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門之役

鎖定
東門之役,漢語成語,拼音是dōng mén zhī yì,意思是指舊仇。出自《左傳.隱公四年》。
中文名
東門之役
拼    音
dōng mén zhī yì
注    音
ㄉㄨㄙ ㄇㄣˊ ㄓㄧ ㄧˋ
出    處
《左傳.隱公四年》

東門之役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宋公﹑陳侯﹑蔡人﹑衞人,圍其東門,五日而還。" [1] 

東門之役成語用法

示例
《左傳·隱公五年》:“鄭人侵衞牧,以報東門之役。” [1]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徐必進)與汪(汪雅堂)為桑梓,初處丞固無香火情,比汪報東門之役,人亦尤其已甚。”

東門之役成語故事

話説宋國的一把手宋宣公知道自己的兒子與夷生性暴虐,貪財好利,不是作一國之君的料,於是臨死前將君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和,是為宋穆公。穆公感激哥哥的恩情,用實際行動報答了他的哥哥,他在國君的位子上的九年間勤於政事,從不懈怠,結果積勞成疾,臨死也沒有將君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馮,而是還給了哥哥的兒子與夷。
他的這個決定完全出於對哥哥的報答,而不是一個政治家深思熟慮的行為。因為當時很多大臣都對公子馮印象不錯,認為他完全有能力治理宋國,比與夷強很多。但是宋穆公聽不進去,堅決要立與夷,大臣們沒有辦法只能同意。其實穆公也知道與夷這孩子脾氣不好,怕他當上國君以後對自己的兒子不利,於是憑藉自己和鄭莊公的私人關係,讓公子馮去鄭國居住,這也算是政治避難吧。
這件事一時間在所謂的正人君子之間傳為佳話,認為宋穆公是仁義道德的典範,可是不久以後卻給宋國的老百姓帶來了災難。
公元前719年,與夷即位。很快他發現大臣們對公子馮念念不忘,老是拿自己和他比較,心裏非常不安。而就在這個時候,傳來了衞國政變的消息,弟弟州籲殺死哥哥取而代之,這讓宋殤公感到如芒在背,如鯁在喉,生怕哪天身在鄭國的公子馮也效仿州籲謀奪自己的君位。於是,儘早除掉公子馮成了他的工作重心。
州籲正是抓住宋殤公的這個死穴,派使者寧翊成功的遊説來宋國的伐鄭大軍。當然,宋國的目的不是滅掉鄭國,而是殺死在鄭國的公子馮!
四國聯軍集結完畢以後,一路向鄭國都城新鄭殺去,鄭軍抵擋不住十幾萬聯軍的衝擊,紛紛敗退。沒幾天聯軍便出現在新鄭的東城門。從聯軍出現的位置來看,四國的部隊一定是先在宋國集結,然後穿過鄭、宋兩國之間廣袤的無人區,然後突然從東邊殺入鄭國的。
鄭國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在北邊、西邊靠近衞國和王畿的地方,只有東邊兵力最為薄弱,聯軍正是看準了這個軟肋,突破了鄭國的防線。
首都被圍,大臣們一片慌亂。而鄭莊公卻很鎮定,事實上他必須鎮定,因為國家存亡不能指望別人,只能靠自己。這就是當一把手的悲哀,別看平時耀武揚威,一旦出事就得自己扛着,權利與義務是成正比的。
當然,人家不是生扛,憑藉莊公的智慧,州籲也好,與夷也罷都不是他的對手。打仗就是抓機會,要想抓住機會就得了解對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莊公告訴大臣,爾等不必驚慌,四國之軍雖然來勢兇猛,但並非鐵板一塊,陳、蔡就是倆跟屁蟲,純粹是來湊熱鬧的,我們主要對付的是衞國和宋國,而宋國的目的是來殺公子馮,我們可以利用公子馮將宋國人引到別的地方去,剩下一個衞國就好辦了。
大臣們轉憂為喜,將公子馮秘密轉移到了南邊的城邑長葛,之後派人告訴宋殤公,您要找的人在不在這,而在長葛呢,您去那找他吧。果然,得到這個消息後宋國的軍隊就脱離了聯軍,向南方的長葛撲去。
州籲得知此事後,差點沒氣背過去。都説宋國人愚蠢,今我算是長了見識了。你以為以宋國一己之力就能攻克長葛,殺死公子馮?再説,你怎麼就那麼相信鄭國人,他們説公子馮在長葛就真的在那嗎?
您把兵一撤,帶走了一半軍隊,我怎麼攻下新鄭啊?等鄭國人回過神來,各地的救援部隊一到,豈不是要被關門打狗了。安全第一,我還是撤吧。
於是,聯軍在圍困新鄭五日之後,主動撤出了鄭國,史稱“東門之役”。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