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埔村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汀山社區下轄村)

鎖定
東埔村,位於厚街鎮東北部,距鎮政府5千米,總面積1.1平方千米。該村坐落於丘陵地帶,境內有白鏡湖山、草塘水庫。與汀山村、坑口村相鄰,與南城區蛤地草塘工業城隔水相望。始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因立村之初,此處為一片開闊田地,田間由西向東長滿蒲草,而取名“東埔”。
中文名
東埔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東莞市厚街鎮汀山社區
地理位置
厚街鎮東北部
清末,屬東莞縣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八區(竹溪)河田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第六區、第十二區河田鄉、厚街大鄉、厚街人民公社河田生產大隊;1983年,屬厚街區汀山鄉;1987年,屬東莞市厚街鎮汀山管理區;1999年,屬厚街鎮汀山行政村;2011年,屬厚街鎮汀山社區。
世居村民有方、李、温、朱、賴5姓,以方姓為主。方姓先祖於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從福建泉州莆田遷至廣東河源龍川和梅州興寧羅崗一帶;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遷至當地。李、温姓均於1964年從草塘遷入。朱、賴姓遷移情況不詳。
2015年末,户籍人口308人,其中男性161人,女性147人;80歲以上老人6人,最年長者92歲(女)。外來暫住人口2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6人。世居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厚街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花生、甘蔗、木薯、番薯,豆類也有大面積種植,盛產烏欖、芭蕉、龍眼、荔枝、柑橘、杧果和番石榴。改革開放後,隨着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末,村內企業經營行業涉及皮料皮具、鞋業加工、五金配件、模具塑膠等,總產值佔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80%。村集體總收入110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農業生產、商業經營等。
村裏有三級古樹雅榕樹3棵。傳統節慶食品有糖環、碌堆、鵝仔、蛋扣、油角、鬆糕、鹹團、粽子。
1971年通電,1990年通電話,199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通互聯網,2000年通自來水。村內有東埔村大樓1座,籃球場1個,公園2個。
村中有廣府傳統民居15座,建於民國時期,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部分保存完好,仍有人居住。有古井1口,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井口為四方形,由麻石砌成,邊長1.2米,寓意“井外天,四方誌”,先後三次重修。2014年,在井邊加裝欄杆及安全網。
村內有天后廟,供奉洪聖公和天后。村裏老年婦女於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端午節、農曆七月十四前往祭拜。平時村民一户一天輪流祭拜,祭拜時帶豬肉、水果、香油、紙錢前往,祈求身體健康,出入平安。
村內有“娶媳婦吃糯米圓”的習俗。村中哪家娶媳婦,為趕在隔天早上能讓全村村民都能品嚐到美味,村裏的婦女都會過來幫忙做糯米圓。糯米圓由紅色和白色混合,把糯米粉搓圓,寓意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新郎倌要趕在早上6點之前,逐門逐户喊吃糯米圓。此風俗從立村之初形成。
1981年,東埔村分田到户,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98年,村委會出資修建一條長約1千米、寬24米的水泥路,並安裝路燈。從此該村結束出門難行的歷史。
2002年,東莞市麟興鞋業製品廠落户該村,佔地面積0.67公頃(10畝)。廠房由村委會出資建成後出租,該廠專營鞋業及相關配件。
2004年,村內最大的工廠——東莞市鍵霖手袋廠落成,佔地面積1.29公頃(19.34畝),由村委會出租地塊,私人出資建設。該廠專業生產各種款式手袋,高峯時員工1300人。
該村代表性人物為方仁柱,曾任東莞縣牲畜檢疫站工作人員,1954年被評為廣東省“畜牧獸醫模範”,1955年被評為廣東省“二等勞動模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