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耳羽巖蕨

鎖定
耳羽巖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是巖蕨科、巖蕨屬植物。植株高15-3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漸尖,棕色,膜質,全緣。葉簇生;柄長4-12釐米,粗1-1.5毫米。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二叉小脈的上側分枝頂端,每裂片有1枚(羽片基部上側的耳形凸起有3-6枚),靠近葉邊;囊羣蓋杯形,邊緣淺裂並有睫毛。
廣泛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在中國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四川)、華中及華東(福建除外)。生長於海拔250-2700米的林下石上及山谷石縫間。
耳羽巖蕨植株細小,羽葉叢生性強,是假山盆景的良好配置材料,也適於點綴陰濕的岩石園,作小型盆栽置於几案,別有情趣。根狀莖可以入藥,性味辛,平。舒筋活絡,清熱解毒。用於風濕熱痹,筋骨疼痛,屈伸不利。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耳羽巖蕨
拉丁學名
Woodsia polystichoides Eaton [5] 
別    名
蜈蚣旗
巖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水龍骨目
巖蕨科
巖蕨屬
耳羽巖蕨
命名者及年代
Eaton,1858

耳羽巖蕨形態特徵

耳羽巖蕨
耳羽巖蕨(9張)
植株高15-30釐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4毫米,先端漸尖,棕色,膜質,全緣。葉簇生;柄長4-12釐米,粗1-1.5毫米,禾稈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頂端或上部有傾斜的關節,基部被與根狀莖上相同的鱗片,向上連同葉軸被狹披針形至線形的棕色小鱗片和節狀長毛;葉片線狀披針形或狹披針形,長10-23釐米,中部寬1.5-3釐米,漸尖頭,向基部漸變狹,一回羽狀,羽片16-30對,近對生或互生,平展或偶有略斜展,下部3-4對縮小並略向下反折,以闊間隔彼此分開,基部一對呈三角形,中部羽片較大,疏離,橢圓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略呈鐮狀,長8-20毫米,基部寬4-7毫米,急尖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與葉軸平行並緊靠葉軸,有明顯的耳形凸起,下側楔形,邊緣變異較大,或為全緣,或呈波狀,有時為缺刻狀或鈍齒牙狀淺裂,罕為淺羽裂。葉脈明顯,羽狀,小脈斜展,二叉(在羽片基部上側耳形凸起為簡單的羽狀),先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紙質或草質,幹後草綠色或棕綠色,上面近無毛或疏被長毛,下面疏被長毛及線形小鱗片;葉軸淺禾稈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孢子囊羣圓形,着生於二叉小脈的上側分枝頂端,每裂片有1枚(羽片基部上側的耳形凸起有3-6枚),靠近葉邊;囊羣蓋杯形,邊緣淺裂並有睫毛。 [2]  [6] 

耳羽巖蕨產地生境

廣泛分佈於中國、日本、朝鮮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在中國廣泛分佈於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四川)、華中及華東(福建除外)。耳羽巖蕨的分佈以秦嶺山脈(南北坡均產)及太行山脈最為普遍,東達日本,北至黑龍江及俄羅斯遠東地區,西達甘肅東南部(天水),西南達四川(屏山),最南至江西武功山及台灣中部,在東北、河北及山東的海拔一般較低(最低記錄為250米),至山西及陝西海拔雖較高,但分佈極為密集,在長江以南,分佈就極為星散,僅見於大山之中。耳羽巖蕨是中國巖蕨屬中分佈最廣的一種,但南緣只達到南嶺山脈的北面。生長於海拔250-2700米的林下石上及山谷石縫間。 [2]  喜陰濕環境,較耐寒。能生於非常貧瘠的土壤上。需中度光照,土壤要疏鬆透水。 [3] 

耳羽巖蕨繁殖方法

耳羽巖蕨以分株或孢子繁殖。耳羽巖蕨為密叢生,分株繁殖仍能保持良好的株形。在春季結合換盆進行分株。 [3] 
耳羽巖蕨 耳羽巖蕨

耳羽巖蕨栽培技術

可用1份素沙和2份腐葉土混合配成的栽培土。土壤氫離子濃度10-100納摩/升(pH值7.0-8.0)。冬季休眠期葉捲縮枯萎,春天萌發後可生出20-30片葉,嬌嫰可愛,此時應供給充足的水分,但不能積水,注意通風,以增加小葉片強度。 [3] 

耳羽巖蕨主要價值

觀賞:耳羽巖蕨植株細小,羽葉叢生性強,是假山盆景的良好配置材料,也適於點綴陰濕的岩石園,作小型盆栽置於几案,別有情趣。 [3] 
藥用:根狀莖可以入藥,性味辛,平。舒筋活絡,清熱解毒。用於風濕熱痹,筋骨疼痛,屈伸不利。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