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毛圓線蟲

鎖定
東方毛圓線蟲(Trichostrongylus)是毛圓科毛圓線蟲屬一類動物消化道寄生蟲。偶可在人體寄生的毛圓線蟲有:東方毛圓線蟲、蛇行毛圓線蟲、艾氏毛圓線蟲和槍形毛圓線蟲。我國以東方毛圓線蟲(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 Jimbo,1914)為主。是一種寄生於草食類如綿羊、駱駝、馬、牛及驢等動物的胃和小腸內的寄生蟲,也可寄生於人體。
中文名
東方毛圓線蟲
線蟲動物門
尾感器綱
亞    綱
小杆亞綱
圓線目
毛圓科
毛圓線蟲屬
東方毛圓線蟲
外文名
Trichostrongylus
診    斷
以糞便中查見蟲卵為準
雄蟲長、寬
4.3~5.5㎜×0.072~0.079㎜

東方毛圓線蟲形態特徵

蟲體纖細,呈淡黃白色,角皮具有細密橫紋。前部較細,頭端鈍圓,無頭泡和頸乳突,排泄孔明顯。口孔開於頭頂端,食道圓柱狀。
雄蟲:體長3.15—3.95 mm,食道末端處體寬0.033—0.035 mm,傘前處體寬0.051—0.084 mm。食道長 0.68—0.85 mm,寬0.018—0.020 mm。排泄孔處體壁內凹,距頭端0.013—0.026 mm。神經環距頭端0.09—0.13 mm。交合傘由2個大側葉組成,大小0.075—0.100 mm×0.325—0.365 mm,傘膜上有細條紋。2支腹肋由同一主幹發出,腹腹肋狹小與側腹肋分開,側腹肋粗大,緊靠前側肋,末端彎向傘前側緣。前側肋粗大,中側肋次之,二者末端彎向傘側緣,後側肋較小而直,末端斜向傘後緣。外背肋由背肋基部發出,比後側肋短,端部作弧形彎曲,末端不達傘緣。背肋細直,全長0.325—0.475 mm,末端分2叉,每叉長0.003—0.008 mm,每個分叉外側有1小側突。交合刺1對,同型等大,黃褐色,長0.093—0.123 mm,最大寬度0.012—0.013 mm,無分支和三角形突,近端較粗,遠端漸細,末端斜切狀。引帶舟形,0.058—0.070 mm×0.013—0.017 mm。傘前乳突小芽狀。
圖69 東方毛圓線蟲 Trichostrongylus orientalis (仿蔣學良等,1987)
1.蟲體頭部;2.雄蟲尾部;3.交合刺和引帶;4.雌蟲陰門部;5.雌蟲尾部;6.蟲卵
雌蟲:體長3.98—4.45 mm,食道末端處體寬0.030—0.035 mm,陰門區部體寬0.051—0.070 mm。食道長0.70—0.72 mm,寬0.019—0.021 mm,排泄孔距頭端0.095—0.143 mm,神經環距頭端0.11—0.14 mm。陰道傾斜向後,開口於排卵器中部稍後方,排卵器(包括括約肌)長0.28—0.34 mm,無陰門蓋。陰門距尾端0.43—0.76 mm。尾部圓錐形,長0.060—0.088 mm。蟲卵灰白色,卵圓形,大小75—93 μm×37—38μm。

東方毛圓線蟲棲息環境

東方毛圓線蟲寄生於綿羊、駱駝、犛牛等的胃及小腸內,也可寄生於人。蟲卵在外界環境中發育,幼蟲孵化後,經2次蜕皮(約需96小時)發育為感染性幼蟲。據長谷川(1930)的研究,本蟲系經口感染方式侵入人體消化道,第3次蜕皮後,鑽入小腸黏膜,約經數日,自黏膜逸出,進行第4次蜕皮,然後以頭端插入黏膜,附着腸壁發育為成蟲。洪式閭和李非白(1948)曾用從人體感染病例所得的幼蟲感染兔子。 [1] 

東方毛圓線蟲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北京、山西、青海、四川、湖北、廣東、台灣
國外分佈:日本,朝鮮,伊朗,原蘇聯。

東方毛圓線蟲致病

本蟲所引起的病理改變不甚明顯。一般腹痛症狀似較鈎蟲所引起的略為顯著。嚴重患者也可出現貧血及由蟲體代謝產物所引起的毒性反應。但本蟲常與鈎蟲感染混合存在,故難於確定哪些症狀系由本蟲而不是由鈎蟲所致。

東方毛圓線蟲診斷

以糞便中查見蟲卵為準。糞檢方法常用飽和鹽水浮聚法,亦可用培養法查絲狀蚴。應注意與鈎蟲和糞類圓線蟲的絲狀蚴相區別。

東方毛圓線蟲流行與防治

東方毛圓線蟲主要分佈於農村,似有一定的區域性,如四川潼南縣感染率曾高達50%。全國人體腸道寄生蟲感染調查結果表明,已查到有本蟲感染的省(市)共18個,其中以海南的感染率(0.729%)為最高,江西、浙江、雲南、青海、福建、貴州六省的感染率均超出了全國平均感染率(0.026%),估計全國感染人數約27萬。本病防治原則與鈎蟲相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