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風着陸場

鎖定
東風着陸場(Dongfeng Landing Site [23]  ),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載人飛船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東南部緊鄰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約13000平方千米。 [31]  東風着陸場區地形多樣,有沙漠、戈壁、山地,基本涵蓋了需要進行試驗的各種着陸地形,其實踐意義非常大。 [1] 
2021年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啓明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説:首次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着陸場,首次開啓着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3]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17] 
中文名
東風着陸場
外文名
Dongfeng Landing Site [23] 
用    途
載人航天着陸場區
特    點
地廣人稀
位    置
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
建設國家
中國

東風着陸場建設沿革

東風着陸場歷史背景

1985年,中國國防科工委和航天部再次提出載人航天工程。
四子王旗着陸場 四子王旗着陸場
1992年,以“神舟”號為名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面啓動。當年時任江澤民總書記視察額濟納酒泉衞星發射基地,並題名“東風航天城”。 [26]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啓用的第一個載人航天主着陸場是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陸場,該地同時是中國國家重要的國防科研和軍事訓練區域。
從1999年神舟一號起,中國的神舟系列飛船,許多都在四子王旗成功着陸。四子王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大青山北麓,旗距呼和浩特市100千米。該旗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04千米,全旗面積25513平方千米,該地平均海拔1400米,主着陸場所在地地形平整,人煙稀少,每平方千米人口不超過10人,房屋和高大樹木佔地面積遠小於草地總面積的千分之一,可滿足飛船返回艙正常着陸。與此同時,該地乾燥少雨,空氣能見度高,飛船返回着陸機會多,便於測控通信和搜救。 [24-26] 
進入21世紀,隨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需要選擇新的航天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選址建設

中國選擇載新的人航天着陸場,最初中共中央批准的地點位於河南省中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帶隊現場勘察時發現這裏村莊多、樹林密,認為不是理想的着陸場,應另選新址。有人曾提醒,“中央已批,現在放‘馬後炮’,中央會怎麼想?”王永志堅定地説:“一兩次可能不會出問題,但是方案有隱患,遲早要出事。如造成人命關天的後果,又怎麼向中央交代?”經反覆論證和重新勘察,主着陸場最終“落户”內蒙古大草原。 [18] 
為滿足載人飛船正常返回和安全着陸條件的、配備有用於載人飛船回收的測控、通信、搜索、救援等整套設備的預定地面區域。一般分為主着陸場和副着陸場。 [19] 
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

東風着陸場地理位置

東風着陸場地處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和戈壁帶,該處地域遼闊而且人煙稀少,相比於四子王旗,這裏更適合執行神舟飛船返回的搜索回收任務。東風着陸場,原來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着陸場。 [28] 
東風着陸場位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境內,東南部緊鄰巴丹吉林沙漠。總面積約13000平方千米。東風着陸場分為東、西兩個區域:西區主要以戈壁地形為主,有利於搜救車輛通行;東區地形較為複雜,主要地形特徵有軟戈壁、梭梭林、鹽鹼地、草湖等。 [31] 
東風着陸場待命車隊 東風着陸場待命車隊

東風着陸場場區系統

東風着陸場基本系統

  • 分類搜尋
在某一地域、海域、空域為尋找返回艙而進行的搜尋活動。可分為空中搜索、地面搜索和海上搜索。 [19] 
  • 醫監醫保
在返回艙着陸現場,協助航天員出艙並實施航天員醫監醫保和醫護救護的過程。
載人飛船返回艙降落至着陸場後,對航天員進行的醫學監測和所採取的各種醫療衞生保健措施及健康維護活動。
航天員返回地面後,機體生理發生由初期對地球重力的不適到重新調節恢復正常的過程。 [19] 
  • 收集轉運
對從空間返回至地球特定區域的載人航天器、散落物和有效載荷等進行現場處置並轉運至指定地點的活動。 [19] 
  • 標位裝置
提供返回艙着陸位置和方位信息的裝置。通常以無線電示位為主(如信標機等),輔以其它標位手段(如海水染色劑、閃光燈、發煙罐等)。 [19] 
  • 載荷回收
返回艙內搭載的任務規定的需要回收的物品。包括設備、物資、材料、製品以及信息載體等。
載人飛船回收着陸分系統開始工作至返回艙着陸期間,從返回艙分離出的所有裝置的總稱。包括傘艙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天線艙蓋、防熱大底等。 [19] 

東風着陸場輔助系統

  • 飛行搜救
載人航天器返回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意外情況。在東風着陸場,飛船有可能着陸於地貌複雜地域,如山地、沙漠、鹽鹼地、梭梭林地、水域等。搜救過程中可能遭遇複雜天氣現象,如颳風、下雪、起沙塵等。這些複雜情況、困難工況與嚴寒天氣、暗夜環境疊加,進一步增加了搜索任務組織實施的難度。 [19] 
東風着陸場看上去是平坦的大戈壁,實際上有許多幹枯的梭梭樹、高壓輸電線、低矮建築、鐵絲圍網,以及高低不平的地面等,對直升機夜間降落造成很大威脅。直升機降落時旋翼捲起的沙塵遮擋飛行員視線,直升機基本是盲降,粗砂和石子也容易導致直升機故障,因此降落過程風險很大。 [20] 
空中搜索直升機一般配置7架:指揮機1架,通信機1架,搜救機1架,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機1架,醫療救護機3架,各飛機均安裝了北斗衞星導航定位系統,動態信息可實時傳回北京航天飛控中心,主要負責返回艙搜索和航天員救援。
搜索方式在空間上形成重疊的3個層次:一是遠距離搜索發現目標,在返回艙出黑障前,用雷達對返回艙進行跟蹤測量,預報着陸點位置;二是中距離搜索發現目標,在返回艙出黑障後,利用統一S頻段測量設備跟蹤測量返回艙至主傘的開傘點,直升機甚高頻定向儀接收信標信息並跟蹤返回艙至落點;三是近距離搜索發現目標,以着陸點的預報位置為中心,用直升機定向儀和車載高頻定向儀搜索尋找返回艙。
地面搜救隊通過服裝顏色區分工作種類,紅色工作服是着陸場系統的搜救人員,白色工作服是航天員系統的醫學監督和醫學保障(簡稱醫監醫保)人員,藍色工作服是飛船系統的返回艙處置人員。 [27] 
  • 通信保障
東風着陸場地處西北戈壁深處,是一片約1.3萬平方千米沒有信號覆蓋的無人區,分佈有戈壁、沙漠、鹽鹼地、水域等十餘種典型地形地貌,搜索難度大、橫跨範圍廣。為了便於搜救分隊快速機動,高效搜索,安全抵達,東風着陸場已經完成光纖網鋪設,並正式投入使用。 [22] 
東風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場區任務

東風着陸場任務組成

東風着陸場的主要任務是為載人飛船返回艙選定安全的返回着陸場區,完成返回艙在返回着陸段的測控通信任務,搜索、尋找着陸後的返回艙,救援航天員,回收返回艙和有效載荷,並提供着陸場區的通信和氣象保障服務。着陸場由主着陸場、副着陸場、陸上應急搜救、上升段海上應急搜救、通信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六部分組成。
總指揮:鄒利鵬
總設計師:匡乃雪 [21] 

東風着陸場任務目標

根據任務特點,東風着陸場確定了“指揮協同順暢、捕獲跟蹤及時、搜索處置高效、回收安全順利”的任務目標,緊盯關鍵環節,着重抓好思想發動、組織領導、總體協調、科研攻關、裝備準備、試驗文書、人員訓練、任務保障、應急處置、安全管控等10個方面的工作。
着陸場區指揮部成立後,先後組織了3次全系統搜索回收綜合演練,多次組織了針對着陸場周邊沙漠、戈壁、山地等複雜地形環境的搜索、作業展開、野外生存等課目訓練,熟練掌握了在不同氣象條件、不同時間、不同地形等條件下,對返回艙的搜索、處置、回收等各種技能,優化了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時,還建立了多種方案預案。測控、搜索、通信、氣象等10個部門結合自身任務明確分工、細化責任、研究問題、搞好協同,確保裝備處於最佳狀態、組織協調更為順暢、人員安排更為合理。
為攻克在沙漠地區搜索回收的各種難題,科研部門聚力攻關,先後完成了返回艙落點預報方法研究和軟件開發、機載搜索導航態勢終端設備研究等,為快速搜索、回收打下堅實的基礎。

東風着陸場着陸記錄

東風着陸場試驗返回

2016年6月26日,長征七號運載火箭搭載的多用途飛船縮比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返回。這是第一次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啓用東風着陸場,此前,它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着陸場。 [1] 
2020年5月5日,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送入太空,按照飛行程序,於8日返回東風着陸場。着陸場各系統參試設備工作穩定,參試人員任務明確、精神飽滿,具備執行試驗船返回艙搜索回收任務的能力。 [2] 
2020年5月8日13時49分,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成功着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30] 
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着陸東風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飛船着陸

  • 神舟十二號
2021年6月1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啓明在新聞發佈會上介紹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説:首次檢驗東風着陸場的搜索回收能力。着陸場從內蒙古四子王旗調整到東風着陸場,首次開啓着陸場系統常態化應急待命搜救模式。 [3]  [27] 
2021年9月,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首次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東風着陸場着陸。 [4] 
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後,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這是神舟飛船首次在東風着陸場着陸。 [5]  [18] 
  • 神舟十三號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0-11] 
2022年4月14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於近日擇機撤離空間站核心艙組合體,返回東風着陸場。神舟十三號乘組已做好飛船撤離前的各項準備,東風着陸場及工程相關係統正在開展迎接航天員返回的各項準備。 [6] 
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7-8] 
  • 神舟十四號
2022年12月2日,神舟十四、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於12月4日乘坐神舟飛船返回東風着陸場。 [9]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10-11] 
2023年6月消息,神十五乘組預計6月上旬返回地球,額濟納東風着陸場航天搜救隊即迎接他們歸航。 [12] 
  • 神舟十五號
2023年6月1日凌晨,神舟十五號搜救回收任務按照全系統、全狀態、全流程,組織航天員搜救1:1全系統綜合演練。這是任務最後一次全系統綜合演練,進一步檢驗了着陸場系統搜救回收任務組織能力、指揮能力和保障能力。
東風着陸場直升機搜救分隊、空運機動搜救分隊、地面搜救分隊、着陸區周邊民兵分隊等各方搜救力量已經就緒,東風着陸場做好了迎接神舟十五號飛船返回的各項準備工作。 [13] 
2023年6月2日,神舟十五、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於6月4日乘坐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着陸場。着陸場及各參試系統已做好迎接航天員回家的各項準備。 [14] 
2023年6月4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着陸場成功着陸。 [15] 
  • 神舟十六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3年10月29日,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式,兩個乘組移交了中國空間站的鑰匙。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務,於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東風着陸場。着陸場及各參試系統正在緊鑼密鼓做好迎接航天員回家的各項準備。 [16]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着陸。 [17] 
東風着陸場

東風着陸場技術創新

東風着陸場新研裝備

東風着陸場針對夜間搜索難題,基於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在着陸場應用,優選天基、空基、地基彈道測量數據送往搜救直升機,完成航天語言到航空語言轉變,建設了天空地一體化搜索引導體系。研製了中國國內首款共口徑、長焦距、柱型直升機光電吊艙,調配具有微光、紅外功能的小微型光學設備在地面佈陣,提升了夜間搜索發現返回艙的能力。 [20] 
按照以最温暖的方式救援航天員的思路,對醫監醫保車進行維護,在嚴寒條件下可以為航天員提供温度適宜的醫監醫保保場所,讓航天員在着陸現場就能吃上熱飯、喝上熱水,洗上熱水澡;所有野外工作設備都進行了抗低温防護,車輛加裝了低温啓動裝置、通信設備配足了備用電池,着陸現場臨時搭建場所均按8小時供暖配齊電力保障設施等。 [20] 

東風着陸場創造條件

為能在夜間迎接航天員返回,根據直升機飛行的快捷性,航天員搜救任務均以直升機分隊為主。白天執行搜救任務,機上搜救隊員很容易發現目標,而夜間靠目視看不到返回艙,因此必須藉助微光、紅外光學設備。
在亮度方面,夜間實施航天員救援,必須準備大量的燈光照明設備並攜帶至現場,使救援現場達到亮如白晝的效果。 [20] 
東風着陸場先後組織多次全系統搜索回收綜合演練,多次開展沙漠駕駛、道路勘察、人員裝備直升機滑降等專項訓練,有效提升了複雜環境下的搜索回收能力。制定60多種航天搜索處置預案,創新實踐網格化搜索方法,探索構建新型航天搜救力量體系,全面錘鍊和檢驗搜索回收能力。 [29] 

東風着陸場總體評價

東風着陸場具有地域遼闊、人煙稀少的特點,平坦的地勢利於直升機快速搜索與降落,能夠實現“艙落人到”。(新華網 評 [31] 
着陸場系統 着陸場系統 [2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