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亞巖蕨

鎖定
東亞巖蕨(Woodsia intermedia Tagawa)是巖蕨科、巖蕨屬植物。石生,小型草本。植株高10-25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與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葉多數簇生;柄長3-7.5釐米,粗約1毫米;羽片14-20對,對生或中部以上的互生,平展,疏離。葉脈不明顯,小脈斜向上,二至三叉,先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近紙質,幹後草綠色或上面灰綠色,兩面均被密毛。孢子囊羣圓形,位於小脈的頂端,靠近葉緣,沿葉緣排列成行;囊羣蓋杯形,邊緣具睫毛或呈毛髮狀。
分佈於中國、朝鮮(南山)及日本(本州、四國及九州北部)。生長於海拔550-1760米的河谷或林下石縫中。
東亞巖蕨根莖可以入藥,性味微苦,平。歸肝、脾二經。化淤通絡。主治傷筋。還可以栽培作盆景或庭院觀賞。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東亞巖蕨
拉丁學名
Woodsia intermedia Tagawa [8] 
別    名
中巖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巖蕨科
巖蕨屬
東亞巖蕨
命名者及年代
Tagawa,1936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東亞巖蕨形態特徵

東亞巖蕨
東亞巖蕨(5張)
石生,小型草本。 [2]  植株高10-25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或斜升,與葉柄基部均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至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先端長漸尖,棕色,膜質,邊緣近全緣或具疏睫毛。葉多數簇生;柄長3-7.5釐米,粗約1毫米,棕禾稈色或淺栗色,上部具傾斜的關節,基部以上及葉軸均密被淺棕色的膝曲節狀長毛及疏被線形的棕色小鱗片,以後大部分脱落;葉片披針形,長8-18釐米,中部寬2-3.8釐米,先端漸尖或有時為急尖,基部多少變狹,一回羽狀;羽片14-20對,對生或中部以上的互生,平展,疏離,中部以下的羽片無柄,但基部不與葉軸合生,上部的羽片其基部與葉軸合生,下部數對縮小,橢圓形或三角狀卵形,中部羽片較大,長三角狀披針形,長1-2釐米,基部寬4-10毫米,先端鈍或微尖,二基部闊楔形,上側有明顯的耳形凸起,邊緣波狀或圓齒狀淺裂。葉脈不明顯,小脈斜向上,二至三叉,先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近紙質,幹後草綠色或上面灰綠色,兩面均被密毛。孢子囊羣圓形,位於小脈的頂端,靠近葉緣,沿葉緣排列成行;囊羣蓋杯形,邊緣具睫毛或呈毛髮狀。 [3]  孢子為深紅褐色,大小為(49-63)58.2×44(38-50)微米。 [4] 

東亞巖蕨近種區別

東亞巖蕨是介於耳羽巖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及大囊巖蕨Woodsia macrochlaena Mett.)的中間類型。它與耳羽巖蕨不同之處在於上部羽片的基部多少與葉軸合生,羽片兩面均密被長毛,下面沿主脈有少數線形小鱗片,邊緣通常羽狀淺裂;與大囊巖蕨不同之處在於形體遠較大,僅上部的羽片與葉軸合生,下部羽片分離,羽片基部上側多少具耳形凸起,主脈下面有少數小鱗片,葉軸被節狀毛及鱗片。 [3] 

東亞巖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朝鮮(南山)及日本(本州、四國及九州北部)。在中國分佈於黑龍江(帶嶺、阿城、烏敏河)、遼寧(千山、高麗門)、吉林(樺甸)、河北(平泉、贊皇、內丘、北戴河)、北京(密雲、百花山)、內蒙古(呼倫貝東盟南部、興安盟、赤峯市、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山東(芝罘、煙台、牟平、泰山、昆嵛山、沂山、魯山)、山西及河南(嵩縣)。生長於海拔550-1760米的河谷或林下石縫中。 [3]  [5] 

東亞巖蕨生長習性

孢子萌發:孢子吸漲後,細胞變為綠色,含有較多的葉綠體,接種9-12天孢子萌發,要比心巖蕨晚萌發2-3天,從孢壁的單裂縫處伸出初生假根,假根內有少量葉綠體。孢子萌發為書帶蕨型(Nayar &Kaur 1971)。 [4] 
絲狀體:原葉體原始細胞橫裂為2個細胞,進入絲狀體階段。以後經其前端的細胞橫向分裂,產生8個細胞長的單列絲狀體,絲狀體漸尖,最前端的細胞發育為毛狀體,內含有大量的葉綠體。當絲狀體長8個細胞時,與毛狀體相連的細胞之下的第3個細胞產生一個頂端細胞(圖版Ⅱ,20),並進行斜向分裂。 [4] 
片狀體:由於絲狀體的頂端細胞分裂,形成片狀體,前端兩側各有毛狀體,產生6-7個毛狀體時,形狀仍為不對稱形,但變化較大。 [4] 
原葉體:原葉體的發育為三叉蕨型(Nayar &Kaur 1971),片狀體產生8-9個毛狀體時,形狀趨於對稱,出現分生組織,分生組織4-5個細胞,呈梯形。在頸卵器要出現時,在原葉體背腹兩面出現毛狀體,其形狀與邊緣的毛狀體相似。原葉體邊緣細胞一層厚約35-45微米,原葉體為廣圓狀心臟形,寬大於比,兩翼重疊,相接或叉開,一般5.5×3.2毫米,最大10×5毫米。邊緣毛狀體分佈整齊,邊緣細胞為多角形,翼細胞亦為多角形。 [4] 
毛狀體:頂端略有腺體分泌物,但早落,內含有葉綠體,為長棒狀,長為50-100微米,直徑12-17微米,原葉體邊緣每隔0-5個細胞就產生一條毛狀體,背腹兩面也產生少量的毛狀體。 [4] 
中脈:卵形,向表面鼓起,為3-5層細胞,厚約100-200微米,中脈表面密生假根。 [4] 
假根:初生假根含有少量葉綠體,以後不含葉綠體,直徑14-20微米,長2-3.5毫米,前端膨大為球形,壁紅褐色。 [4] 
性器官:自接種7-13周出現,雌雄異株,少有雌雄同株,頸卵器剛產生時位於原葉體生長點的下方,背腹兩面中脈範圍內,向後傾斜,以後位置逐漸下移。雌雄同株者精子器多在原葉體的下部及邊緣。畸形原葉體只產生精子器,數量大。精子器在原葉體上一般無一定位置,數量較多,精子器壁由3個細胞組成,偶有柄細胞,為圓球形,高40-55微米左右,直徑44-55微米左右。基細胞略高於環細胞。精細胞成熟時,蓋細胞孔裂或撕裂使精子放出。 [4] 

東亞巖蕨主要價值

東亞巖蕨根莖可以入藥,性味微苦,平。歸肝、脾二經。化淤通絡。主治傷筋。 [6]  還可以栽培作盆景或庭院觀賞。 [5] 

東亞巖蕨保護現狀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7] 
東亞巖蕨 東亞巖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