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蹄蓋蕨

鎖定
東北蹄蓋蕨(學名:Athyrium brevifrons Nakai ex Tagawa)是蹄蓋蕨科蹄蓋蕨屬植物,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大鱗片;葉簇生。葉柄長15-55釐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近光滑;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羽片約15-18對;小羽片18-28對,基部的近對生;裂片10-15對,近三角形或長方形。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可見。葉幹後堅草質;葉軸和羽軸下面淡褐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孢子囊羣長圓形、彎鈎形或馬蹄形;囊羣蓋同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顆粒狀紋飾。
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山西。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分佈。生長於海拔300-201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下或闊葉林下。
東北蹄蓋蕨捲曲未展的嫩葉可食用,每年春季採摘,鮮食時需先將東北蹄蓋蕨用開水燙過,也可加鹽漬或曬成乾菜。營養豐富,含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蛋白質和脂肪,可做成多種美味佳餚。 [1]  主治外傷出血,蛔蟲病。 [2] 
中文名
東北蹄蓋蕨
拉丁學名
Athyrium brevifrons Nakai ex Tagawa [5] 
別    名
猴腿菜
紫莖菜
綠莖菜
猴腿
猴腿蹄蓋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蹄蓋蕨科
蹄蓋蕨屬
東北蹄蓋蕨
命名者及年代
Nakai ex Kitagawa,1939

東北蹄蓋蕨形態特徵

根狀莖短,直立或斜升,先端和葉柄基部密被深褐色、披針形的大鱗片;葉簇生。能育葉長35-120釐米;葉柄長15-55釐米,基部直徑2.5-4(-6)毫米,黑褐色,向上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近光滑,略帶淺褐色小鱗片;葉片卵形至卵狀披針形,長20-65釐米,中部寬20-3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圓截形,幾不變狹,二回羽狀;羽片約15-18對,基部1-2對對生,向上的互生,斜展,近無柄或有極短柄(長約2毫米),基部1-2對羽片不縮短或略縮短,長10-20釐米,中部羽片披針性至線狀披針形,長12-20釐米,寬約3-6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近對稱,截形或下側圓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18-28對,基部的近對生,闊披針形,向上的互生,近平展,幾無柄,披針形至鐮刀狀披針形,長1.5-3釐米,基部寬5-9毫米,漸尖頭或尖頭,並有短尖鋸齒,基部近對稱,上側略凸起,下側闊楔形,略與羽軸合生,並下延,兩側邊緣羽裂達1/2-2/3;裂片10-15對,近三角形或長方形,斜向上,披針形,向上部變狹,邊緣和先端均有長而尖的鋸齒或短鈍齒。葉脈上面不顯,下面可見,在裂片上為羽狀,側脈2-4對,斜向上,單一。葉幹後堅草質,褐綠色,兩面無毛;葉軸和羽軸下面淡褐禾稈色或帶淡紫紅色,疏被淺褐色、捲縮的棘頭狀短腺毛。孢子囊羣長圓形、彎鈎形或馬蹄形,生於基部上側小脈,每裂片1枚,在基部較大裂片上往往有2-3對;囊羣蓋同形,淺褐色,膜質,邊緣齧蝕狀,宿存。孢子周壁表面無褶皺,有顆粒狀紋飾。染色體數目n=40。 [4] 

東北蹄蓋蕨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201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下或闊葉林下 [4]  。喜肥沃、酸性土壤、濕度大的環境。 [1] 

東北蹄蓋蕨分佈範圍

分佈於黑龍江(小興安嶺帶嶺)、吉林(長白山)、遼寧、內蒙古(大興安嶺)、北京(懷柔、密雲坡頭)、河北(赤城、淶源、龍關、蔚縣小五台、興隆霧靈山、遵化東陵)、山西(霍縣、寧武、沁縣、婁煩、洪洞、交城)和山東北部。俄羅斯遠東地區、朝鮮半島和日本也有分佈。 [4] 

東北蹄蓋蕨栽培技術

東北蹄蓋蕨選地

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的要求選擇空氣、水質、土壤等環境適宜的區培,同時產地要避開公路主幹線和重金屬背景值高的地區,這樣才能生產出優質、安全的無公害山野菜產品。為了保證東北蹄蓋蕨商品野菜的優質無公害,在選擇栽培地的時候,應確保無污染的良好生態環境。
另外,對於生產東北蹄蓋蕨的土壤條件,要求土壤肥沃、疏鬆、腐殖質含量豐富,而且土壤的含水量較好的地塊,供水方便。土壤的酸鹼度以中性或微酸性為宜。 [1] 

東北蹄蓋蕨整地

施肥時,應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的要求,施用腐熟的農家肥,少用化肥。施有機肥時應經高温堆漚腐熟,殺死病菌、蟲卵後施用,這樣有機肥就不會導致蔬菜硝酸鹽污染,不僅品質好,而且耐貯存。經常施用,病蟲少,可減少農藥用量,提高蔬菜產量。先在地表上鋪施腐熟的農家肥,每畝用量在4000-4500千克。深翻地,使農家肥與土壤充分混合。破碎土塊,清除雜質。為了防止病害的發生,在施肥的同時,撒人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0克左右。將農家肥、農藥一起翻入土中。 [1] 

東北蹄蓋蕨採種

利用東北蹄蓋蕨的根莖進行栽培,生長的速度較快,易成活。而且栽植的季節不受限制,在春、夏、秋三季裏,均可以進行栽培,是人工栽培的主要形式之一。東北蹄蓋蕨的根莖在採收時,應盡力保持根系的完整。生長年限較長的根莖較粗大,而且生長着幾個或多個子根莖,相互纏繞在一起。將其挖出,並將每一個子根莖從上邊分離開,進行分株繁殖。在劈開根莖時,要保護好每一個子根莖頂端的生長點,內有許多東北蹄蓋蕨的未萌發的幼葉捲曲頭。採收後的根莖,應放在蔽光、潮濕的地方保存,上蓋稻草簾,灑些水以保持濕潤。 [1] 

東北蹄蓋蕨栽植

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鬱閉度在0.3-0.4的地塊作為定植田。在田內鋪施腐熟的農家肥。每畝用量在4000-4500千克。深翻地,做平牀或半高牀,牀的高度在10-12釐米,寬度在110釐米,長度根據地塊決定。在牀上開出定植溝,溝的深度在20釐米,溝寬在5-6釐米。每溝的行距在15-20釐米,株距8-10釐米。將東北蹄蓋蕨的根莖擺人溝內。每平方米可栽植較大的東北蹄蓋蕨根莖60-80株。較小的根莖,每平方米可栽植100-120株左右。擺滿牀池後,覆蓋土時,應將東北蹄蓋蕨根莖的頂端留出地表1-2釐米。將根莖間的空隙用牀土填平,澆水,保持牀土的濕潤。待覆土滲下後再填平,澆水。在栽植時應依次進行,即栽完一牀後,再進行下一牀的栽植。澆足底水。如光照過強,幼苗定植後,還要進行遮光。遮光的方法可用遮陽網進行,也可以用帶葉的樹枝插在牀上。 [1] 

東北蹄蓋蕨管理

  1. 根莖定植後,第一次底水澆足,用水量以土壤潮濕為度,以免由於水量過大而降低地表的温度。15-20天,幼葉長出地表。在採收前應小水勤澆,不宜缺水。在幼葉生長的整個過程中,均需要充足的水份。並要及時鬆土除草,保持牀面乾淨。
  2. 當幼葉長出後,可追肥一次。用人畜糞水澆於牀面上,也可以施用液態有機肥。在每次採收後的一週可以進行第二次追肥。
  3. 出土的幼葉在温度達到5℃以上時便可以生長,但生長較慢。幼葉不耐寒。在-2℃的低温下幾個小時便受凍害。受到凍害的捲曲頭髮軟、色澤變黑色,地下根莖可以在-40℃的温度下而不受凍長出地表時,應採取必要的遮光措施。幼葉在弱光的環境條件化,葉柄鮮嫩、肥胖,產量高,質量好。遮光的方法可搭設遮陽網。 [1] 

東北蹄蓋蕨病蟲防治

危害症狀:主要危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
防治方法: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1] 
危害症狀: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
防治方法:作牀時進行土壤消毒和用腐熟的肥料作為底肥,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清除。定植後,出現立枯病時,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1] 

東北蹄蓋蕨主要價值

東北蹄蓋蕨食用

東北蹄蓋蕨捲曲未展的嫩葉為當地羣眾喜食的山野菜,每年春季採摘,鮮食時需先將東北蹄蓋蕨用開水燙過,也可加鹽漬或曬成乾菜。東北蹄蓋蕨營養豐富,含多種維生素、碳水化合物、無機鹽、蛋白質和脂肪,可做成多種美味佳餚。 [1] 

東北蹄蓋蕨藥用

【功效】止血,驅蟲。
【主治】外傷出血,蛔蟲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羊15-30克,豬30-60克,牛60-120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