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下游村

鎖定
東下游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1]  ,位於萊蕪區北35公里、北距雪野街道辦事處1公里處。北是上游村,南接雪野水庫,東邊是下東峪東站村,西邊是西下游村。該村現有人口409户,1204口人,耕地面積583畝。
中文名
東下游村
隸    屬
濟南市萊蕪區雪野街道
地理位置
萊蕪區北35公里
耕地面積
583畝

東下游村歷史沿革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雪野保·東下游村。”據村碑記載:閆姓早居,後有畢姓遷此,因在通天河下游東岸,故名東下游。
抗日戰爭初期,沿襲舊制,雪野鎮的大部分村莊分別屬於萊蕪縣第七區和縣第八區管轄,東下游村隸屬第七區管轄;1941年,萊蕪劃分為萊北、萊東、新甫三縣,東下游村屬於萊北縣雪野區;1945年10月,三縣合併,複稱萊蕪縣;1951年3月,萊蕪縣改地名區為數字區,雪野區為十二區;1955年10月複稱雪野區;1958年3月撤區劃鄉,東下游村屬於上游鄉;同年10月上游人民公社成立,東下游村劃歸上游公社;1985年11月,上游辦事處分為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東下游村屬於上游鎮;2001年,上游、雪野、鹿野三個鄉鎮合併為雪野鎮,東下游村隸屬雪野鎮。2020年7月,撤銷萊蕪區雪野鎮,以其原行政區域設立雪野街道,東下游村隸屬雪野街道。 [1] 
戰爭年代東下游村的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險,全力以赴支前,為部隊送給養,抬擔架,封鎖消息,堵截逃兵,打掃戰場,為革命事業作出了不朽的貢獻。l941年12月25日日軍到東下游村一帶進行掃蕩,我地下黨獲得可靠的情報後,組織羣眾轉移。慘無人道的日本鬼子氣急敗壞,對東下游村實施滅絕人性的“三光”政策,當時,全村處於一片火海之中。日本鬼子退出後,在泰安專署派出的地下黨組織的幫助下,全村人民開展生產自救活動,重建家園,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
東下游村村西有一個水月庵,庵附近有2棵銀杏樹和抗日烈士紀念碑,此碑是原泰山區為紀念抗日烈士而建的。碑座高2米,碑身高5米有餘,刻有3000多名抗日烈士的名字。這些名字是由劉國柱、歐陽平等人刻上去的。後來遭到破壞後,由武中奇、馬登一負責重刻,現紀念碑已遷至萊蕪烈士陵園。

東下游村經濟發展

東下游村交通便利,萊明路從村西側經過,萊章路從村東側經過。便利的交通條件,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力地促進了該村經濟的發展。路邊經濟也蒸蒸日上,鎮糧所、電信局、萊北供電所錯落有致地排列在村東側,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順河飯店、鑫源飯店生意興隆,店內設施齊全,服務周到,令來往客人留連忘返。
東下游村兩委為解決本村人畜吃水問題,於1988年修建了自來水工程,並完善了相應的配套設施,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喝上乾淨醇甜的自來水。東下游村歷屆村兩委始終把治水作為富民興農的一項重要工作抓在手上,相繼修建了石門子水庫、花園水庫、大井水庫,打機井6眼。其中石門子水庫儲水量20萬立方,同時配套了1200米左右的水渠和鄭家灣揚水站和寨前揚水站,有利地促進了全村農業結構的調整。2002年,全村種植生薑200畝,生薑已成為東下游村的支柱產業。
養殖業是東下游村的又一個經濟增長點,養殖大户有10多户。畢延民養魚70畝,畢傳思養雞近3000餘隻,效益都相當好。如今東下游村基本上家家通了電話,接了有線電視,可足不出門,便觀天下事。相信,在東下游村村民勤勞雙手的打扮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支持下,東下游村的明天會更燦爛。

東下游村教育狀況

東下游村從村幹部到一般羣眾,都非常重視教育事業,該村曾多次獲得“尊師重教先進單位”稱號。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已考取了90多名大中專學生。蒙山電視台、山東電視台台長都是東下游村的。東下游村小學合併於上游中心小學後,該村仍通過多種途徑為校園建設出資出力出策。

東下游村歷史人物

一、烈士英名錄
畢秋德 韓成木 韓貴祚 畢明思 耿林德 張太芳
二、歷任村支書
1938年9月一1942年10月 畢於桂
1944年一1957年 耿有德
1958年1月一1958年12月 韓成業
1959年1月一1959年12月 畢於亮
1960年1月一1960年12月 畢華德
1961年一1966年 畢於之
1966年5月一1982年12月 畢於之
1983年1月一1999年10月 畢龍思
1999年10月一 耿呈泉
三、歷任村主任
1938年7月一1942年10月 張春元
1943年1月一1943年3月 畢於桂
1943年4月一1943年10月 韓成禮
1943年11月一1944年12月 韓玉祚
1945年1月 耿君德
1945年一1948年 耿君德 畢於之
1949年10月一1966年5月 畢於之 韓成君 張見元
1966年5月一1976年10月 張見元
1976年10月一1987年11月 張見元
(其中畢龍思1981年1月一1982年12月)
1983年1月一1988年12月 王更仁
1989年一1990年12月 耿呈泉
1990年一1998年 韓召松
1999年一2001年 耿呈泉
2001年一 張伍芳
四、下游之戰
1947年正月二十七日,在東下游及附近地區敵我雙方發生了一場激烈的戰鬥。
這天早晨,由口鎮來的二隊國民黨兵向北進犯,其先頭部隊已到東下游村的村東頭。早已等候在這裏的魯中軍區警衞二團一營的戰士們,已做好了戰鬥準備。二連埋伏在村莊裏,一連埋伏在東下游村至上游村之間約3里長的章萊路兩側,三連則分別控制周圍各制高點。
這時,只聽東山指揮所一聲槍響,阻擊戰打響了。頓時,槍炮聲響成一片。敵人依仗兵多武器良,首先迅速拉網把東下游村團團圍住。窮兇極惡的敵人開始放火燒莊,頓時,整個村莊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二連官兵組織突圍,因敵我懸殊,寡不敵眾,除少數突出重圍外,大部分壯烈犧牲。漫過村莊,敵人又向北進犯,這裏是一連的阻擊陣地。敵人剛一露面,就受到了一連戰士們迎頭痛擊。陣地前留下了幾具敵人屍體,片刻敵人組織反攻,黑壓壓地向陣地衝來,情況萬分危急。一連控制的幾個火力點猛烈射擊,上級沒有下達撤退命令,決不能後退。敵人的機槍子彈打起墳堆上一串串塵煙,當時任一班班長的張太芳率領全班戰士面對強敵,毫無畏懼,怒目圓睜,向敵人射出一串串仇恨的子彈。戰鬥持續了幾個鐘頭,憑藉的墳堆快要炸平了,槍彈也已耗盡了,打退敵人幾次衝鋒後,敵人又組織反撲,這時他負傷了,子彈穿透了大腿,鮮血直流。面對嗷嗷叫的敵人,他果斷地對戰士説:“我不行了,你們快撤,我來掩護。”他握緊槍栓,兩眼怒火,機槍發出吼叫,陣地前又留下了一具具敵人屍體。
下午,槍聲漸停,人們抬起了烈士的遺體,安葬在附近的烈士公墓裏。解放後被遷至萊蕪烈士陵園。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