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昇林場

鎖定
東昇林場位於
市區東部,場址距市中心8公里,隸屬於鐵力市林業局。地理座標為東經128°04′16″—128°16′17″,北緯46°55′46°—47°02′45″之間。北靠興隆林場,南與鐵力市工農鄉及桃山鎮農業區相鄰,東、東南與桃山林業局接壤。行政區域屬鐵力鎮境內。 山脈:林場屬低山丘陵地帶,地貌形態東高西低,東部地勢較高,海拔高度400米以上,中西部為丘陵漫崗,坡度較緩,地勢起伏綿延。
中文名稱
東昇林場
行政區類別
林場
所屬地區
伊春市湯旺河區
人    口
118人(2010年) [1] 

東昇林場地理環境

河流:境內分佈有頭道河和二道河,均屬於松花江水系、伊吉密河支流。
氣候:屬於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乾燥;夏季降水集中,氣候温熱,濕潤;春秋兩季天氣多變。無霜期116天左右,年降水量641毫米,年平均積温2400℃,日照時數2400小時。
土壤:林場土壤多為潛育暗棕壤 ,土壤厚度為20cm左右。
植被:屬小興安嶺植物區系,主要喬木樹種有楊樹、椴樹、樺樹、柞樹、白樺、黑樺、楓樺、榆樹、水曲柳、落葉松、樟子松等,灌木有榛子、忍冬、胡枝子等,草本植物有苔草、黨蔘、刺五加、五味子、串地龍等,菌類有黑木耳、元蘑、榆黃蘑、榛蘑等10多種。
野生動物:主要有鹿、狍子、狼、野豬、黑熊、狐狸、貂、山雞、大雁、飛龍、野鴨等。

東昇林場社會經濟

林場現有職工398人,其中黨員101人。固定資產148萬元。施業區內有3個自然村,道路密集,交通便利。

東昇林場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概況:經營總面積9305公頃,林業用地面積7378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2775公頃,未成林造林地308公頃,無林地4274公頃,苗圃21公頃。非林業用地1972公頃。森林總蓄積15.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9.8%。
林分類型:在森林資源中,天然林面積2087公頃,蓄積10.7萬立方米,分別佔森林面積、蓄積的75.2%和67.2%。主要林分類型有闊混面積983公頃,蓄積5.1萬立方米,佔天然林面積、蓄積的47.1%和47.6%;山楊林面積661公頃,蓄積3.6萬立方米,佔天然林面積、蓄積的29.2%和33.6%;珍貴硬闊混200公頃,蓄積6013立方米,佔天然林面積、蓄積的9.5%和5.6%;萌柞、白樺、椴樹林面積243公頃,蓄積13304立方米,佔天然林面積、蓄積的11.6%和12.4%。
人工林面積688公頃,蓄積5.2萬立方米,分別佔森林面積、蓄積的24.8%和32.8%。主要林分類型人工落葉松林面積519公頃,蓄積4.9萬立方米;人工樟子松、人工楊樹林、經濟林面積計169公頃,蓄積2738立方米,占人工林面積、蓄積的24.6%和0.5%。
森林分類經營區劃:林業用地面積7378公頃,其中生態公益林5466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的74%。生態公益林中重點生態林面積1264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的17%;一般生態林面積4202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的57%。商品林面積1912公頃,佔林業用地面積的26%。

東昇林場生產建設

林場始建於1962年,累計為國家提供木材30萬立方米,人工造林1500公頃,每年退耕還林100公頃,以保護天然林為重點,大力營造速生豐產林
職工養牛450頭,養羊300只,養豬320頭,養雞6000只,養魚80萬尾,生產黑木耳5萬袋,種植果樹40公頃,種植平貝20公頃,種植大豆1000公頃,年利潤100多萬元。

東昇林場發展方向

林場在今後的發展上,一是實行封山育林和私有制造林兩種形式來培育森林資源,10年內天然林面積可達2400公頃,人工林面積可達2000公頃,總蓄積4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當前的29.8%增長至44.8%。通過科學管理,依法管護,創造良好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二是以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重點,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多種經營生產,充分利用林地資源,繼續做好招商引資工作,鞏固和擴大“兩牛一鹿”養殖規模,力爭在大鵝、林蛙、林冠下養雞等方面尋求新的突破,同時對山野菜和北藥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從而形成五業興旺,全面發展的經濟格局。

東昇林場發展項目

實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本着宜林則林, 宜農則農, 宜牧則牧的原則,3年內修復場區至半拉山主幹道,改善生產作業條件。退耕還林面積每年100公頃。計劃到2005年開發水田40公頃,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00公頃,北藥開發面積40公頃,其中平貝20公頃,人工栽種五味子面積20公頃。建成肉牛、奶牛養殖基地6處,每年養牛存欄數達到1000頭以上。擬把黃龍陵園建設成集園林式公墓、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森林公園,探索開發冬季滑雪旅遊項目,儘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林場場長:王洪學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分鄉、鎮、街道資料.中國統計出版社.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