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禪古寺

鎖定
東禪古寺,位於上海市松江區,據松江鎮志記載,該寺建於宋紹興六年,朝廷賜名寶勝禪院,後改名為東禪古寺。
中文名
東禪古寺
教    別
佛教
位    置
上海市松江區
創建年代
紹興六年

東禪古寺寺廟簡介

明末清初寺院失修,後牆房屋幾乎傾毀,直至清末方有僧人主持復修,將三撞房屋改為二幢,重興東禪道場。1993年恢復宗教活動。 [1] 

東禪古寺歷史淵源

東禪古寺 東禪古寺
東禪古寺位於上海松江區車墩鎮東門村,地處松江鎮東城鄉結合部。曾為松江城廂“八寺香火”之一。八大寺即為普照寺、超果寺、廣化寺、龍門寺、東禪寺、西禪寺、南禪寺、和北禪寺。郡守知縣每歲春節行迎春之儀,必於此駐節進香禮佛,自明至清,長期領梵宮地望之先。

東禪古寺始建年代

東禪古寺始建於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嘉慶府志》記其地初為桃花庵,宋代時蜀僧性空至此居憩住持。南宋紹興初年(1131年後),即性空在此開山6年後,紹興六年(1136年)寺成,朝廷賜額為“寶勝禪院”。後改名為“寶勝禪寺”。因松江府衙東西各有禪寺,該寺居府衙之東,故又名“東禪寺”。元至正六年(1346年),僧文友于寺西築清溪亭。亭臨於水,栽有花竹,過者常遊訪於此,士大夫均於此賦詠,楊維楨曾為之作記,一時寺名天下。松江歷史上有燒八寺香之處。住持僧天霞偕僧圓濟建天王殿、青蓮閣(慈應閣)。
萬曆年間(1573—1619年),僧壁空重建西方殿。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寺宇重光。幹乾隆四十八年(1786年)僧玉泉有募捐重修。咸豐十年(1860年)毀於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僧普信重建殿宇三楹,又使東禪寺古剎全碧輝煌,莊嚴非凡。首埭是天王殿,二埭是大雄寶殿,三埭是青蓮閣。東廂有伽藍殿,西廂有三聖殿。寺東寺後有竹林,僧塔,佈局整齊。

東禪古寺相關典故

清末民初,東門戰事頻繁,遊勇散兵入寺搗亂,寺宇傾毀,香火衰微。民國六年,僧慶純只得把三埭廟舍改為二埭。後由圓覺法師住持。日寇侵華,松江遭災,東禪寺西鐵路口設卡嚴重,百姓逃難,寺僧星散,圍牆被毀,竹木被砍,廟舍破落,至解放時只剩下智能法師一人守舍。
建國初,東禪寺得到黨的宗教政策的保護,並在松江縣佛協支持安排下,請來雪相法師到東禪寺講經7天。一時東禪寺又佛徒雲集,梵唄嘹亮,成為解放後松江佛教界的一大盛況,1953年智能法師圓寂,東禪寺一度沉寂。至文革橫行,寺內佛像被毀,廟舍先後成草包下、食堂、大隊辦公室、倉庫、拖拉機停放站等。

東禪古寺佛教意義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在縣宗教辦和佛協努力下,於1993年初佛協會收回了東禪寺廟舍。並在縣佛協會長性修方丈主持、傳賢(新邦)師太奔走下,集資修復了東禪寺尚存的二埭二廂房舍。尊供佛像,更名為東禪古寺,於1993年農曆七月初一對外開放,重新恢復了東禪古寺佛教道場。道場尊拱玉佛五尊。
東禪古寺黃牆圍繞,十分幽靜。寺內晨鐘暮鼓,梵唄聲聲不時傳出圍牆。每逢初一、十五及佛誕,香客居士,虔誠前來敬香禮佛。1995年農曆八月,常定師太晉寺任監院,發願以畢業精力重光東禪古寺。

東禪古寺規模之大

2010年東禪古寺進行翻新擴建,建築面積由原來的1130平方米增加到2922 平方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