鰭均具黑色斑點,繁殖季節,成魚頭側鰓蓋膜上各有2條橘紅色斜帶,似4片鰓外露,故名“四鰓鱸”。 [3] 

松江鱸近種區別


松江鱸
特徵
成魚通體前部平扁狀,中部接近圓筒形,向後部逐漸變細側扁;頭大,寬而平扁;口寬大,端位
身體延長,側扁,略呈紡錘形;吻較長,尖而突出;下頜比上頜突出,前蓋骨後緣有鋸齒;身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在側線以上及背鰭上散佈黑色斑點
圖片
松江鱸 松江鱸
花鱸 花鱸

松江鱸生活習性

松江鱸為近海暖温性底層洄游魚類,棲息於近海沿岸淺水水域和與海相通的河川、湖泊中。具降河洄游習性,在淡水中生長、肥育,到河口近海繁殖。4~11月,生活在淡水中的幼魚和成魚。經常棲息在有微流水、水質清澈、餌料生物豐富、水較深和有隱蔽物的場所。成魚降河時間與當地氣温和水温密切相關,在長江三角洲,多始於11月底至翌年2月上旬結束。幼魚溯河從4月下旬開始,至6月上中旬結束,5月為溯河盛期。松江鱸營底棲生活,晝伏夜出,為肉食性較兇猛魚類,攝食原生動物、輪蟲、枝角類、橈足類、水生昆蟲、底棲動物、蝦類和魚類等。體長40毫米以下個體,以枝角類為主要食餌;體長40~70毫米個體,除枝角類外還兼食小蝦;體長70毫米以上個體,則以蝦類為主,兼食蝦虎魚、棒花魚和麥穗魚等小型魚類。生殖期不攝食。 [3]  [4] 
松江鱸在自然環境中對温度和鹽度的適應能力較強。成魚在0℃的水温中也能生存。繁殖適温為4~14℃。松江鱸既能在鹽度30~32‰的海水中生活和繁殖,又能在低鹽度水和淡水中生長髮育和育肥。在後期生長中需要低鹽度而又含有微量碘的水域條件。 [4] 

松江鱸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菲律賓、朝鮮半島(西側和南側)、日本(九州島西北側的福岡、佐賀及有明灣)。在中國分佈於渤海,黃海和東海;南達舟山、寧波及廈門,北達遼河口及鴨綠江;分佈相當廣泛,廈門、舟山、寧波、嘉興、南京、長江三角洲各地和長江口、蘇北沿海、膠州灣、煙台、秦皇島、莊河、營口、旅順等地均有分佈,其中長江三角洲是主要分佈區。 [3]  [2]  [4] 

松江鱸繁殖方式

中國黃海南部蠣牙礁是松江鱸的一個產卵場。凡鹽度適宜、有一定附着物存在的沿海潮間帶淺水區,均有可能存在其產卵場。懷卵量通常為5100~12800粒。親魚有守巢護卵習性。產完卵後,雌魚先離去,雄魚留守巢內護卵。護卵期間,若遇敵害,守護雄魚與之搏鬥。繁殖期為2月中旬至3月中旬。卵黏性,卵徑為1.48~1.58毫米,具油球。卵在鹽度5~16的海水和人工配製的海水中,均能受精、發育。受精卵呈團塊狀,黏附在蚌類的空殼或礫石上孵化。孵化期較長,在水温14℃時,需26天。 [3] 
降河生殖洄游的魚類必須在一定的鹽度條件下才能促使性腺達到性成熟,松江鱸等生活在淡水中時,其垂體前葉吻部的催乳素分泌區比較發達,而前葉主部的促性腺分泌區比較小。催乳素與滲透壓調節有關,催乳素分泌的增加,抑制了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因此導致這些魚在淡水中的不育現象。當它們進入海水後垂體的促性腺激素分泌區明顯擴大,而催乳素分泌區縮小了。降海魚類在性腺大生長和繁殖時需要大量甲狀腺激素,而淡水中由於含碘量不如海水中多,不能滿足甲狀腺機能旺盛時合成甲狀腺素的需要。因此對降海魚類進行人工繁殖時,必須使其逐步過渡到海水中生活,才能取得滿意的結果。 [5] 

松江鱸養殖技術

松江鱸親本培育

松江鱸魚親本培育可分為:早期(9~10月)、中期(11~12月)和後期(翌年1~2月)。 [6] 
  • 親本培育池
  1. 親本培育池:根據松江鱸魚喜陰的生理特性,親本培育間採用頂棚遮陽、四周開放結構,光照強度控制在2000勒克斯以下。親本培育池為長方形水泥池,面積55米,有效水深60釐米,放養前15天消毒、清洗、排幹備用。 [6] 
  2. 培育水體:松江鱸魚對水質要求較高,水體要清澈,且最好有微流水。因此,水源採用消毒、沉澱、曝氣後的井水。同時培育池均配備過濾淨化池,養殖水體經循環淨化處理後,通過氣提方式重新流回培育池,使水體在兩池間循環流動,既產生微流水,又能對池水充分曝氣增氧,保證了水質的清新、穩定。親本培育早期為淡水,中、後期為淡水對鹽滷人工配製的海水,淡水和鹽滷需經檢測合格後使用。 [6] 
  3. 魚巢設置:培育池池底鋪放瓦片,PVC短管,為親魚提供遮蔽場所,密度為每平方米設置2~3個。 [6] 
  • 親本來源
松江鱸魚親本主要來源:一是2009年上海海洋大學與我場合作所產子代培育而成的一齡親魚,二是2010年8月引進的全人工養殖松江鱸魚成魚培育而成的一齡親魚,還有少量2009年上海海洋大學與我場合作育苗後存活的二齡親本。 [6] 
  • 親本放養
  1. 選留配組:在親本培育的早、中期,兩種來源的親本分池培育。為保證後代的優良性狀,防止種質退化,在親本培育後期進行親魚選留,從中篩選出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體長12~15釐米,體重40~60克)、性腺發育良好、且具典型生物學特徵個體進行強化培育;同時將兩種來源的親本交叉配組,避免近親繁殖,雌雄比為1:1。 [6] 
  2. 雌雄鑑別:松江鱸魚雌雄魚在外形上主要有如下區別:①雄魚頭部較寬,吻端圓;雌魚頭部較窄,吻端較尖;②雄魚肛門後方有一較薄三角形泄殖乳突,尖端指向後方,泄殖孔開口在泄殖乳突頂端;雌魚無泄殖乳突,肛門後方為一扇圓形泄殖孔。此外,雄魚體色、花紋一般較深,雌魚的一般較淺。 [6] 
  3. 放養密度:親本培育放養密度不宜過高,否則投餌量增加,殘餌、親魚排泄物隨之增多,水體溶氧量降低,水質敗壞,易誘發魚病,造成親魚死亡,親本培育早、中期放養密度為5~6尾/米。親本培育後期雌雄配組後,為避免親本發情、產卵時相互驚擾,放養密度為1~1.5組/米。 [6] 
  • 水質管理
  1. 淡水培育:親本培育早期為淡水培育。每天定時測量水温、溶氧。每5天檢測水質,針對水質狀況採取適當措施,保證水質達到養殖標準,pH控制在7.5~8.5,溶氧≥7.0毫克/升,氨氮≤0.05毫克/升,亞硝酸氮≤0.005毫克/升。 [6] 
  2. 海水培育:親本培育中、後期為海水培育。據松江鱸魚降海洄游的生理特性,11月份開始調節培育池水體鹽度,調配方法:以鹽滷和淡水配成一定鹽度海水,緩緩注入過濾池,隨水體進入培育池。鹽度10以內,每2天升高0.5;鹽度10以上時,降低調節速率,每4天升高0.5,至翌年1月底培育池鹽度升至23。在鹽度調節過程中,調節速率宜慢不宜急,波動範圍不宜太大,否則易導致親魚滲透壓調節紊亂、死亡;同時加強觀察,發現親本出現不適症狀或攝食量明顯下降,降低調節速率或暫緩調節。 [6] 
  3. 人工造流:流水對松江鱸魚性腺發育成熟極為重要,根據松江鱸魚的降海洄游時間(11月~翌年2月),親本培育中、後期每個培育池池底設置一台水泵,製造水流,模擬自然潮汐,給親魚水流刺激,以促進其性腺發育。水流速度控制在0.3~0.5米/秒,太急會過多消耗親魚體力,過緩影響沖水效果。每天早晚沖水一次,每次沖水時間約半小時。隨着親魚性腺發育,相應增加沖水時間,至培育期末(2月份),每天早晚各沖水3~4小時。 [6] 
  • 投餌管理
  1. 餌料準備:松江鱸魚親本培育階段,應保證餌料充足、鮮活、適口。餌料主要為青蝦,規格為0.8~1.2克/尾。當培育池水體鹽度在18以下時,青蝦可直接投餵;鹽度在18以上時,將青蝦放於與培育池鹽度一致水體中馴養2~3天再投餵。 [6] 
  2. 餌料投餵:每天下午4~5時投餵一次,投餵量以親本放養量、前日攝食情況、糞便情況而定,一般為至次日凌晨尚有少量餌料蝦為投飼標準。同時發現:培育早、中期親本除體長、體重繼續增長外,性腺開始進入大生長期,魚體代謝旺盛,食慾增強,親本日餌率可達到0.8~1%;親本培育後期,親魚攝食量減少,日餌率降至0.2~0.4%;臨產前一週出現停食現象。 [6] 
  • 日常管理
每日早、晚巡視,查看親魚殘餌、糞便、活動情況,以確定次日投餵量;及時吸污、撈出殘餌,維持水質清新;每月進行一次親魚生長檢測,掌握親魚生長情況;定期解剖、測量、鏡檢,瞭解親魚性腺發育狀況;做好每日的培育觀察記錄。 [6] 
松江鱸魚生性膽小,培育池水質清澈,稍有人影晃動及輕微震動,都會引起親魚受驚而四散逃竄。有時,逃竄速度過快,易撞到池壁、魚巢,昏厥或擦破體表,引發皮膚細菌感染、潰爛而死。因此,松江鱸魚親本培育期間,應保持培育池環境尤其是夜間的絕對安靜。 [6] 

松江鱸成魚養殖

淞江鱸工廠化養殖模式是在其人工繁育技術的基礎上,對淞江鱸成魚養殖過程中所需的關鍵生態因子進行人工模擬,構建一套適合於其生長髮育的模擬自然生境系統,開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批量生產出淞江鱸商品魚。該養殖模式建設成本較低,易於推廣應用,所建立的一套模擬生態養殖系統(水面1000米)可實現年養殖商品魚3~4萬尾。 [7] 
  • 工廠化車間
淞江鱸成魚養殖車間主要是根據淞江鱸幼魚期至成魚期的生長髮育特性,營造和模擬其自然的生活環境。該養殖車間的設計依據是淞江鱸野生棲息環境的生態因子的篩選和最佳組合。生產管理的依據是其自然狀態下的生態習性,這就保證了生產的淞江鱸產品質量為野生天然品質。該養殖生產系統以生態水處理技術理念為指導,通過構建穩定高效的生物羣落,替代常規思維下用蛋白分離器、臭氧發生器等價格昂貴的儀器來保證水處理質量的做法,建造和生產運作成本降低30%以上,效果卻可完全滿足淞江鱸生產的需要。淞江鱸工廠化養殖車間主要結構包括遮陽棚頂、養殖池和循環溝渠三部分。 [7] 
  1. 遮陽棚頂:遵循保持養殖環境氣候與自然生境氣候儘可能一致的原則,採用開放式車間的建造方式,即在養殖池上只建造遮陽棚頂,用自然材料、草頂竹架等,稻草頂棚厚度10~30釐米,四周內外通透,車間內的温度及其他氣候因子隨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使得人工種羣淞江鱸的繁殖、生長規律與自然種羣基本保持一致,其生長速度和生物量累計也與自然種羣相近,保持了養殖產品的自然品質。 [7] 
  2. 養殖池:根據淞江鱸自然種羣不同時期洄游和棲息的自然水域湖泊和河流兩種棲息地的形態和特點,設計建造了兩種形狀的養殖池。①圓形或倒圓角形模擬湖泊養殖池:該池形狀為圓形或者倒圓角正方形,以模擬自然界中湖泊生態系統。該池建設材料為鋼筋混凝土、玻璃鋼等,面積一般在20~50米。進水管在側面,進水方向為切線方向,排水管位於池中心;池高為50~80釐米,池底從周邊向中心設有坡度,坡度為1~2%。②長條曲線形模擬河流養殖池:該池的形狀為長條彎曲形,似河流的形態,以模擬自然界中河流生態系統。該池建設材料為鋼筋混凝土、玻璃鋼等,長寬比在(3~5):1。進水管設在窄邊一端,進水方向與長邊方向平行。排水管在進水管遠端。池高為50~80釐米,從進水口到排水口池底由高至低,池底坡度為2~3%。 [7] 
  3. 循環溝渠:循環溝渠是實現養殖系統和水處理系統連接的通道,養殖系統溝渠分為3條,分別為海水循環溝渠、淡水循環溝渠、排污溝渠,每個養殖池都可以單獨實現上述3種功能。通過兩條循環溝渠將養殖車間與海、淡水處理單元連接起來,排污溝渠主要用於養殖池清洗時污水的排放。溝渠採用混凝土或玻璃鋼結構,溝渠的頂部與養殖池的排水管連接,寬度20~30釐米,深度30~50釐米,從排出端到水處理系統端設有坡度,坡度為0.5~1%。 [7] 
  4. 水處理系統:根據淞江鱸海、淡水洄游的生態習性,水處理系統設計了兩條水處理主體渠道,即海水渠道和淡水渠道,運行時,根據淞江鱸不同生長階段對鹽度的需要進行調配。兩條水處理渠道建造結構相同,但是濾料、培植和選擇淨化水質生物的種類和工作原理不盡相同。水處理系統採用模擬生態的方法,控制適當的養殖負荷量,充分利用水生生物之間食物鏈、食物網關係,實現系統內淨化,避免使用昂貴的水處理設備。該系統以海洋和河流生態系統中生物羣落為水處理的主角,選擇適宜的濾料作為生物的載體。水系統按功能分為以下幾部分:物理處理、生物膜處理、生物羣落循環利用、調水配水。 [7] 
  • 魚種
淞江鱸進入成魚養殖的時間一般為5~6月份,此時魚種已經淡化至所需要的鹽度要求,發育階段已經轉底棲,全長3釐米以上,生活習性與成魚接近。此時魚種抗逆性較強,便於包裝運輸,也能更快適應多種水體的環境。投放的魚種需要進行精心挑選,一般在同一批次孵化的苗種中,儘量挑選規格均勻、體色鮮豔、活力強的健康魚種。魚種使用尼龍袋充氧運輸,放冰袋降温,泡沫箱包裝,空運或汽車運輸至目的地。 [7] 
  • 日常管理
淞江鱸成魚養殖管理涉及的方面較多,下面將從密度管理、夏季降温管理、餌料管理三方面着重説明淞江鱸的成魚養殖過程。 [7] 
  1. 密度管理:淞江鱸的末體重、特定生長率、特定增長率都隨養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但密度小於20尾/米差異不顯著,當養殖密度達到24尾/米時特定生長率等表現差異顯著。 [7]  淞江鱸在不同養殖密度中均存在個體分化現象,在非試驗組的正常養殖中也有此種現象。考慮到淞江鱸屬兇猛性魚類,搶食和互相殘殺的習性會造成個體分化,但在經過分池處理,低密度養殖且餌料充足的情況下仍會產生個體分化。因此建議在封閉式循環系統中的合理養殖密度不超過20尾/平方米。 [7] 
  2. 夏季降温管理:儘管淞江鱸是廣温性物種,但其對温度變換較為敏感、更喜低温環境。苗種快速增長和育肥季節分別在春季和秋冬季,水温都在25℃以下。每當夏季來臨,水温超過26℃以上,淞江鱸生長速度便迅速減緩,當温度達到30℃時,幾乎停止生長,病害增多,死亡率上升。為了解決這一技術難題,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適合於淞江鱸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越夏冷凝系統。該越夏冷凝系統製作成本和運行成本較低,製作1000米水體使用的系統成本一次性投資約為5萬元。每1000米水體日均耗電約在400度,一個養殖車間整個越夏耗電在24000度左右。1000米麪積養殖成本增加約1.7萬元,成活率由安裝實施前約30%提高至50%左右,即養殖成活率提高20%以上。 [7] 
  3. 餌料管理:在人工養殖過程中,也發現淞江鱸喜食活體青蝦。但在生產條件下,活體青蝦不但成本昂貴,而且操作不方便,有時候還會出現短缺現象,故在淞江鱸成魚養殖過程中開展了非活餌料的馴化試驗,以作為鮮活餌料的補充。在對照組中,青蝦為活餌料,餌料攝食率為100%,説明青蝦基本滿足淞江鱸本身的攝食習性要求。而魚糜雖不是活餌料,但通過馴化淞江鱸則逐漸適應魚糜,並能正常攝食魚糜餌料,攝食率87%,説明淞江鱸對活餌料的要求可以被克服。配合顆粒餌料的餌料攝食率為零,遠低於另外兩組。 [7] 
野生淞江鱸捕食活餌料,因此在淞江鱸的攝食習性上,對餌料的運動狀態有一定要求,表現在淞江鱸更易攝食動態的餌料顆粒。馴化期間也表明,淞江鱸總是更趨向捕食從水面向水底沉降過程中的顆粒。而配合餌料顆粒一旦落到水底靜止不動,淞江鱸對配合餌料顆粒變得不敏感,最終消瘦飢餓或自殘而死。 [7] 
綜上可以看出,淞江鱸對餌料運動狀態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克服,對落在水底的比重小的魚糜顆粒也能攝食;而且淞江鱸對餌料的顏色無明顯選擇性或者説無特定要求。所以,淞江鱸通過馴化後,用非鮮活性餌料來代替活餌料是可行的,可嘗試將軟顆粒餌料作為替代性餌料的進一步研究方向。 [7] 

松江鱸保護現狀

松江鱸屬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已禁止捕撈。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工農業生產發展,水利設施大量興建,截斷了其洄游通道,進入內陸水域肥育的苗種數量大為減少,嚴重影響資源的再生和補充,同時工業排污日益增多,農藥、化肥下泄,嚴重污染了水體環境,阻隔了其洄游通道,在此雙重影響下,自然資源日趨衰竭。為拯救這一珍稀魚類,有關研究部門對其進行了深入廣泛研究,並取得了人工繁殖和人工放養的初步成果。 [3] 
參考資料
  • 1.    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1837  .biolib[引用日期2020-03-27]
  • 2.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12,第330-331頁
  • 3.    倪勇,伍漢霖主編,江蘇魚類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第793-795頁
  • 4.    石瓊,範明君,張勇主編,中國經濟魚類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01,第369頁
  • 5.    降河洄游魚類――松江鱸  .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13-08-05]
  • 6.    張飛明,張友良,張煜.松江鱸魚養殖技術之一 松江鱸魚親本培育技術[J].科學養魚,2011,(第8期):14-15,85
  • 7.    羅武松,王金秋.淞江鱸工廠化養殖模式[J].科學養魚,2016,(第8期):34-35
  • 8.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引用日期2022-04-12]
  • 9.    松江鱸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7-02]
  • 10.    甘西著,中國南方淡水魚類原色圖鑑,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 第307頁
  • 11.    倪勇,朱成德主編,太湖魚類志,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05,第237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