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硤石谷之戰

鎖定
東硤石谷之戰是指唐武后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在唐與契丹、等之戰的初期,契丹首領孫萬榮率軍在東硤石谷(今河北遷安東北)殲滅唐清邊道總管王孝傑所率先鋒的作戰。
名    稱
東硤石谷之戰
發生時間
697年
地    點
東硤石谷(今河北遷安東北)
參戰方
唐,契丹
結    果
契丹獲勝
主要指揮官
孫萬榮,王孝傑

目錄

東硤石谷之戰戰爭經過

契丹反唐黃麞谷之戰後,武則天為挽回敗局,於萬歲通天元年(696年)九月詔徵天下囚犯與吏民家奴驍勇者充軍,並令山東(太行山東)靠近邊塞各州組織武騎團兵,以右武威衞大將軍、建安王武攸宜為清邊道行大軍總管,率軍進討契丹。這時,東突厥默啜可汗請作武后之子,併為其女兒求婚,同時要求歸還突厥降户,願率其眾討伐契丹。武后遂冊授默啜為左衞大將軍、遷善可汗。十月二十二日,契丹首領李盡忠卒,其妻兄孫萬榮代領其眾。默啜乘機突襲松漠都督府(治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北),俘盡忠、萬榮妻、子而去。萬榮收集餘眾,軍勢復振,即派部將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率騎南進,攻克冀州(治今河北冀縣),殺刺史陸寶積,屠吏民數千人。繼而進攻瀛州(治今河北河間)屬縣,使河北大為震動。武則天急令夏官尚書王孝傑、羽林衞將軍蘇宏暉率軍18萬(一説17萬,另一説7萬),討伐契丹。《舊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九 北狄》:“又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左羽林將軍蘇宏暉領兵七萬以繼之。”
神功元年(697年)三月,王孝傑部行至東硤石谷,與契丹軍相遇。因道路險隘,王孝傑率少量精鋭作為先鋒,前進。孫萬榮令契丹軍佯退,誘敵深入。王孝傑且戰且進,在將出山谷時整隊佈置方陣。這時孫萬榮令契丹軍立即回軍反擊,四面圍攻,唐(周)軍主力後援沒有來,王孝傑以少打多,營中潰亂,王孝傑墮谷而死,所率先鋒死亡殆盡。 [1]  [2] 
此戰,王孝傑“率精鋭之士為先鋒”“深入寇境,以少御眾”“虜甚眾”,深入敵境以少打多,兵數遠少於孫萬榮。王孝傑所率的是少量兵力,而“既無後繼”“後援不至”,説明蘇宏暉沒有率領大軍主力前去支援王孝傑。最終王孝傑率領的少量先鋒死亡殆盡,而唐(周)軍主力沒有全軍覆沒。 [2]  [1] 
武攸宜軍在漁陽(今天津薊縣)聞孝傑敗沒,不敢進。萬榮遂乘勝進兵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攻陷城邑,剽掠吏民。武攸宜派兵進擊,亦不能克。

東硤石谷之戰後續

後突厥乘契丹後方空虛之機,發兵進攻契丹新城,盡俘契丹老弱婦女而歸,並使乙冤羽馳報孫萬榮。孫萬榮此時正與唐(周)軍相持,忽聞新城有失,慌恐不安,眾心離散。附於契丹的奚人也乘機背離契丹。
唐(周)軍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族兵眾擊其後,部將何阿小、李楷固、駱務整都被俘,契丹軍大潰,孫萬榮帥只得輕騎數千東逃。 [3] 
六月三十日(公元697年5月25日),武周前軍總管張九節率兵於中道阻擊, 孫萬榮窮蹙,家奴殺孫萬榮,投降於張九節,孫萬榮的首級被唐(周)朝張九節傳送到唐朝東都洛陽。 [4]  孫萬榮餘眾投降於突厥。久視元年(公元700年)武則天派李鍇固、駱務整率軍攻打契丹餘黨,悉平之。 [5] 
《資治通鑑》記載: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將何阿小。萬榮軍大潰,帥輕騎數千東走。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於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息於林下,嘆曰:“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奴斬其首以降,梟之四方館門。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三:孝傑軍至東峽石谷遇賊,道隘,虜甚眾,孝傑率精鋭之士為先鋒,且戰且前,及出谷,布方陣以捍賊。後軍總管蘇宏暉畏賊眾,棄甲而遁。孝傑既無後繼,為賊所乘,營中潰亂,孝傑墮谷而死。
  • 2.    《舊唐書》列傳第四十三:孝傑忠勇敢死,乃誠奉國,深入寇境,以少御眾,但為後援不至,所以致敗 。
  • 3.    《資治通鑑》神功元年丁酉,公元六九七年:奚人叛萬榮,神兵道總管楊玄基擊其前,奚兵擊其後,獲其將何阿小。萬榮軍大潰,帥輕騎數千東走。前軍總管張九節遣兵邀之於道,萬榮窮蹙,與其奴逃至潞水東,息於林下,嘆曰:“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奴斬其首以降,梟之四方館門。
  • 4.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張九節為三伏伺之,萬 榮窮,與家奴輕騎走潞河東,憊甚,卧林下,奴斬其首,九節傳之 東都,餘眾潰。
  • 5.    《資治通鑑》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零零年: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將軍,務整為右武威衞將軍,使將兵擊契丹餘黨,悉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