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粗皮蛙

鎖定
東北粗皮蛙(學名:Glandirana emeljanovi)是蛙科、腺蛙屬的兩棲動物。頭長與頭寬幾乎相等;吻端鈍尖,吻稜明顯;鼻孔近吻端;鼓膜明顯;犁骨齒兩小團;舌大,後端缺刻深。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較長,指末端鈍圓。後肢較長;外側蹠間蹼發達;趾端鈍圓;趾關節下瘤小而圓;內蹠突橢圓形,外蹠突甚小而圓;有內外跗褶。皮膚十分粗糙,除上、下唇緣,前臂和股、脛部內側、指、趾以及雄蛙的咽胸部光滑以外,全身佈滿形狀和大小不一的疣粒。體背部有多行長形疣,斷續排成縱行,其間有小疣粒。生活時體背青灰色並雜有黑斑,體背面和體側的長短疣粒為淺黃色;體腹面灰色,胸部和腹兩側黃色;頜腺、關節下瘤、附褶呈淺黃色。
東北粗皮蛙在中國常見於水田、流水緩慢的河流及水渠岸邊,白天隱藏在稻叢中,或者水塘邊石隙下和水底水草間;夜晚出現在水域岸邊,水稻田邊捕食,行動機靈敏捷,稍受驚擾立即跳入水中或潛入水底石塊下,在水田裏往往只將頭部露出水面。10月中旬至下旬陸續開始冬眠。以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分佈於中國、韓國、朝鮮;也可能分佈於俄羅斯。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東北粗皮蛙
拉丁學名
Glandirana emeljanovi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兩棲綱
亞    綱
滑體亞綱
無尾目
蛙科
腺蛙屬
東北粗皮蛙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Nikolskii,1913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3] 
英文名稱
Northeast China Rough-skinned Frog
同義學名1
Rana rugosa
同義學名2
Rugosa emeljanowi

東北粗皮蛙形態特徵

  • 成體
東北粗皮蛙
東北粗皮蛙(10張)
雄蛙體長43毫米,雌蛙體長54毫米左右。頭長與頭寬幾乎相等,頭頂略凹;吻端鈍尖,吻稜明顯,頰部凹陷;鼻孔近吻端,眼大而突出,上眼瞼寬,略小於眼間距;鼓膜明顯,為眼徑的3/4;犁骨齒兩小團;舌大,長卵圓形、後端缺刻深。 [4] 
前臂及手長小於體長之半;指較長,指末端鈍圓;指長順序為3、4、1、2;關節下瘤明顯,圓形;無指基下瘤或第三指有;掌突3個,呈橢圓形。後肢較長,約為體長的1.7倍,脛長略超過體長的一半;後肢前伸時脛跗關節達眼中部,左、右跟部相重疊;外側蹠間蹼發達;趾端鈍圓;趾間幾乎全蹼,缺刻淺,除第四趾蹼達遠端關節下瘤外,其餘各趾之蹼均達趾末端;趾關節下瘤小而圓;內蹠突橢圓形,外蹠突甚小而圓;有內外跗褶。 [4] 
皮膚十分粗糙,除上、下唇緣,前臂和股、脛部內側、指、趾以及雄蛙的咽胸部光滑以外,全身佈滿形狀和大小不一的疣粒。體背部有多行長形疣,斷續排成縱行,其間有小疣粒,後背部和體側的長疣較背部者短,有的略成圓形,所有這些長短疣粒上均密佈淺黃色微小顆粒;前臂及股、脛背面膚稜斷續成條狀,其內側和指、趾部較光滑;肛孔周圍、體腹面和四肢腹面疣粒扁平,其上有許多小顆粒;兩眼前角之間有一個凸起的小白粒;口角後頜腺2枚。 [4] 
生活時體背青灰色並雜有黑斑,體背面和體側的長短疣粒為淺黃色,上、下唇緣斑紋略顯或不明顯;體腹面灰色,胸部和腹兩側黃色;四肢背面有黑橫紋,股、脛部各有3-4條,後肢腹面為淺黃色,有灰色斑;趾蹼上有黑色雲斑;頜腺、關節下瘤、附褶呈淺黃色。液浸標本有些疣粒變成白色。 [4] 
  • 第二性徵
雄蛙體型較小;前肢粗壯;第一指內側有灰色婚墊;有一對咽側內聲囊,聲囊孔小;體背側有雄性線。 [4] 
卵羣呈團狀,漂浮在水面,有的黏附在水生植物或雜物上;卵徑1.5-1.8毫米,動物極灰褐色,植物極灰白色,動、植物極分界線不很明顯。 [4] 
  • 蝌蚪
第36-38期蝌蚪體全長平均61.0毫米,頭體長約23.0毫米,尾長為頭體長的169.5%。體型較大,背腹扁平,滿布小白腺體;背面為黃褐色,雜有較大的黑色斑點;腹面為白色。尾肌發達,上尾鰭呈弧狀,寬於下尾鰭褶,末端鈍尖。吻端鈍圓;眼位於頭之背側,眼間距寬,鼻孔在吻眼正中,鼻間距窄,為眼司距的1/3;出水孔位於體左側;口在吻端腹面,唇部有乳突,上唇兩側乳突少,只有5枚左右,下唇緣有30多枚,口角下部有副突數校;唇齒式為Ⅰ∶1+1/1+1∶Ⅱ,下唇外排齒列略短於第二排;越冬期蝌蚪唇齒稜上的角質齒全部脱落,角質頜的黑色素減少。 [4] 

東北粗皮蛙近種區別

東北粗皮蛙與天台粗皮蛙Glandirana tientaiensis)相似。但天台粗皮蛙背部疣粒略呈圓形,排列很不規則;吻端鈍圓;後肢前伸貼體時脛跗關節達鼓膜;左、右跟部不相遇;有指基下瘤;第四趾蹼達趾端。 [4] 
東北粗皮蛙(左)與天台粗皮蛙(右)

東北粗皮蛙生活習性

東北粗皮蛙在中國常見於水田、流水緩慢的河流及水渠岸邊,白天隱藏在稻叢中,或者水塘邊石隙下和水底水草間;夜晚出現在水域岸邊,水稻田邊捕食,行動機靈敏捷,稍受驚擾立即跳入水中或潛入水底石塊下,在水田裏往往只將頭部露出水面。10月中旬至下旬陸續開始冬眠,多數個體潛伏在水深1-2米的河流底部的石塊下,當翻動水底的石塊,東北粗皮蛙常與東北林蛙(Rana dybowskii)在一起。東北粗皮蛙以鱗翅目鞘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等昆蟲為食,食物中以甲蟲、蟻類、葉蟬蜘蛛的數量多。 [4] 
蝌蚪在水底石礫間遊動,攝取浮游生物和石塊上附生的藻類,食量最多的是硅藻類,其次是綠藻等。蝌蚪生長得很緩慢,5月下旬產的卵直到8月下旬僅有一少部分完成變態(佔10%),90%的蝌蚪在當年不能變態;10月份開始集中在河流的回水灣或小支流以及與河流相通的水窪裏越冬,水域靜止或流水緩慢,其流速在0.11米/秒左右,水深30-70釐米,2月份水温為0.5-1℃,這些蝌蚪要到第二年的6-7月份才能完成變態,變態時的温度是25-28℃。人工飼養的蝌蚪當年只有5%的個體在8月下旬可變態為幼蛙,95%的個體要越冬後才能完成變態。 [4] 
蝌蚪在10月下旬水温低於10℃時停止取食,此後唇齒即開始逐漸脱落,約1個月時間全部脱落。如果再將蝌蚪移到15℃以上的水中飼養,約經7天時間唇齒又逐漸生長出來。 [4] 

東北粗皮蛙分佈範圍

世界分佈:分佈於中國、韓國、朝鮮;也可能分佈於俄羅斯。 [3] 
中國分佈:吉林(吉林、集安、撫松漫江、榆樹)、遼寧(丹東、桓仁、清原、本溪、莊河、寬甸、大連、岫巖)、黑龍江(尚志) [4] 
東北粗皮蛙分佈圖 東北粗皮蛙分佈圖

東北粗皮蛙繁殖方式

在中國遼寧桓仁和吉林集安一帶,東北粗皮蛙在6月上旬產卵,與當地的黑斑側褶蛙東方鈴蟾的繁殖季節大致相近,較晚的一批可延續至7月份。解剖3月期間從遼寧桓仁採到正在冬眠的雌蛙,腹內的卵近於成熟。東北粗皮蛙產卵於水稻田以及河流的回水灣或小支流的淺水層處,一般水深為15-40釐米。雄蛙前肢抱握在雌蛙的胸部,產卵多在夜間進行,每一個卵羣有卵1000粒左右;解剖正在抱對的雌蛙4只,體長50毫米者孕有成熟卵1275粒;體長52毫米者2只雌蛙分別孕卵900粒和1187粒,體長54毫米者孕卵1054粒。 [4] 

東北粗皮蛙保護現狀

  •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9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5]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兩棲類)——易危(VU)。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