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鎖定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成立於1993年5月,坐落在東營市南部的廣饒縣城,東連關帝廟和孫武祠,南臨月河公園,西靠月河路,北依廣饒賓館,佔地面積30餘畝。新館於2002年1月開工建設,2003年10月建成,總建築面積6812平方米,全框架結構,外觀莊重大方,地上三層,地下一層,陳列總面積3500平方米。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簡介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位於廣饒縣城中心地帶,佔地7799平方米,是東營地區唯一的一處地區性博物館。
東營歷史博物館圖片
東營歷史博物館圖片(3張)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是在廣饒縣博物館的基礎上建立起來。早在1956年,廣饒就組織開展了由縣文化科負責、有省文物主管部門專業人員參加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和文物保護工作,並結合普查舉辦了文物展覽。20世紀60年代,文物工作由縣文化包兼管。1974年10月,由縣政治部發文,有關單位參加,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員會。1977年初,建立了縣文物管理組和文物管理收購站,並配備專職幹部。1980年,惠民地區組織專業人員,對廣饒縣進行了第二次文物普查,且成果顯著。到1983年12月,經省文化廳批准,廣饒縣文物管理組更名為廣饒縣博物館,廣饒縣博物館正式成立。 [1] 
博物館展廳樓採用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古樸典雅,尉為壯觀。建築面積6821平方米,內設《廣饒縣大汶口文化專題展》、《館藏文物精品展》、《石刻造像展》、《中共廣饒縣黨史展》、《呂劇的起源與發展專題展》、《館藏明清書畫展》等9個展覽內容。系統地展示了廣饒縣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還是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1]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文博工作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被人們所重視。90年代初,全國學術界掀起了《孫子兵法》研究的熱潮。作為兵聖孫子的故鄉——廣饒,為推動孫子學術研究的深入開展,根據專家學者的建議,報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於1992年2月成立了國家級社會團體——“中國孫子與齊文化研究會”。
孫子學術的研究,國家級研究會的成立,文博事業的發展,已使廣饒縣博物館與新的形勢和工作任務不相適應。1993年5月,經東營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在廣饒縣博物館的基礎上成立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採取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廣饒縣博物館和廣饒縣孫子研究中心辦公室三塊牌子一個機構的管理方式。至此,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正式成立。
館內珍藏着東營市最珍貴的文物,既有2萬年前的麋鹿角化石,有距今5000年左右的陶器、石器、骨器、玉器、青銅器等;也有王羲之行書《半截碑》拓本、《趙子昂真跡》自裱本和數件名人字畫;還有中國最早的《共產黨宣言》漢譯本等。館內共珍藏着各類文物6000餘件、其中不乏非常珍貴的國家一級藏品。迄今為止,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已達123處,其中國家級1處,省級3處,市級3處。1995年,東營市歷史博物館被列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已經成為東營和廣饒對外的一個重要文明窗口。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基本信息

開放時間
週一閉館
週二~週五:8: 00 —11:30,14:00—17:30(夏令)
8: 00 —11:30,13:30—17:00(冬令)
門票
①本館自2008年7月開始實行免費開放。
②參觀實行簽到定時制,觀眾參觀須先到入口處簽到並提交身份證、駕駛證或學生證等有效證件,然後領取參觀證入館,免費不免票。
③實行日參觀總量控制,一般每天不超過300人,館內同一時段參觀人數不超過100人。預約參觀者,可提前到博物館聯繫並辦理相關手續。
④觀眾需要講解者,須到講解員聯繫處聯繫,並按規定交納講解費,具體標準為:10人以內(含10人),每場收費30元;11至30人,每場收費50元;31到50人,每場收費80元;50人以上(不含50人),每場收費100元。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陳列展覽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常設展覽

廣饒縣20年發展成就展
廣饒民俗風情展
呂劇起源與發展專題展
館藏明清書畫展
中共廣饒縣黨史展
廣饒簡史展
館藏文物精品展
石刻造像展
史前文化展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

古傢俱展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館藏精品

歷史文物是人類寶貴的社會遺產,是人類如何生存、如何發展過來的最可靠的和不可取代的證據。人類的勞動,是依美的規律來造型的,千萬件古代文明的物質遺存,就是美的一定程度的表現。它們內在具有的歷史、科學、藝術的價值,將隨着科學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逐步充分地被認識、研究和利用。廣饒縣歷史悠久,地上地下保存着豐富的文物古蹟。近年來,由於考古發掘和城鎮建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使館藏文物逐年增多。目前館藏文物數量已達近8000件。藏品主要有陶器、石器、銅器、瓷器、石刻、錢幣、書畫、文方四寶、工藝品等。其中許多文物彌足珍貴,有着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例如陶器中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陶鼓,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一種敲擊樂器,是十分罕見的。它的發現,為研究廣饒一帶在5000多年前古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了豐富的可靠資料。大量的石質生產工具如石斧、石鐮、石刀、石鑿、方孔石器等器型的出現,反映了原始農業在人們經濟生活中佔據了重要地位。玉器的製作,通過發掘傅家和五村遺址可知,在原始社會就已經流行,並且精巧奇絕,歷代長盛不衰。瓷器和漆器品種類型花樣翻新,雖然以實用器為最大宗,但代有新品,使人難以盡數。裝飾手法由簡入繁,刻、劃、印、貼、塑、雕、鏤等手法無所不有。至於釉上彩繪、釉下彩繪(以青花為代表),諸多彩釉以及諸種窯變到豐富的彩瓷更給人以花團錦簇的感受。金屬器品種繁多,有兵器、飲食器、酒器、銅鏡、鐵炮等。尤其是銅鏡,鑄制精良,形態美觀,圖紋華麗、生動,銘文豐富,是我們研究古代社會及裝飾藝術的寶貴資料。石雕造像作為佛教藝術,在廣饒一帶也是非常豐富的,尤其南北朝時期,“佛門盛世”,“大建圖宇,廣延僧眾”,三里一廟,五里一寺,寺院及民間雕造石佛像同全國一樣蔚然成風,故保存和出土了大量的佛教石造像,並有鮮明的世俗化風格和地域性特徵,且都裝飾華麗,雕工洗練細膩,體現了我國曆史上地域性石雕藝術的輝煌成就。館藏書畫主要是明清時代的作品,既有全國著名藝術大師的傑作,也有地方名人的書畫精品。這些作品或寫意深厚,或工整細緻,或遒勁古樸,或瀟灑靈動,都各具特色。並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歷史文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廣饒一帶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之一,從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中國最早的開顱手術,到廣饒五村大汶口文化遺址發現的陶鼓以及眾多的文物精品,足以説明在5000多年前廣饒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文化交流

關羽坐雕像 關羽坐雕像
2000年以來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進行學術交流的部分紀錄:
2000年10月29日,中央黨史文獻《開端》攝製組前來拍攝《共產黨宣言》專題片。
2001年2月15日,中央電視台《使命》專題片劇組到館拍攝館藏最早中譯本《共產黨宣言》。
2001年3月23日,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組到館拍攝館藏最早中文譯本《共產黨宣言》。
2001年4月2日,聘請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系教授劉鳳君為本館顧問,併為其頒發聘書。
2001年5月12日-15日,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週年,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來館精心錄製《共產黨宣言》專題片。
2001年5月15日,蘇州市孫武子研究會會長管正與專家學者一行10多人來博物館研討孫武故里等事宜。
2001年6月26日,本館派人蔘加了山東省文化廳文物局在濟南南郊賓館俱樂部召開的“廣饒傅家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開顱術”新聞發佈會。
2001年6月28日,本館在縣賓館召開《廣饒縣傅家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的開顱術實例》新聞發佈會。
2001年7月7日,省文化廳副廳長謝治秀來考察博物館。
2002年10月10日、11日,縣委副書記李培義、館長張萬春及縣政協文史委主任趙金炎赴濟南參加由山東省人文自然遺產保護與開發促進會、北京大學國際MBA、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魯能集團共同舉辦的“二十一世紀《孫子兵法》應用國際講壇”(2002)會議,並以廣饒縣孫子研究中心、山東大王集團的名義向大會致賀詞。
2003年6月18日-21日,館領導到長清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館考察布展情況,並與山東省博物館、南京百會裝飾公司確定布展隊伍。
2003年6月23日,本館確定到長清博物館送去修復青銅器11件,後又送去小件青銅器17件同時修復。
“紫袍玉帶”硯 “紫袍玉帶”硯
2003年6月24日,青州博物館來我館製作張郭造像佛頭,於10月初安裝完畢。
2003年6月27日,湖北隨州博物館來館協定編鐘、編磬複製意見。於9月29日送至展廳並給予安裝。
2003年10月15日,本館新館隆重開館。全國政協港澳台僑辦副主任張道成,省文化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邢玉斗,東營市委副書記、勝利油田黨組副書記聶紹光,市人大副主任劉玉良,市政協副主席關美華,勝利油田管理局服務中心主任王德明,省文物管理處延長由少平,呂劇藝術專家代表李岱江,山東大學教授於海廣、任相宏,省、市、縣文博單位多位領導及市、縣直部門領導,各鄉鎮、辦事處領導前來祝賀。張道成、邢玉斗、聶紹光、劉玉良、關美華、李岱江、王德明、田振玉、徐春福為開館剪綵。
2003年10月29日-11月12日,本館21人分批赴西安考察博物館管理。
2004年2月28日,本館工作人員到鄒城、兗州、曲阜博物館參觀考察。
2004年3月1日,省館借編鐘到韓國展出,時間為2個月。
2004年3月25日,協助齊魯電視台魏穎導演拍攝呂劇專題片。
2004年4月14日,協助山東省電視台王樂賓、曹麗華拍攝呂劇專題片。
2004年5月17日,本館工作人員到北京參加“全國博物館及相關產品和技術博覽會”,併到北京市石刻藝術博物館查看了我館丟失的張郭造像佛頭。
2004年6月15日,本館工作人員到北京石刻館再次論證張郭造像佛頭真假。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金申先生的陪同下,與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長高景春接頭,並確定按程序辦理請回手續。
2004年6月27日,省文化廳倪國聖、郭建芬帶領古建築臨淄研究生班來館考察關帝廟大殿。
2004年7月17日,中央電視台在省考古研究所的陪同下,來館拍攝古遺址及新館專題片。
2004年11月17日,本館領導到南京博物院、西安師範大學聯繫《共產黨宣言》脱酸保護事宜。最終確定由南京博物院除酸保護。
2004年11月20、21日,本館與中科院青島海洋生物研究所合作舉辦海洋生物標本展,並獲成功。
2005年2月19日,《呂劇起源問題辨析》作者孫向忠(濱州師範學院紀檢書記)和其同事李繼華(呂劇愛好者)來館研討呂劇事宜。
2005年3月25日,本館兩位同志到濟南參加山東省孫子研究會舉辦的《孫子兵學年鑑》首發式。
2005年3月31日—4月3日,本館部分人員到鄭州參加全國文物展覽會。參觀考察了河南博物院,解州關帝廟,又到山西平遙古城參觀考察。
2005年4月25日,本館工作人員到蘇州徵集孫武資料。
2005年5月4日,本館工作人員到臨沂銀雀山博物館徵集孫武資料。
2005年5月21—22日,本館與山東科技大合作舉辦《走進科學》科普展。
2005年6月17日,省文物處副處長王玉波、考古所王守功、張振國到東營區劉集村察看商周遺址。
2005年6月22日,本館工作人員到青州博物館、臨淄歷史博物館和桓台縣汪漁洋紀念館徵集有關古台丘的資料。
2005年6月24日,本館工作人員到山東省圖書館查閲明嘉靖《山東通志》中有關對柏寢台的記載。
2005年8月31日,本館工作人員去濟南參加山東孫子研究會組織的“抗日戰爭與孫子兵法”學術報告會。
2005年9月7日,本館全程組織孫子文化論壇。山東軍區原副司令員少將張明友、中國軍事科學院少將博士生導師於汝波、博士生導師劉慶等專家參加了會議。
2005年11月8日,濟陽縣文體局局長艾剛率團來館參觀我館建設及布展情況,雙方交流了意見。
2006年2月19日,日本美秀(MIHO)美術館片山寬明來我館考察“佛造像文物展”。
2006年3月15日,張萬春應山東省孫子研究會的邀請,到香港參加“孫子國際研討會暨香港古兵器博物館開館儀式”。
2006年6月16日,本館工作人員到濟南參加全國文博會。
2006年9月9日, 央視鑑寶專家組來我館舉辦鑑寶活動,時間一天。著名專家有李宗揚、單國強、李知晏。
2006年10月23日—25日,本館工作人員到安徽省太和縣倪邱鎮收集漢代御史大夫倪寬資料。
2007年3月17-18日,央視鑑寶欄目文物鑑定專家李知宴、唐恩鵬、潘深亮來博物館鑑定文物。?
2007年3月31日,本館與山東農業大學共同舉辦《“走近科學”爬行動物及標本展》,歷時2天。?
2007年4月5日,經省文物研究所佟佩華介紹,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燕生東到廣饒縣考察古代製鹽研究課題。
2007年5月13-14日,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欄目組彭山導演在市委宣傳部杜金華副部長的陪同下到我館拍攝古文化專題。
2007年5月19-28日,本館人員陪同北京大學燕生東博士在東北塢、牛圈、南河崖、王署埠、唐頭營進行鹽業考古調查。?
2007年6月20日,省博物館按照省委要求,為慶“七一”、迎接省委第九次黨代會召開,舉辦文物精品展,率山東衞視等電視台、大眾報社、齊魯晚報等7名記者來我館採訪《共產黨宣言》的由來。?
2007年10月23日,中央電視台“探索與發現”欄目聯繫我館,協助拍攝關於東營古文化的專題節目。
2007年11月14日,本館人員陪同山東大學任向宏、王青兩位教授到廣北南河崖村調查鹽業遺存情況。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展覽與藏品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宋代磁州窯白釉黑花蓋罐

廣饒縣拖修廠院內出土。該罐為子母口,肩部飾兩系,鼓腹,矮圈足。肩腹部飾兩組黑釉彩帶,綵帶之間用黑釉飾不規則草葉紋。蓋為圓弧形,正中有一橋形鈕,鈕周圍飾兩組環形黑釉彩帶。通高13釐米、口徑9.5釐米。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戰國黑陶盤

1985年廣饒縣五村遺址出土。這件黑陶盤採用了輪制磨光技術,造型美觀,製作精細,為細泥質黑陶,敝口,寬平沿,中部略下凹,淺腹,環形底,小圈足。盤內口直徑52.5釐米、口沿寬1.7釐米、高9釐米、圈足直徑11釐米、壁厚1.3釐米。盤內底部有壓光的數週旋渦紋,內外有五週弦紋,再向外是兩道弦紋夾着一週波浪紋的圖案。在兩組弦紋中間有二虎回首環式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兩道弦紋外飾有8棵梃拔秀麗的松樹,整個圖案與紋飾都是精心磨壓而成,美觀大方。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紅陶折腹罐

1995年廣饒縣北卧石東遺址出土,屬漢代遺物。該器物為泥質紅陶,侈口,卷沿,束頸,折腹,凹底。下腹及底飾細繩紋,肩部刻有陶文。一側為“蔓丘鄉武昌裏”一側為“隊”。通高21釐米、口徑26釐米。該器物是一件日常生活器皿。器物上面的陶文屬地理記載。這為研究我縣古代地理名稱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銅印

刻於金代貞祐三年(1215),系官印。重500克,呈正方形,邊長6釐米,厚1.2釐米。背面有一梯形柱式柄,柄高3.2釐米,柄頂部四周磨邊。印面刻有九疊篆書,印文為“忠孝軍閏字號萬户印”,有明顯的使用磨損痕跡。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根雕筆筒

筆筒,作為書齋几案上必備的文房用具,受到人們的重視。雕琢精善的筆筒,尤其受到文人雅士的賞識和推崇。這種裝飾書房之風自明代興盛以來,形狀不同,質地相異,題材新穎,紋飾精雅的作品不斷問世。
廣饒縣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清代根雕筆筒,高12.2釐米,其直徑不等,呈上大下小中間卡腰之勢。作者利用樹根的不規則形態,借勢雕有挺拔的松柏、剛柔相濟的翠竹、飄飄欲飛的垂柳、壓彎枝頭的果樹以及朽木、野菊等各種樹木、花卉。利用其起伏多變的天然形狀雕出了陡峭的懸崖、起伏的山巒以及小巧玲隴的亭榭。
此作品刀法熟練,描寫精微。松幹節疤孔陷紋凸、感覺真實,竹枝樹葉層次分明。在表現手法上淺浮雕、中浮雕、高浮雕相互運用,相得益彰,是件不可多得的工藝品。

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月河路270號
飛機:國內航班(東營機場、濟南機場)
火車:(東營<==>濟南、東營<==>淄博、東營<==>南京)市內公交:東營汽車站、東營火車站<==>廣饒汽車站換乘1路
公交車<==>東營市歷史博物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