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四牌村

鎖定
東四牌位於內黃縣城北9公里,東臨東同住,西臨西四牌,南西馬上,北臨莊頭和店集相望。面積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7%。
中文名
東四牌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內黃縣
地理位置
內黃縣城北9公里

東四牌村農林牧業

東四牌位於內黃縣城北9公里,東臨東同住,西臨西四牌,南西馬上,北臨莊頭和店集相望。面積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7%。
1995年前,農業種植以小麥、玉米、紅薯為主,油料以花生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為主,棉花面積超過0.3萬畝,經濟效益可觀,農業增收,農民生活得到改善,1995年後,因棉花病蟲害嚴重,產量下降,價格下跌,失去了種植優勢。農業種植結構進行了再調整,除糧食油料外以露地菜和温棚瓜菜為主。2005年温棚蔬菜發展到90餘棟,露地菜達300畝。果林面積1200畝,其中棗林面積20畝,另植用材林百萬餘株,全村森林覆蓋率34.8%。畜牧養殖業也得到相應發展。  2005年全鄉糧食總產量35萬公斤,單產383公斤;棉花總產量2萬公斤;油料總產量4萬公斤;蔬菜39萬公斤;水果總產量56萬公斤,其中蘋果48萬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欄05頭,;生豬當年年出欄114頭,年末存欄79頭;山綿羊當年出欄60只,年末存欄170只;家禽當年出欄1250只,年末存欄499只。  2005年,農林牧業總產值150萬元。  非公有制經濟 2005年,該鄉共有企業2家,個體工商户1個。主要棉紡、工程機械、水泥予制、磚瓦、傢俱、麪粉、牆材、農機修造、變壓器、鋼鐵鑄造等。全村企業年產值達164萬元,利潤總額32萬元,税金17萬元。
原文地址: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梅花拳名師作者:劍倚芙蓉

東四牌村鄉村名師

李炳珠(靠周易種莊稼)
李炳珠,梅花拳12輩傳人,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他一生酷愛梅花拳,文武雙修,尤其擅長文理。他得高師點撥,名師傳授,文理通玄,觀香能知“萬象”。吉凶禍福,陰雨風晴,名傳十里八鄉。他問香能知當年收什麼莊稼,因這是“天機”又不能告訴眾人,違者必遭大災!為此,他的莊稼總是晚種和早種。
本村地鄰李炳煥是個有心人,常常留意觀察,發現李炳珠種莊稼多數不與大家同時下種,而他種的作物季季高產。李炳煥根據多年觀察,終於得知李炳珠種莊稼靠的是“神靈”報知。從此他種什麼莊稼總是要看看李炳珠種啥,他就種啥。如果種的不一樣,他寧願重新犁耙,也要種成一樣作物。李炳煥費了心機也獲得了豐收。為此,李炳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種莊稼靠周易”等傳説不脛而走。走。
宛同玉(梅花針灸佑四方)
宛同玉,梅花拳12輩傳人,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生於1920年,卒於2000年3月12日,享年80歲。宛同玉公自幼習文練武,為了給農民羣眾拔災救苦,潛心學習扎漢針醫術。他白天參加勞動,夜晚練拳,深夜裏取出漢針在自己身上的穴位上練習刺扎,經長年鍛鍊,針灸技術日臻完善,能治好很多疼痛症。本村有個農民趙登朋腿痛多年,同玉公用漢針除去了他的沉痾病痛;還有本村李耀華,腰痛多年,也被其針扎痊癒,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有人説他一生能治過病人逾千。羣眾讚揚説:東四牌村人宛同玉,又有功夫又懂醫,幫咱健身還傳藝,真是梅花拳的好弟子!他治病從不收一分錢,深受羣眾愛戴。 (張永田整理)
張新合(梅花正骨美名揚)
張新合,(1899~1992)梅花拳14輩弟子,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張新合生於武術世家,受祖父影響自幼隨學文練武,師從內黃縣馬上鄉蔡村何萬松。他肯吃苦,不惜力,文武雙修,為人忠厚,耿直誠信,善正骨術。為很多人正骨,沒有收過一分錢。1963年內黃縣上大水,東四牌村北邊三里莊頭村的安同有嘴巴骨脱臼,在洪水中坐着筏上門找新合公給正骨,兩次正好復位。本村羣眾李國清,夏天下大雨時牆頭倒塌腿被砸斷,由於天氣惡劣,無法去醫院,都説國清的腿完了。張新合得到消息親自到李國清家,幫他把斷腿正好。李國清感謝不盡,取出二百元表示一番心意。張新合説:“我不能收,只需要你知道梅花拳的功力就行了!”,張新合公幾十年如一日為大眾義務正骨,年年月月為別人着想一輩子,名聲遠揚。高壽93歲。
張友德
張友德,(910~1982)梅花拳14輩弟子,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張新合之弟。生於武術世家,受祖父影響自幼隨學文練武,師從內黃縣馬上鄉蔡村何萬松。友德及兄新合,在師爺、師傅的言教身傳下,勤學苦練,寒暑不易,文武雙修。武功高深,擒拿格鬥招招都會,刀槍棍棒樣樣都行。文理通玄,能測來而知往,為人拔災救難、療病滅苦。心地慈善,性靜温良,尊師重教,愛徒如子,把一生所學文武大法皆傳後人為梅花拳發揚廣大功不可沒。為紀念起功德,2007年九月九日在雷家拳堂為其立碑勒石,鎖珉不忘。
李耀庭
李耀庭,梅花拳13輩弟子,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師從內黃縣馬上鄉蔡村何長嶺。
李耀庭文武雙全,技藝精湛。1929年國民政府在河南省開封市舉辦民國第一屆國術擂台賽。他與師兄弟宛同仁一起奔赴開封,報名參加800人抽籤的配對比賽。當時梅花拳名師劉丕顯擔任總裁,發現年僅17歲的李耀庭武藝高強,就獎勵他一枚寶劍,教導他好好練武,發展梅花拳武術隊伍,抗日御敵,保國保家。在他的組織下,梅花拳在當地迅速發展壯大。至今該村梅花槍已經發展到17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張發運
張發運,生於1927年,梅花拳14輩傳人,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師從內黃縣馬上鄉蔡村何萬松。
1947年報名參加人民解放軍,在16軍47師46團炮兵營防炮連。1948年11月15日淮海戰役打響,他當時在11縱隊2旅92團3營機槍連當炊事班當班長。他帶領全體炊事員冒着槍林彈雨,總是及時地把飯送到前沿陣地,戰役結束後獎勵其勳章一枚。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戰役開始,因船隻不夠,就用木頭串在一起做伐,他主動下到水裏,一邊游泳,一邊推伐,運送戰士。戰役結束,又獎勵其勳章一枚。
1949年11月日至12越7日在西南戰役中,擔任班長。在一次戰鬥中,他持槍越出戰壕,英勇衝鋒,打死打傷多名敵人,突破敵人防線,再次榮獲勳章一枚。
1950年在華北、華中戰役中帶領全班戰士衝鋒在前,在敵人的飛機、大炮轟炸下毫不畏懼,堅守陣地,保護大炮,再次受獎。
1951年16軍47師142團炮營戰炮連對張發運的評價是“立場堅定,責任心強,一貫帶頭積極工作,執行命令迅速果斷。關心同志,互相幫助。
至今他保存着五枚勳章、功勞牌。
張發運在部隊期間不僅自己經常在戰鬥的間隙習練梅花拳,而且還教戰士們學習,把梅花拳種子帶到全國其他地方。
1952年光榮退伍,現在敬老院安度晚年。
張永軒聶麥雲
張永軒、聶麥雲夫婦,梅花拳15輩傳人,河南省內黃縣馬上鄉東四牌村人。他們夫婦師從本村拳師張新合,同時有受12輩拳師宛同玉、13輩拳師李耀廷指教,專攻梅花拳文場,三十餘年,虔心意誠操辦每年“三月三”龍華會。
1996年張永軒被內黃醫院、內黃中醫院診斷出患有膀胱癌,需要在安陽市腫瘤醫院動手術。因為沒有錢財,又害怕開刀,就在上輩師傅的指導下專心習練梅花拳文理內功。經過幾年沉心修煉,加上武功磨洗,身體漸漸強健。1998年前赴安陽市腫瘤醫院複查、拍照,醫生驚奇發現其癌腫發生變異,已經不需再做手術。張永軒、聶麥雲夫婦喜從天降,繼續採用梅花拳文武二功法健身治病,終於痊癒。
之後,張永軒、聶麥雲夫婦便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經驗,進一步實踐摸索,把梅花拳文理內功應用到為百姓去災治病之中。本村張某(合羣)患了偏癱,生活不能自理,到醫院治療多時仍不見效,後來請他們夫婦治療,三天後手就可以拿筷子吃飯了;西馬上村幹部張某(俊峯)2000年一個晚上開完會後,小便撒不出來,腫脹疼痛難忍,到處求醫,化錢數千,不見好轉。經他們夫婦治療,分文沒化疾病消除;清豐縣陽邵集徐某(平安)之妻突然患病不省人事,到幾個醫院查不出原因,最後慕名用車子把妻子送到東四牌村,抬到他們家的牀上。經過梅花拳文理內功調治,當時就能自己坐起,繼續治療數日康復;還有南樂操守村陳某(愛清)患神經病,整天哭哭笑笑、瘋瘋傻傻,住過多次醫院,也尋找過不少土單驗方,均無效果,最後找上門來。經他們調理,不出三日好轉,至今安然無恙……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