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盟東部增長區

鎖定
東盟東部增長區(英文:Brunei Darussalam-Indonesia-Malaysia-Philippines East ASEAN Growth Area;簡稱:BIMP-EAGA)所處區域包括四個國家,即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以及菲律賓。此增長區的目標是促進區內四國偏遠欠發達地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縮小四國之間以及老東盟六國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差距。
中文名
東盟東部增長區
外文名
Brunei Darussalam-Indonesia-Malaysia-PhilippinesEastASEANGrowthArea
所屬地區
東南亞
面    積
1560000 km²
人口數量
5500 萬(截至於2019年)
簡    稱
BIMP-EAGA
成立年月
1994年3月
涉及國家
文萊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

東盟東部增長區範圍

東盟東部增長區(BIMP-EAGA)涵蓋四國特定區域,總面積達156萬平方公里,人口5500多萬。 [1] 
  1. 文萊:全境;
  2. 印度尼西亞:東加里曼丹省西加里曼丹省中加里曼丹省南加里曼丹省、北蘇拉維西省、南蘇拉維西省、中蘇拉維西省、東南蘇拉維西省、馬古魯省以及伊裏安省;
  3. 馬來西亞沙巴州砂拉越州納閩聯邦直轄區;
  4. 菲律賓:棉蘭老島巴拉旺省

東盟東部增長區主要特點

這一地區地理相鄰,經濟、宗教和文化聯繫密切,穆斯林人口集中,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貧困居民比例較大,屬欠發達地區。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儲藏量巨大。區內主要經濟為與農產品相關工業、資源基礎工業和旅遊業。製造業以農產品和資源的初級加工為主,旅遊業具有很強的自然景觀優勢。 [1] 
增長區成立為整合該區域資源,促進區域內貿易、旅遊和投資,加快該地區的經濟發展,由時任菲律賓總統拉莫斯首先提出“增長區”概念,隨即得到馬印文三國領導人的積極響應,於1994年3月成立。 [1] 

東盟東部增長區組織結構

增長區作為東盟東部次區域的合作組織,由簽約國家部長會議、高級官員會議、國家秘書處、工作小組、增長區商業委員會以及增長區促進中心組成。增長區的運行機制特點是成員國家各自並行,國家之間通過部長級會議、高級官員會議、國家秘書處會議溝通。增長區促進中心負責日常的工作聯繫。 [1] 

東盟東部增長區中國合作關係

自2003年以來,温家寶總理多次表示中國願幫助東盟東部增長區發展,受到增長區國家領導人的普遍歡迎。2005年9月,在文萊舉行的增長區會議決定與中國建立合作伙伴關係。2005年12月,在馬來西亞召開的東盟增長區會議上,中國正式成為東盟東部增長區的發展夥伴,開闢了雙方合作的新渠道。2006年10月,在中國廣西召開的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15週年紀念峯會發表的聯合聲明指出,鼓勵中國與東盟在支持次區域開發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包括在東盟東部增長區等地區開發經濟合作區。2009年11月13日,中國與東盟東部增長區四國簽署了《經濟合作框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