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亭獅子舞

鎖定
獅舞又稱舞獅子、玩獅子。清朝時期,河南人移居到安徽,獅舞創始人吳破鑼來到廣德東亭鄉,將該獅舞技術傳入廣德縣境內,現已經歷三代傳人。“東亭獅子舞”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東亭獅子舞
流行區域
安徽省廣德縣
文化性質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錄

東亭獅子舞簡介

獅舞又稱舞獅子、玩獅子。清朝時期,河南人移居到安徽,獅舞創始人吳破鑼來到廣德東亭鄉,將該獅舞技術傳入廣德縣境內,現已經歷三代傳人 [1-2] 
舞獅子大 鼓 舞獅子大 鼓 [2]
“東亭獅子舞”被列入第一批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3] 

東亭獅子舞發展歷史

東亭獅子舞經常參加各種廟會
1947年,餘四友的傳人萬載發、萬載進到浙江安吉縣為慶祝當地廟會舉辦的活動中進行表演。
從1947年起,獅舞還在每年的東亭鄉八寶殿大廟廟會上進行表演。
1949年國慶節,廣德縣人民政府邀請獅舞隊在花鼓樓進行表演,獲得廣德人民的一致喝彩。
1954年10月,東亭獅舞隊應邀參加安徽省工農青年文藝觀摩演出大會的選拔賽,獅舞隊經選拔勝出並進省會參加表演。
舞獅伴奏樂器 舞獅伴奏樂器 [2]
1955年元月3日,獅舞隊在合肥演出,獲得省文化廳頒發的銀質獎章 [2] 

東亭獅子舞表演

表演方式:一是上門表演,俗稱“拜門子”;二是在廣場上表演,俗稱“打座場”。
傳承人:萬載發 傳承人:萬載發 [2]
表演人數:獅子由兩人裝扮,也有一人裝扮的幼獅。
表演名目:有出山、盤坡、過橋、登峯、獻瑞等。
表演內容:表演者用撲、竄、跳、跌等高難度動作,表現獅子的勇敢、靈活、威風八面,同時又通過追球、 撲珠、盤珠等細膩的表情性動作和舞姿,表現獅子的温馴、貪玩的一面。表演間隙還有一人演唱民 小調,俗稱“喊彩”,喊彩者思路敏捷,見景生情,隨口唱詞,其內容多為勸世和吉祥祝願之辭,充 分體現了勞動人民豐富的文化觀念、審美情趣和民俗民風。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