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煥榮

(二人台藝人)

鎖定
杜煥榮是河曲縣巡鎮鎮河北村人,二人台的第四代傳人。學藝以來,從一名14歲的少女,成長為一名53歲的婦人,杜煥榮見證了建國以來河曲民歌二人台的一次次劫難和榮耀。
中文名
杜煥榮
拼    音
dù huàn róng
出生地
河曲巡鎮鎮河北村
地    位
二人台的第四代傳人
學藝時年齡
14歲

杜煥榮個人簡介

“最笨的”優秀演員簡譜學了整一年
14歲那年,正在河曲縣巡鎮三角中學(初中)上課的杜煥榮忽然被匆匆趕來的母親叫回家中,母親説今後不許她再去學校了。
少年時代的她,還不懂得那個年代的殘酷,一定要讓母親告訴她為什麼。看看實在瞞不下去,母親才講了實情,因為他們家是富裕中農,如果不上學,也許將來還能有個出路,如果執意求學,不僅不會被推薦深造,而且還可能給家庭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
流着淚,杜煥榮離開了學校,加入村裏的“小戲班”。
天生麗質和先天的超強樂感,讓杜煥榮很快從村中的小戲班脱穎而出。16歲那年,杜煥榮被選進縣劇團。
那時候,劇團裏的不少大姐大哥已經小有名氣,杜煥榮每天早上天不亮便起牀,開始壓腿、劈叉、下腰。晚上,別人入睡了,她把腿蹬在牆上壓着,手拿簡譜書,就着油燈,一遍遍練習。半年後,杜煥榮的基本功倒是練好了,可簡譜還是學得磕磕絆絆,同伴們都笑她是“最笨的”的優秀演員。
就這樣,別人學簡譜最多隻用三個月,而杜煥榮學簡譜卻整整學了一年。
嘴上不敢唱只能心裏偷着哼
二人台俗稱“二人班”,產生於清乾隆年間,以民歌為基礎,主要流行於山西、陝西、內蒙古三省區交界處。早在童年時代,杜煥榮便從當地村民口中學會了《走西口》《打櫻桃》等二人台曲子。可是,當杜煥榮高高興興地進入劇團,希望將二人台唱得更加優美動聽時,卻得知綿延300多年的作為“四舊”必須被剷除。
那段時間,杜煥榮感到很壓抑―――從小耳熟能詳的優美曲子怎麼就成了“四舊”?“山坡坡上長的十樣樣草,九樣樣看見哥哥十樣樣好”,“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實在難留”,這些膾炙人口的唱詞不能掛在嘴邊了,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用二人台的調子改編的《紅嫂》《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
“黑圪靛靛的頭髮白圪生生的牙,小嘴嘴説出那奴話話,毛葫蘆蘆眼眼該叫哥哥咋。”1970年的一天早上,杜煥榮早起練功時,趁着身邊沒人,輕聲唱了起來。正唱得高興時,忽聽身後一聲乾咳:“誰讓你唱這些亂七八糟的?”杜煥榮回頭一看,原來是劇團的一位副團長,不知什麼時候已站在了她身後。杜煥榮嚇得出了一身冷汗,但嘴裏還是不停地辯白:“他們口口聲聲破四舊,《智取威虎山》用的調子不還是咱二人台的?”副團長沒有想到小姑娘會這麼較真,趕緊叫她住口,説調子沒變,詞卻變了,想唱二人台,只能在心裏唱,別讓人聽見了,鬧不好得挨批鬥。
好心的領導走了,杜煥榮心裏還在打鼓,知道自己的疏忽差點引來災難。從那以後,她再也不敢亂唱了,只是在高興的時候,嘴裏哼幾段二人台的曲調。“反正《紅嫂》等樣板戲也是二人台調子,沒人知道自己哼的是什麼。”
下鄉掉泥坑 帶傷演出感動觀眾
上個世紀80年代初,“破四舊”的年代終於過去了,大家再也不用躲在角落裏,偷偷哼“哥哥你走西口”了。但條件的艱苦,還是讓不少人退出了二人台舞台,包括杜煥榮。
那時候,團員們坐着大卡車下鄉,住在老鄉家的土炕上。鄉村的房子,夏天蚊子咬,冬天則冷得要命。大家拿來柴禾拼命燒炕,可是炕燙得不行,屋裏卻還是冰窖。
1985年夏季的一天,杜煥榮隨劇團趕往代縣演出。演員們坐在一輛142大卡車後的木箱上,一路顛簸着前行。車過陽明堡時,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大家屏着氣,拿一件的確良襯衫擋在頭上。不成想,車經過一個大坑時猛得一顛,將杜煥榮和一個同伴摔到了車下的泥水坑裏。同伴顧不得疼痛,趕緊去拉杜煥榮,但杜煥榮已倒在泥水內,一條腿滿是血水和泥水,痛得根本無法站立,泥水順着她的領口、胸部,流滿了全身。車輛停了下來,大家七手八腳將受傷的杜煥榮抬上了車。
那一刻,杜煥榮流着淚下定決心,今後再也不要過這種東奔西顛的日子了。
當天晚上,團長找到杜煥榮,破例允許她“休息”,並問她的意見。杜煥榮知道,其實除了她,劇團這次根本沒有別的主角。看着團長,她只得揉揉滿腿的傷,忍痛答應上台。當晚,劇團的節目是反映童養媳苦難的《方四姐》。演到方四姐挑着三稜扁擔、擔着尖底水桶的高潮處時,聯想到自己下午的遭遇,杜煥榮滿臉淚水。台上演員的動情表演,感染了台下的眾多觀眾,一時間,台下哭成一片。台下的一位老太太看着演出,當場昏倒在地。人們將老人救醒後才瞭解到,老人是聯想到了自己類似主人公的命運,難過至極才昏過去的。
“相比較,那個年代,有關部門對二人台還是重視的,只是條件太苦了,吃不飽,睡不好。看到劇團興盛,我選擇了離開,不料隨之而來的,竟是整個劇團的衰落。”杜煥榮説。
離開縣劇團 盛邀夥伴光大二人台
杜煥榮進入縣劇團17年來,只要有她演出的戲,幾乎每場戲都由她擔任主角。這種感覺,在帶來榮譽和驕傲的同時,也讓年輕的杜煥榮感覺到了脱離姐妹們的一種孤獨感。這種別樣的感受,加上艱苦的演出條件,使得杜煥榮做出一個決定:離開劇團。
1985年秋天,杜煥榮幾經考慮後,向縣劇團提出了希望換換工作的請求。當時的二人台劇團正值紅火,沒有人想到少了杜煥榮會有怎樣的後果。劇團領導經過多次勸説,眼見她去意已決,只好同意了她的要求。
杜煥榮新的工作其實跟在劇團時沒有太大的區別,只不過由頻頻在舞台上露臉,換成了在幕後指導。她被調到了縣文化館,負責民歌二人台方面的培訓工作。
讓杜煥榮沒想到的是,自己走後,另一個台柱子張某也調到了河曲縣某銀行。之後短短兩個月時間內,縣劇團先後有5人辭職或調動。從1985年到1986年年底,河曲縣二人台劇團先後辭職或調動的人,達到了20人之多,縣劇團已經名存實亡。看着二人台一天天漸漸沒落,杜煥榮的心中非常難過:前輩們用幾百年智慧和努力積累下來的成績,難道就這樣在我們這一輩人手中消亡嗎?
杜煥榮決定憑着自己的功底和聲譽,重新將一批熱愛二人台的兄弟姐妹們招攬回來,將二人台發揚光大。她的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一年後,一個擁有二十多名演員的二人台業餘劇團誕生了。

杜煥榮發展經歷

1990年,河曲縣公安局一位負責人找到杜煥榮,希望她能到公安部門工作,杜煥榮婉言謝絕了。1993年,河曲縣税務局需要一名文藝骨幹,找到杜煥榮,杜煥榮沒有同意。1995年,內蒙古呼和浩特某單位託人找到杜煥榮,給出優惠條件,希望她到內蒙古工作,杜煥榮拒絕了……
杜煥榮知道,與縣文化館相比,這些單位要好得多,但她的想法只有一個,就是不要讓本來已經流傳不暢的二人台消失。上世紀90年代後,二人台幾乎沒再出現新人,一些老演員還在演着當年的角色。杜煥榮試着找過當地領導,但待遇低、攬活難等難題,使得人們不願意走進這個行業。
2005年9月2日,包括河曲民歌二人台在內的我省70個項目參加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申報。與此同時,杜煥榮等幾代二人台傳承者也在努力着,希望二人台能夠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在各方的努力下,河曲二人台終於漸漸走向新的輝煌―――
2003年11月,上海舉辦全國原生態唱法節目匯演,杜煥榮和辛裏生等作為惟一的一支漢族代表隊,為各界獻上優美的《走西口》《拜大年》等節目。
2006年6月,杜煥榮等演員剛剛參加完我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演,便受《星光大道》劇組邀請,參加了當月的比賽。7月13日,受北京市奧組委邀請,杜煥榮等人又在北京參加了第四屆奧林匹克文化節主題活動。
2006年10月,杜煥榮等人在武漢參加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隨着外出演出機會的增多,杜煥榮等民間藝人也不再單單為河曲人熟知。杜煥榮希望通過外出表演,讓二人台唱響世界。
後繼乏人傳統文化待傳承
2006年12月30日,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來消息,我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一個月的公示,正式確定首批入選的名單。包括河曲二人台等在內的32個項目不僅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但與“皮影戲”、“民間社火”等一樣,二人台如今也面臨着後繼無人、曲目陳舊、市場運作滯後等問題。二人台傳統的劇目有百餘個,近三十年來再沒有表演成功、呼聲不錯的節目。傳統劇目配着高齡演員,《打櫻桃》《探病》《拜大年》等戲的主角至今仍是七十多歲的辛裏生、53歲的杜煥榮、四十多歲的杜全居等演員。

杜煥榮參演電影

上映時間 劇名 扮演角色 導演
2015 我的青春期 ---- ----
2012 美姐 ---- ----
參考資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