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王善村

鎖定
東王善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2]  ,位於萊蕪區北8公里處。村北是北王善,東是北王家莊,地處丘陵,耕地730畝,280户,818口人。
東王善村人重視教育,崇尚知識。民國時,張其釗創建了王神寺高等學校,周圍村的很多人都來上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他們分佈在祖國各地,成就不凡,如現任河南省副省長的李新實。東王善村人重視文化生活,孕育出了很多文化人才,20世紀50年代就活躍着戲劇團,村東頭有戲台,四鄰八鄉都來看戲。
中文名
東王善
別    名
大王善
所屬地區
張家窪街道辦事處
面    積
1000 畝
人口數量
900口人
著名景點
王神寺
地域文化
萊蕪區國學研究會
文化名人
張敬嶽、李嘉篤
東王善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位於萊蕪區北8公里處。村北是北王善,東是北王家莊,地處丘陵,耕地730畝,280户,818口人 [1] 
東王善村文化名人李嘉篤近照 東王善村文化名人李嘉篤近照
據《李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1369年),李姓由山西冀洲縣遷此定居,村南有王神寺,曾以寺名村。相傳,村民王氏為人善良,鄉里崇敬,稱之為王善人,由此改稱大王善。後易名東王善。
東王善村王神寺,【又名王善寺、王寺】;與萊蕪市國學研究會相鄰。相傳寺院始建於宋代初年, 裏面有許多和尚,有許多佛像,一個聚寶盆 香火鼎盛,每年4月裏,有定期的廟會,是當時魯中地區儒釋道文化彙集之地。
元末明初遭戰亂,寺院被毀。戰亂平息後,後人為紀念王神寺,在原址重建王神寺大殿; 殿內有佛像數座,鐵和尚數尊;寺東有石大夫廟,寺西有白師傅廟,每年10月13日開香火會,如今王神寺的保護與修繕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東王善集市 東王善集市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王善保·東王善”。1941年前,因襲舊制,為一區管轄;1944年春,萊蕪劃為萊東、萊蕪(北)新甫三縣後,歸萊東縣管轄;1942年8月至1944年6月,曾隸屬於博萊縣的白龍區管轄;1945年10月,恢復萊蕪原建制後,歸礦山區管轄;1951年3月,歸第一區管轄;1955年10月,歸礦山區管轄;1958年3月歸王善鄉;同年10月,歸王善公社管轄;翌年二月,歸礦山公社王善管區管轄;1984年3月歸張家窪鎮管轄;2001年1月,歸張家窪街道辦事處管轄。2019年1月,國務院批覆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東王善村隸屬於濟南市萊蕪區張家窪街道。 [2] 
東王善村從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工作開展順利。到公社化,在吃大鍋飯的年代,東王善村人不斷興修水利,建造了很多揚水站,打深井,發展基礎設施。那時的東王善村,糧食年年豐收。20世紀70年代初,東王善村存糧食達到40萬斤,和周圍其他村莊比,他們最先有拖拉機,用拖拉機耕地,成了其他村人羨慕的事。後來,他們擁有了電視機、放影機,在當時,也是很先進的。 東王善村在20世紀90年代初,建立了集市,方便了東王善人,也吸引了周圍的村民,尤其是東部山區的村民,在物資交流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東王善村李氏祠堂“五福堂”舊址 東王善村李氏祠堂“五福堂”舊址
東王善村的集市兩邊,高樓林立,生意紅火。較著名的有李緒志的異型玻璃廠,有張家窪辦事處的民營經濟區,這樣可以引進外資,安排部分勞動力,帶動其他行業,從而促進村的經濟發展。
東王善村人重視教育,崇尚知識。民國時,張其釗創建了王神寺高等學校,周圍村的很多人都來上學,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樑之材,他們分佈在祖國各地,成就不凡,如現任河南省副省長的李新實。東王善村人重視文化生活,孕育出了很多文化人才,20世紀50年代就活躍着戲劇團,村東頭有戲台,四鄰八鄉都來看戲。
東王善村有着光榮的革命傳統。張軍亭老人從14歲就參加革命。張俊珂在1939年就參加抗日戰爭,在部隊英勇作戰,以後成為解放軍的偵察員,潛入敵人內部,在解放濟南時,英勇就義。
東王善村近幾年來,發展經濟又有了新的舉措。2001年東王善村組織黨員羣眾到小洛莊、於家莊等地參觀學習,認真總結了這些村調整種植的經驗,並制定了實實在在的措施。村裏聘請人給全體村民講授山藥及大蒜的種植技術,村裏與村民簽訂了《種植合同書》。現已有30户與村裏簽訂了合同。
東土善村現已成為電話村,有線電視也早已落户東王善村,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的精神面貌也將煥然一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