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橋鎮(Duqiao),浙江省臨海市下轄鎮,“浙東南三橋”之一,位於浙江沿海中部、臨海市東部,分別與上盤鎮、桃渚鎮、小芝鎮、湧泉鎮、前所街道、章安街道接壤,為臨海的主要糧棉產區之一和漁鹽主要產地,商品集散地,新興的工業重鎮和杜桃平原經濟、文化中心。
杜橋鎮是“眼鏡之鄉”、全國綜合改革試點鎮、浙江省中心鎮、台州市中心鎮,先後榮獲浙江省綠色小城鎮、浙江省首批村鎮建設現代化示範鎮、浙江省教育強鎮、浙江省科普示範鎮、浙江省衞生鎮、浙江省級生態鎮等稱號。
[1]
杜橋鎮歷史沿革
編輯杜橋歷史悠久,鎮北郊山麓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的足跡。
宋代築塘圍墾,圍海造田,滄海桑田,廣袤土地已成濱海沃野,富庶糧倉。
北宋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置杜瀆鹽場,塗下橋均屬杜瀆場地;北宋未桑園鄭氏從臨海遷居海鄉塗下。
杜橋夜景(2張)
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為封鎖鄭成功,户部尚書蘇納海至台州,七月初一日奉詔,令沿海30里居民入內地,拆房作城,田園、廬舍一概遷棄,空其地,謂遣界。境內居民部分內遷至黃岩城南門,店頭、臨海大田、東塍、開石、寧海朱岙等地,一時户口星散,居民流離失所、哀鴻遍野。
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展界,至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月二十日下詔盡復,沿海遷界民業,迴歸故土,允漁民出海網魚,遷民歸復回裏。迴歸之民見故土田園、街市荒蕪,出現一片頹敗淒涼景象。長達二十二年的遷海使杜橋鎮區停滯不前。
康熙年間開海禁後,原住潘、翁、陳、吳、王、張、曹、鄭八姓復遷,人口逐漸集居,漸漸恢復往日的人多商興的局面。人口的集聚,各種商品交換,帶動了各種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築相繼落成,街市裏產業相繼得到拓展。
乾隆四十年(公元1799年),金氏重建龍浦河下橋。
乾隆年間,議定農曆“一、六”為塗下橋集市日,集市貿易繁盛,成為海鄉貿易總彙。除了鎮區的街市外,鄰近的前王村、良種村、杜東村、杜西村與街區相望,道路相連,形成自然城鎮的格局。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四月,桃渚澗羅(北澗)兩浙鹽務杜瀆鹽場署移駐塗下橋。
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王氏重建塗下橋(龍浦河上橋)。
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重建文昌閣(同治六年改建旦華書院),道光年間新建東嶽廟等公共建築。鎮街區面貌相繼逐漸形成改觀,大小街道有柴爿行街、魚行街、豬行街、米行街、東街、中街、 街、下橋小橫街、廟前直街、廟前橫街、西街、浦西岸半邊街12條,計總長980米。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實行地方自治,設立鄉鎮自治,下轄莊村。
中華民國時期,形成六街,十一路、一里、一巷格局,並開闢席行口至炭行街與柴爿行接通的新街;鎮區面積0.31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0.097平方公里;郊區有大汾街、溪口街、市場街,街路曲折,沿街聚居。
中華民國三年(1914年),取消自治制度,1916年恢復。
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建立臨海縣第五區塗下橋區公所,塗下橋鎮鎮公所。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4月,行政調整,實行保甲制度,屬臨海縣第四區桃渚區。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1月,抗戰軍興,分出設立臨海縣第三區杜橋區。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1月,實施新縣制,增新鄉,三區杜橋區與五區桃渚區合拼為第五區塗桃區,管轄23鄉鎮。
1949年6月23日,塗下橋解放,廢保甲制,建立區鄉村,設立塗桃區,塗下橋鎮。
1956年5月,更名杜橋。
1958年10月1日,建立杜橋人民公社(區建社);10月18日,更名椒北人民公社(章安、杜橋、連盤、桃渚);12月更名為沿海人民公社,劃分杜橋、章安、連盤、桃渚4個區級人民公社。
1959年9月16日,台州行政公署批准杜橋為建制鎮,建立中共杜橋鎮黨委和杜橋鎮人民委員會,直屬縣,屬中共臨海縣委城鎮工作部。
1961年9月22日,撤沿海人民大公社,復建杜橋區,章安、連盤2個人民公社撤拼杜橋區,杜橋鎮復歸屬區管。
1962年4月23日,杜橋鎮與杜橋公社合拼,
1967年4月,恢復杜橋鎮。
1978年7月8日,杜橋區前所、章安、楊司、梓林、溪口、龍溪6個公社劃出成立章安區。
1980年7月,章安區前所公社劃歸海門特區。
1982年1月23日,杜橋區沿海公社撤,劃歸章安區。
1984年12月19日,杜橋區大汾鄉橫西、五四(道感堂),橫蔣,七年4個行政村劃歸椒江市,章安區龍南鄉劃入桐峙區,溪口鄉劃入杜橋區。
1986年7月,撤杜橋鄉併入杜橋鎮。
1992年5月20日,撤區擴鎮並鄉,撤杜橋區,山項、大汾、西洋三鄉併入杜橋鎮。杜街、杜橋改管理區,桐峙區龍南鄉5個行政村劃歸溪口鄉。市場、川南、溪口3鄉行政單獨設立。
1993年7月,山項、大汾、西洋、杜橋、杜街5個管理區改為辦事處。
2002年1月7日,行政區劃調整,市場、川南、溪口3鄉及連盤鄉雉溪辦事處劃並杜橋鎮;6月30日,撤西洋辦事處,將上王、西湖、上洋、東邊、西邊、東峙、方田洋、雙橋頭、橫湖、西峙、蔡岙11個行政村劃歸大汾辦事處;撤雉溪辦事處,將塘裏洋、岙底陳、蘭江塘、東邊、知建、應山塘、花山8個行政村併入原杜橋辦事處,原杜橋辦事處7個行政村劃並杜街辦事處。
[1]
杜橋鎮行政區劃
編輯辦事處 | 行政村 |
---|---|
杜街辦事處 | 解放社區、鳳山社區、松山社區、良種村、杜前村、前王村、杜西村、杜東村、富洋村、杜南村、蟾洋村、塘岸村、穿山村、鐵路頭村、新樓村、樓下村 |
杜橋辦事處 | 塘裏洋、岙底陳、白巖前、麻車村、溪頭村、燕庫村、湖田村、洋平村、西外村、王界山、橫路村、杜北村、斜岙村、肯步村、蘭江塘、東蓮村、知建村、應山塘村、花山村 |
大汾辦事處 | 半洋村、上四份村、松中村、沙巷村、湖頭村、汾東村、汾西村、後洋村、岸頭村、勝利村、上王村、西湖村、上洋村、東邊村、西邊村、東峙村、方田洋村、雙橋頭村、橫湖村、西峙村、蔡岙村 |
山項辦事處 | 後地村、富沈村、三石村、橫樓村、酒店村、下八年村、東際村、婁下村、洪家村、厲家村、上墩頭村、匯頭村、盧家村、金星村、西塹村、獨木堂村、橫燈村 |
川南辦事處 | 大爿地村、西岸村、河東村、西橫村、東橫村、西邵村、炮台村、土城村、四份村、杜下浦村、戴家村、保家村、廠橫村、東葛村、草坦村、塘下村、勤橫湖村 |
市場辦事處 | 墾岙村、上林村、新林村、橫岸村、墾岙陳村、張萬村、新潘村、市場村、三房村、前進村、九華村、推船溝村、小田村、新湖村、朝南屋村、小金門村、橫岐村 |
溪口辦事處 | 開井村、鐵場村、馬岙村、溪口村、馬宅村、西坑村、上大坑村、南山村、毛竹下村、福岙村、周公岙村、石岙村、六畝洋村、十八滸村、南溪村、下週村、龍王村、小溪莊村、橫溪莊村 |
杜橋鎮地理環境
編輯杜橋鎮位置境域
杜橋鎮地形地貌
杜橋鎮氣候特點
杜橋鎮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常年氣候温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温為17度,極端最高氣温為38.1度,極端最低氣温為-6.8度,日照時數最少為2月101.9小時,最高為7月254.4小時,全年1903.2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1537.5mm,年最大雨量為2375.lmm,年最小雨量為912.8mm。歷年降雨4-9月份最多,一般5、6月份為梅雨期,秋季颱風時,偶有澇災。
[7]
杜橋鎮河流水文
百里大河屬靈江水系,是杜桃平原主要河網、內河的總稱,流域面積287.2平方公里,總長約186公里。主源發自北部溪口水及境內匯合其它諸支溪,由桐峙山新屋經龍王村南流匯合金溪、馬宅溪至章安山門,入河網。河道眾多與自然水系相通,幹流河長約58公里,平均徑流量2.30億立方米,境內落差566米。1953年冬,興修椒北內河水利,因彎曲迂迴長約百餘華里,故統稱“百里大河”,起到內河旱澇蓄泄、航運、排灌等作用。
[9]
杜橋鎮自然資源
編輯杜橋鎮土地資源
杜橋鎮植物資源
杜橋鎮人口民族
編輯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205496人。
杜橋鎮經濟
編輯杜橋鎮綜述
漢、晉時,杜橋溪口一帶開窯燒瓷,唐代淘沙冶鐵。北宋時,溪口、雉溪開有鐵場,墾步設有官辦酒坊。清時,手工業頗為發達,有三缸、五匠、六坊,各種行業的手工藝人遍佈街內和鄉村。街內的作坊大都為前店後坊,加工與銷售為一體。20世紀50年代,組織手工藝人建立各類手工業合作社,後相繼轉辦工廠;60年代,始辦鄉鎮集體企業;70至80年代,形成了繡衣服裝,機械鑄造、塑料織帶、光學眼鏡、包裝工藝、啤酒麥類6大產業;90年代體制改革,調整產品結構,形成眼鏡、醫藥化工、機械製造、塑料繩纜、工藝製品、毛紡紙箱6大產業。
[6]
杜橋浙江眼鏡城是浙江省區域性重點專業市場,還建立了中國迪拜眼鏡中心和廣州眼鏡分市場,醫化產業主要包括成品藥、化學原料藥、醫藥中間體等;機械產業主要包括汽摩配件、銅管件等。全鎮主要有大汾眼鏡工業區塊、機械工業區塊、南工業發展區和(國家級)浙江省化學原料藥基地等產業集聚區,擁有上市公司華海藥業、海翔藥業、永太科技、仙琚製藥等一大批骨幹企業。
2014年,杜橋鎮實現生產總值110.2億元,較2013年增長14.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0.3億元,較2013年增長20.1%,工商税收9.6億元,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 40532元和20262元,較2013年分別增長12%和10%。
[12]
杜橋鎮工農業總產值從2006年底的84億元增至2011年底的179億元,年均增長16.3%;財政總收入從2.25億元增至6.48億元,年均增長23.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7678元提高到14200元,年均增長13.8%;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7.9:55.1:37。
[13]
杜橋鎮第一產業
2006年至2011年底,杜橋鎮農業總產值從4.7億元增加到6.1億元,成為省級糧油生產示範鎮,童燎水果基地被評為省級現代農業精品園示範園,建成省級萬畝水稻示範方,被評為農業部統防統治示範鄉鎮;新增農業龍頭企業3家、各類農民合作社85家。
[13]
杜橋鎮第二產業
2006年至2011年底,杜橋鎮規上工業產值從25.6億元增至112.3億元,年均增長34.4%,規上企業由38家增加到143家,其中產值億元以上企業由8家增加到34家;醫化園區產值從18億元增至87.9億元,年均增長37.3%,累計完成工業性投入115億元,永太科技成功上市,東海翔集團列入上市重點培育企業;五年內共引進資金28億元,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2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獲省清潔生產企業5家。
[13]
杜橋鎮第三產業
杜橋鎮社會事業
編輯杜橋鎮教育事業
杜橋老街柴爿巷(3張)
宋代,杜橋始辦義塾、書院。清代,賓賢書院、旦華書院、金鰲書院、竹溪書院並稱椒並4大書院。民國間,創辦各類小學校76所。1956、1958年,開辦杜橋中學初中部、高中部。1950至1987年,開辦各種形式的農村學校,開展掃盲。
歷經幾次校網調整,2006年,杜橋鎮全鎮有中學11所,小學38所,幼兒園70所(班)。杜橋中學為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民辦學海中學、華東國際文武學校和杜橋電大、老年大學分校、成人文化學校相繼開辦。
[6]
杜橋鎮醫療衞生
杜橋鎮農村公共衞生服務體系較為完善,鎮內有二級甲等醫院臨海市第二人民醫院,各村社區均設立醫療衞生服務站。
[1]
杜橋鎮文化事業
截至2008年,杜橋鎮共投入2000多萬元,建成60餘家村級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廣場文化活動繁榮。鎮內建有體育館,2006年杜橋鎮榮獲浙江省“東海文化明珠鄉鎮”和“小康型老年體育館”稱號。
[1]
杜橋鎮交通
編輯杜橋鎮公路
杜橋鎮距臨海市區60公里、海門港10公里、台州路橋機場30公里、台州市中心城區10公里,截至2014年底,74省道、75省道貫穿全鎮,與台金高速公路東延線、83省道、83省道複線銜接,浙江沿海高速公路正在建設。
[1]
杜橋鎮航運
杜橋鎮特產
編輯
杜橋美食(5張)
杜橋鎮歷史文化
編輯杜橋鎮地名由來
杜橋舊稱塗下、杜瀆、塗川、塗下橋、塗鎮,杜下橋據南宋《嘉定赤城志》州境圖,稱海鄉塗下,以“塗下”名。鎮街區東鳳凰山,西嵩山,聳峙若屏,北枕白巖山,南面大海,中貫龍浦河南北走向穿境而過,將鎮區劃分分為浦東岸、浦西岸,二岸架起塗下橋(上橋、下橋),連接兩岸的交通,小鎮的居民互相往來,後地遂因橋而得名為塗下橋。清同治《臨海縣誌稿》橋樑記:“塗下橋在縣東南一百四十里,明嘉靖年間建。”中華民國24年(1935年)正式建塗下橋鎮公所。“塗”與“杜”系諧音,逐漸演化為杜下橋。1956年4月,簡作杜橋。
[15]
杜橋鎮文化活動
打花鼓:男為花鼓公,手執小鑼,女為花鼓婆,手執小花鼓,邊唱邊舞邊擊鼓,絲絃伴奏,唱調有多種固定曲調,集體伴唱,根據內容互串角色。花鼓婆以流水式的小碎步為主,表演中穿插一些翻腕、聳肩等細膩動作;花鼓公動作大方,下蹲跳步,蹦僕跌翻。男女的調情動作,以鑼扦擊肩、聳肩、縮肩、搶腰、坐腰等組合,具有神情一體,情舞交融,動作活潑風趣,舞蹈細膩幽默見長。
道情:以坐立方式説唱,大都以各種劇本為內容説唱,根據台詞隨意表演。左手拿竹鼓板,懷抱道情筒,右手擊打筒面,以內容情節感情拍打各種快慢輕重的節奏、聲音;同時也兼做些動作,獨自擊節居唱為多。道情曲目繁多,有整本回書,也有小段摺子,多取材於戲曲情節及民間故事,唱字有3字,5字,7字等,道白皆方言。
搖大烏船:主唱旦角1人,穿紅色服飾,配角5人穿各角色服飾,小生手執紙扇,尼姑手抲拂塵,和尚手捧木魚,紅毛人額貼膏藥、腰插木殼槍,還有小和尚。各配角頭上分別戴老鼠、蚊蟲、貓、狗、公雞動物頭飾。道具有櫓、紅綢綵球、紙殼船。主角領唱一手握櫓,一手拿綢繩站立船頭,後尾隨5配角,作搖擺櫓動作,以主角為準互相擺斜一致,邊擺邊唱,並伴奏絲絃小調,並以五更時辰,參以動物叫聲。絲絃小調相伴奏,眾人互和,有説有唱,配以搖船擺櫓舞蹈動作形式,大多反映民風民俗、男女情愛。
滾龍燈:清同治間,桑園廳頭組成滾龍燈會,是一種敬神、娛神、祈雨和發展圖吉利的活動。布龍全長9丈,龍珠手帶動起舞,龍頭手在龍珠手引導下做出各種動作,其餘各節則相隨起舞。整個龍舞由龍出宮、游龍行雨、黃龍脱殼、騰龍過橋、跳越龍門、蟠龍繞柱、三點頭謝幕7組套路相結合,有盤、遊、卷、跳、戲、翻等各種動作,碎步、跳步等10多種步法,縱橫繞圈等隊形。入場橫平以行“8”字隊形,上下舉握翻騰,龍頭昂然,首尾兼顧,龍頭隨龍珠,有奪龍之勢。結束時,龍頭從龍尾節鑽入,以作跳龍門狀,高舉龍尾騰卷搖擺,作蟠龍纏柱,三點頭謝禮,從盤龍狀穿出成直隊,隨慢點鑼鼓樂緩步遊行。
[16]
杜橋鎮歷史人物
宋至清縣誌入載,杜橋科舉中式者有文科進士2名,武科進士2名,文科舉人11名,武科舉人23名,貢生38名,諸生900餘名。
南宋有馬琥孫抗元兵敗殉節,明代楊文抗倭平叛名入史冊,清代金滿起義威震台州,明代御史蔡民玉鑿河建閘,造福梓里,朱允朂梗直被誅。
清初書畫名家鄭兆甲,清代李鏐精於算術,清名媛黃妙仙、金湘以詩聞名稱才女。南宋丞相杜範夫人,封惠國夫人贈越國夫人黃氏(雉溪黃泥山頭人),臨海郡國夫人謝氏(丞相謝深甫長孫女)遠嫁於此。用其姓命名的植物林學家林渭訪,中華書局總編輯盧文迪,抗美援朝時身綁炸藥與美軍坦克同歸於盡的二等功臣任典寶。
民國時期有國民黨中將李鄴、潘靜文2人,少將蘇玉衡、楊春長、崔傑3人。民國以前在外放任知府、縣府、知事的18人。現代有農業棉花專家項時康,青年科技專家稱為“嚴法”的化學教授嚴秀平,地球物理學家黃賽金,光學研究物理學家單潔。
[6]
杜橋鎮旅遊景區
編輯- 鳳凰山
鳳凰山公園始建於1969年,是為杜橋解放做出貢獻的烈士們長眠安息的地方,也是居民休閒遊憩的場所。
- 白巖山
白巖山位於杜橋鎮北郊塘裏洋村境內,海拔高度大概460米,因巖峯孤絕秀異,壁立聳天,高插雲霄,以其皆白石,故名白巖山,是億萬年前的火山溶岩爆發後留下的地質風貌。白巖山大小共有58洞,48峯,72奇巖,9瀑18灘,山熔岩造就峯、洞、石、瀑特色自然景觀和火山藝術長廊,素有“勝雁蕩”之稱。
[17]
杜橋鎮城鎮榮譽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杜橋:崛起的現代化小城市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2. 中國百強鄉鎮榜單發佈:前10強蘇州佔7席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9-09-15]
- 3.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9]
- 4. 杜橋2003年區劃表(摘志杜橋志)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5. 杜橋地理位置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6. 杜橋概述(摘自杜橋方誌)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7. 項鵬, 王巧林. 小城鎮綠地系統規劃構想——以臨海市杜橋鎮為例[J]. 技術與市場, 2010, 17(05):58-59.
- 8. 還百姓一河碧波——杜橋鎮“五水共治”工作綜述 .臨海新聞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9. 杜橋百里大河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0. 臨海杜橋鎮 眼鏡王國 .浙江在線[引用日期2015-12-07]
- 11. 杜橋人口遷徙之二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2. 杜橋鎮召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老幹部通報會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3. 杜橋鎮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4. 杜橋鎮概況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5. 杜橋地名的由來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6. 杜橋民間文化活動 .杜橋鎮人民政府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7. 杜橋白巖山秋景迷人 .中國台州網[引用日期2015-12-07]
- 18. 官宣!臨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各鎮(街道)常住人口數據來啦! .百家號-九派新聞[引用日期2021-10-06]
- 19.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報告 .中國中小城市指數網[引用日期2021-10-07]
- 20. 杜橋鎮2021年度工作總結 .臨海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3-03-02]
- 21. 2023年全國千強鎮發展報告 .中小城市指數網[引用日期2023-11-0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