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府

(同州的古稱)

鎖定
東府是同州(治大荔,轄今渭南諸縣)的古稱。陝西素有三秦之稱,漢承秦制初置左、右內史後置京兆尹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關中,唐代又置京兆、鳳翔、興德三府。滿清、民國關中置有:東府同州、西府鳳翔和西安府。建國後大荔轄區被多次拆分重組,現歸渭南轄區。
中文名
東府
別    名
大荔
有關朝代
漢等
古代地點
同州府
語    種
陝語

東府簡介

滿清、民國關中置有:東府同州(治大荔,轄今渭南諸縣)、西府鳳翔(治鳳翔,轄今寶雞諸縣)和西安府(治長安,轄今西安、咸陽、銅川諸縣)。
東府 [1]  本是同州的古稱,史載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始置關中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因屬京畿,故又稱之“三輔”(均治長安)。京兆尹專轄長安諸縣,左馮翊專轄關中東部諸縣,右扶風專轄關中西部諸縣。由此關中東、西兩府稱謂初具雛形,到今已有2113年。左馮翊後治高陵,涇河以東、黃龍山以南、渭河以北都是其轄地。東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左馮翊移治臨晉(今大荔)。三國曹魏年間(公元220年),左馮翊改置馮翊郡,轄臨晉(今大荔)、合陽、夏陽(今韓城)、重泉(今蒲城)、粟邑(今白水)、下邽(今臨渭區河北一帶)、蓮勺(今臨渭區北部)、頻陽(今富平)等八縣,至此東府政區形成,迄今已有1808年的歷史。歷經多次變遷,馮翊郡又被同州代之至民國初年未曾變動。

東府同州十大縣

再説渭河以南各縣,從西漢以後隸屬京兆的歷史較長。渭南(今臨渭)、二華潼諸縣,歷史沿革雖頗多變更,但歸屬華州的時間卻比較長。華州基本上是一個小州,大多數朝代下轄不過三個縣。從兩漢到隋,它差不多都隸屬於京兆。金元以後,直到清末民初,它則一直歸西安府管轄,算起來也有1300餘年。華州與同州的歷史年代基本相同,因此可以説關中東府就是這二州的合稱。到了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同州改為同州府,降華州為散州,原管轄的縣併入同州府。至此,同州府共管轄八縣一州一廳,即:大荔、朝邑、合陽、澄城、蒲城、韓城、白水、華陰八縣及華州、潼關廳。這也就是民間至今樂道的“二華關大水,三城朝合陽”的東府“十大縣”。這時,東府的管轄區域已經定型為如今渭南市的範圍。在這漫長而複雜的歷史演變中,我們腳下的這片熱土,將近兩千年一直是關中東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此可見東府的歷史何其古久。

東府文化

東府又是中華古文明與古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文化積澱十分深厚。它南屏秦嶺,東瀕黃河,渭洛中貫,華嶽挺秀,山河形勝,雄冠海內,風流人物,數不勝數。“三聖”為字聖倉頡、史聖司馬遷、酒聖杜康,“三賢”為大詩人白居易、韓國公張仁願、一代名相寇準,“清室三相”為狀元宰相王傑、抗英烈相王鼎、理財能相閻敬銘,實現中華第二次大一統的隋文帝楊堅,關西夫子、一代廉吏楊震,掃平六國的秦名將王翦,再造唐室的郭子儀,千古功臣楊虎城……無一不是由這方黃土上升起的跨時空巨人。在這些人物身上集中體現了渭南人文精神。這種懷有雄才大略、憂國憂民、清廉狷介、為民請命、拼命硬幹、鐵骨錚錚的精神,最富有黃河與華山的特質,那就是雄渾、豁達、厚重、剛毅。東府這種地域文化的特色,早已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血液和品格之中,成為其重要的組成成分。

東府名人

楊堅(隋文帝),漢族,隋朝開國皇帝,出生在馮翊郡(今大荔縣城龍窩巷)。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他在位期間成功地統一了百年嚴重分裂的中國,開創先進的選官制度,發展文化經濟,使得中國成為盛世之國。文帝在位期間,隋朝開皇年間疆域遼闊,人口達到700餘萬户,是人類歷史上農耕文明的巔峯時期。楊堅是西方人眼中最偉大的中國皇帝之一,被尊為“聖人可汗”。[10]
閻敬銘(1817—1892)字丹初,晚年自號“無不悔翁”,諡號“文介”,陝西朝邑(今大荔)人。清東閣大學士,户部尚書。他任山東巡撫期間,告病回鄉休養,僑居永濟虞鄉屯裏村,曾設學堂收徒講學。光緒丁丑(1887)至戌寅(1878)年間,山西遭了荒災,他奉命稽查山西賑務。嚴格執法,盡職盡責,災民額手稱慶。他不但在虞鄉建立學校,而且掃除積弊,減免繁苛的差徭賦税。同時,大力提倡栽桑養蠶,戒種罌粟(大煙),出版發行格言十七種及司馬温公《資治通鑑》、《涑水紀聞》等書,深受人民讚頌。光緒癸未(1883)年,閻敬銘以户部侍郎之職奉詔進京,不久晉升尚書、軍機大臣,拜東閣大學士。[10]
張奚若(1889年—1973年)字熙若,自號耘,陝西大荔縣朝邑鎮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社會活動家、政治學家。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部長、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主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會長等職。1949年6月21日,在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一次會議上,當討論到新中國國名時,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張奚若先生提出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的建議。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採納了張奚若先生提出的新中國國名,並將這一名稱寫進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10]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清末民初關中的風雲人物,大多都出自東府。如辛亥革命時期,加入同盟會的會員,僅蒲城一個縣就達56人之多,約佔全省會員總數的五分之一。蒲城人井勿幕,不僅是全國首批同盟會員,而且是陝西同盟會的創始人,被孫中山譽為“西北革命巨柱”。該縣的會員,像李元鼎、井嶽秀、嶽維峻、寇遐、李天佐、韓望塵等,都是當時陝西鼎鼎大名的人物。更有奇者,李仲特、李桐軒、李約祉、李儀祉,父子兄弟四人都是同盟會員,因此于右任撰聯稱讚説:“一家人四口,革命黨兩雙”,一時傳為佳話。這些傑出的東府代表人物,為辛亥革命做出了貢獻。靖國軍時期,為了護國護法,討伐北洋軍閥,東府豪傑義士羣起,名震三秦。陝西靖國軍中絕大多數領袖人物和高級將領,都是東府人。像擔任靖國軍總指揮的井勿幕,第一路軍司令郭堅(蒲城人),第三路軍司令曹世英(白水人),第四路軍司令胡景翼(富平人),第五路軍司令高峻(白水人)。靖國軍六路軍東府就佔了四路。還有先期被孫中山封為“陝西靖國軍招討使”的耿直(澄城縣人),被廣州軍政府追贈為陸軍中將的靖國軍虎將張義安(富平人),都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的豪傑志士。這些素懷俠義、極富血性的秦人典型,為陝西近代史書寫了輝煌的一頁。
民國初年,陝西的秦腔改良開全國同行業風氣之先。同盟會員、東府人李桐軒和孫仁玉等創辦了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易俗社。李桐軒任第一任社長,創作劇本二十多種,在西北名噪一時。李桐軒長子李約祉,曾任易俗社編輯主任、社長等職,創作劇本二十多種,其中《庚娘傳》一劇最為著名。同盟會員、富平人高培支,也曾任易俗社社長,編劇四十餘種,其代表作《奪錦樓》流傳至今。這些東府走出的戲劇家大多都是具有新鋭思想和改良精神的革命家,他們在戲劇上的革新主張和藝術實踐,不僅促進了秦腔的長足發展,而且在教育民眾、啓迪民智、移風易俗方面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現代以來,東府又是陝西系統傳播馬克思主義最早的地區,也是中國共產黨在陝西建立組織最早的地區之一,因此被譽為“陝甘赤化的發祥地”。陝西共產革命的先驅者、渭南人王尚德,他和魏野疇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上貢獻最著。他還創建了我省第一個團支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赤水支部。尤其是陝西省委組織發動的渭華起義,在西北有着特殊的歷史意義。它為陝北革命根據地的開創,培養了幹部,積累了經驗,從而為中央紅軍長征落腳陝北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府特產小吃

就飲食文化來説,東府風味小吃、土特產,也同樣頗具特色。像蒲城的椽頭蒸饃,大荔的帶把肘子、蜜汁軲轆、大荔西瓜,渭南的時辰包子,富平的瓊鍋糖、太后餅,潼關的醬菜等等都久負盛名。
文化藝術方面,以地方戲而言,東府有合陽線腔、富平阿宮、大荔同州梆子、華縣碗碗腔、華陰迷胡與老腔等,劇種之多之悠久,居全省之首。以工藝品而言,華縣的“花花饃”、蒲城的“土花布”、合陽的“面花”、澄城的刺繡、二華的皮影製作等等,享譽中外。以民間社火而言,韓城的行鼓、合陽的上鑼鼓、富平的老鼓、華陰的素鼓、蒲城的杆火、潼關的古戰船等等,堪稱奇葩。繼華陰老腔在北京一炮打紅之後,韓城行鼓又在奧運會開幕式上成功亮相,引起了海內外對關中東府文化的關注。截至目前,渭南成功申報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共六項,省級二十六項,列全省第一。這些中、省級的非遺項目,成為東府文化最炫目的亮點。
除此而外,東府文化還有以下十大亮點:那就是以“三賢”為代表的下邽文化,以司馬遷為代表的龍門文化,以杜康為代表的酒文化,以陳摶為代表的道教文化,以印光法師為代表的佛教文化,以華陰楊氏為代表的宗親文化,以潼關為代表的關門文化,以蒲城、富平為代表的唐陵文化,以蒲城民歌文化、以合陽為代表的洽川風景文化,還有博大精深的華山文化。這些文化亮點,猶如天上的羣星,放射着璀璨奪目的光輝。
有一位文化名人曾經説過:“關中東府的每一抔黃土裏,都藴含着古老中華文明與文化的基因”。這話雖有些過譽,但也反映了東府文化積澱的厚重。如今,包括文化復興在內的中華民族復興的號角響遏行雲,為我們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堅信,東府文化研究工作必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取得喜人的研究成果,從而進一步弘揚渭南人文精神,為把我市建成文化強市、促進東府經濟快速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

東府寧國府

東府是寧國府的別稱,因在榮國府之東,故得名。
《紅樓夢》裏面所寫的賈府是在社會上很有地位的一個貴族。賈府分兩支,一個是寧國府,一個是榮國府。寧國府是高於榮國府的,因為最早寧國公和榮國公是同胞兄弟。寧公居長,榮公居次,所以寧國府很重要。當然在《紅樓夢》故事開始的時候,作者是這樣設計的:榮國府還有一位老長輩活着,就是賈母,所以寧榮二府都叫她老祖宗,輩分最高。
寧國府和賈母平輩的都死了。寧國府輩分最高的是賈敬,因為賈敬當了道士以後就再沒有子女了,他只有一個兒子叫賈珍。賈珍也只生了一個兒子叫賈蓉。所以這樣一個封建貴族家庭,這麼重要的一個府第,等於就形成三代單傳了。
榮國府人丁比較旺盛。 寧國府人丁比較寥落。

東府尚書省

五代與宋稱尚書省為東府。

東府王安石的府邸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
熙寧初,王安石以翰林學士侍從之臣的身份,同年輕的宋神宗宋神宗議論治國之道,深得宋神宗賞識。
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
他所住的府邸亦稱“東府”。

東府東府村

東府村位於順義區北部。東靠榮各莊,西連西府,西北鄰上輦。因明代在此築城修府,又因其位置居東而得名。
此村曾屬古狐奴縣境域。東漢漁陽太守張堪曾於此地開稻田八千頃。相傳遠古時,此地是一片苦海。村東雙台子為唐代水運碼頭,和牛欄山碼頭遙遙相對。遊人商旅往來不斷,唐王李世民東征曾由此經過。村莊逐漸繁華,名稱“大東莊”。後改稱“店子裏”。
明萬曆年間,西府建“薛環附馬墳”。地上修了城,建了府,稱西府。店子裏修“薛附馬墳”同樣築城建府,稱東府。後又相繼出現北府和南府。皇帝得知拍案大怒。“四府俱全,要幹什麼?”地方官員聞此非常害怕,遂把南座改為望渠,而其它三府名稱卻沿用至今。
1975年,在村東雙台子等地共發現七座東漢時期墓葬,出土了多件文物,大都是陶器。村西有泥炭礦,盛產蘆葦,並盛產魚蝦,素有“東府蝦,西府魚”之説。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