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莊雜技

鎖定
河南省濮陽市東北莊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東北莊雜技形成於元末明初,流派紛呈,總體特點是鄉土氣息濃郁,在形體表演、耍弄拋接、喬裝動物和平衡技巧等方面表現出了民族風格,富有中原民間雜技特色,以劉、喬、李三個雜技班為代表。很多村民身上都有本事,小到一粒豆子、一張紙牌、一方絲帕,大到桌、椅、車,都能拿來當道具“耍一耍”。許多民間藝人走出濮陽,成為了藝術家,為雜技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1]  [3]  [9] 
2008年6月7日,東北莊雜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是Ⅵ-49。 [2] 
中文名
東北莊雜技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遺產編號
Ⅵ-49
申報地區
河南省濮陽市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東北莊雜技歷史淵源

東北莊雜技
東北莊雜技(7張)
《三國志.魏志.甄后傳》裴松之注所引《魏書》記載了曹操的兒媳甄后八歲時觀看民間馬戲的故事。在明朝以前,東北莊原名叫呂樓,就是三國人物呂布的老家。 [6] 
另據史料記載,東北莊始成於唐末宋初,因地處“桑間濮上”之東北方向而得名。 [6] 
東北莊的雜技源遠流長。早在元末明初,那時這裏的水、旱、蝗、疫災害頻繁,加上兵荒馬亂,農民的生活很窮很苦,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迫於生計,當時有不少人就向江湖藝人學了一些“小把戲”,然後挑擔推車走鄉串村賣藝謀生。就在這個玩“小把戲”的過程中,東北莊人不斷摸索、不斷創新,也不斷吸收其他地方藝人的長處,使“小把戲”的內容日益豐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雜技藝術。到了清朝中期,東北莊的雜技已經是很紅火了,全村結成了十幾個雜技班,從事雜技的藝人佔了全村總人數的一多半,藝人們表演的倒立、肚頂、轉碟、上高杆、馬術等,動作優美而又驚險。
那個時候比較出名的有劉家、喬家、李家幾個雜技班。其中劉家班的班主劉二有手絕技,他能在額頭前疊幾枚銅錢,然後把一杆紅纓花槍直直地向上拋出幾丈高,接着讓急速下落的槍鋒掠過額頭穿過銅錢沿着眉間順着鼻樑一溜兒扎地,其定位把握之精確與槍鋒落下之險狀,讓觀者目瞪神驚。據説這個節目除他之外沒有第二人能表演,人稱“劉二花槍”。喬家班的故事也多,最早的喬恩海練就一身絕技,三個兒子也都是喬家班的主要演員。
最初喬家班的舞台都是“明場子”,陣鑼響,幾聲吆喝,便有觀眾圍成圈子,藝人們就站在圈子中間表演各種各樣的絕活。“明場子”興了好長時間,後來被“布搭篷子”所代替,有了專門的舞台和固定的觀眾席,藝人也從原來的幾個人增加到了幾十個人。不過當時的喬家班還很不起眼。真正讓喬家班乃至整個東北莊雜技走出中原走向全國乃至走向世界舞台的,是喬恩海的孫子,也就是喬恩海長子喬進美的兒子喬治清。他在一次演出時與吳橋張家班班主的閨女張素真相遇並相愛,後來結為秦晉之好。夫婦倆汲取兩家雜技的精髓,把雜技藝術中的武術、氣功、馴獸、馬術和魔術等融為一體,增添了不少新奇的雜技節目,並在原來的班社基礎上組建了以東北莊子弟為主的新的喬家班。新的喬家班名氣越來越大,不僅經常進京到宮裏演出。而且清代乾隆年間,“喬家班”曾奉清廷之命,到朝鮮、日本、俄羅斯、菲律賓、印度等20多個國家演出過。 [8]  [1] 

東北莊雜技雜技特色

東北莊雜技
東北莊雜技(6張)
東北莊雜技在長期的流動演出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東北莊雜技既有自己的特色,又在歷史發展中吸收了南北雜技派別的藝術營養,既有北派雜技的粗獷豪放、熱鬧紅火,又有南派雜技色彩繽紛、抒情細膩的特點。既有戲劇、武術的勁健驚險,又有舞蹈、體育的輕捷柔韌。 [11] 
東北莊雜技,將武功、氣功、跑馬、變戲法和帶彩絕技等融入雜技。《雙層晃板》《草帽》《女子排椅》《晃梯》《輕蹬技》《頂碗》《飛叉》等是東北莊雜技比較有名的節目。 [1] 
東北莊雜技保留的傳統節目
馬術:騎在馬上做各種動作,或倒立藏馬肚,或從左右兩側上馬下馬,與馬達到和諧一體的境界。上杆:在地上豎一高十幾米或更高的木杆或鐵桿,四角用鋼絲或繩子綴緊,同時上多人在上面做各種動作,如對頭掛、小吊子等。
蹬大缸:一個人仰卧在地,多人把重達幾百斤的大缸放在他的腳上。有時缸中鑽一人,或缸上站人做倒立、拿頂等驚險動作。
千斤大力士:一人平躺兩條板凳中間,磨盤或石條壓在其身上,負重可達五千斤。 [9] 

東北莊雜技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東北莊雜技有廣泛的傳承、傳播基礎,挖掘和整理東北莊雜技藝術對於中國雜技藝術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傳承狀況
東北莊現有雜技世家13家,雜技道具、文物一千餘件,老藝人以授徒方式傳承技藝。必須注意的是,東北莊雜技中許多不借助道具表演的傳統項目正面臨失傳的危險,急需挖掘保護。 [1] 
傳承人物
喬天福,男,漢族,河南省濮陽市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為東北莊雜技,申報地區為河南省濮陽市。 [4-5]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濮陽市華龍區東北莊雜技藝術學校獲得“東北莊雜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7]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東北莊雜技項目保護單位濮陽市華龍區東北莊雜技藝術學校評估合格。 [12] 

東北莊雜技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3年以來,東北莊籍的雜技演員在國際雜技大賽中拿到的大獎就有38個,獨創的《輕蹬》《高車踢碗》《飛叉》《雙竿飛人》《三節晃梯》和編排的傳統雜技《蹬大缸》《空中飛人》等令人驚歎。喬家班第六代傳人喬中原等還到美國、日本執掌雜技教練。 [8] 
衍生作品
“世界藝術之都”的奧地利曾兩次派國家電視台來村裏採訪,拍攝了一部《東北莊雜技》的專題片。 [8] 
35集電視連續劇《雜技東北莊》就是以喬家班的人物為依據製作而成,並且在濮陽東北莊實景拍攝。 [10] 

東北莊雜技文化軼事

傳説故事
中原雜技博物館 中原雜技博物館
中原雜技博物館,館內有一座雙臂舉鼎的勇士雕像。勇士名叫孟賁,據《史記》記載,孟賁是戰國時期衞國大力士,公元前307年,孟賁到洛陽,正趕上秦武王帶重兵在周室太廟觀看九鼎。九鼎乃天下王權神器,一般人不能動。秦武王年輕氣盛,點名要與孟賁比試舉鼎。孟賁抓住一隻巨鼎舉過頭頂,又穩穩放回原地。秦武王也舉起了一隻巨鼎,他用盡了力氣,兩眼出血,巨鼎落地時砸斷了他的臏骨不治而亡。東北莊人崇俠尚武,孟賁成為後世崇拜的對象。這種對力量的崇拜,演化成雜技節目中的舉磨盤、蹬大缸等力技項目,一代代流傳了下來。 [3] 
習俗活動
東北莊村有三大姓:喬、劉、李。大姓都有自家祠堂,牆上掛家布,面記載着自創始人以降的一代代傳人的名字。每逢重大節日,喬家後人從外地趕回來,每天在祠堂裏跪拜燒香祭祀先人,人越多香火越旺。趕上春節時還會在祠堂院裏唱大戲放煙花。
東北莊有一棵幾百年的老槐樹,村裏人都稱它槐仙爺。每年春天,外出謀生的雜技藝人,出發前都要來老槐樹下磕頭祭拜。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