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松

(中藥材)

鎖定
杜松,中藥名。為柏科植物杜松Juniperus rigida S.et Z.的枝葉及球果。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等地。具有祛風,鎮痛,除濕,利尿之功效。常用於風濕關節痛,痛風,腎炎,水腫,尿路感染。
別    名
崩松
棒松
植物界
裸子植物門
松杉綱
松杉目
柏科
刺柏屬
杜松
分佈區域
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中文學名
杜松
採收時間
秋季採球果,夏秋採枝葉
用    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
毒    性
無毒

杜松入藥部位

枝葉及球果。

杜松性味

味甘、苦,性平。

杜松功效

祛風,鎮痛,除濕,利尿。

杜松主治

風濕關節痛,痛風,腎炎,水腫,尿路感染。

杜松相關配伍

治風濕關節炎:杜松枝葉、冷蒿(白蒿)、三春柳、麻黃、照山白各30g,煎湯燻洗。。(《山西中草藥》)

杜松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

杜松採集加工

秋季採球果,夏秋採枝葉,曬乾備用。

杜松形態特徵

杜松,又名刺柏、剛檜、軟葉杜松、崩松、棒兒松。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枝條直展,形成塔形或圓柱形的樹冠,枝皮褐灰色,縱裂;小枝下垂,幼枝三稜形,無毛。葉三葉輪生,條狀刺形,質厚,堅硬,長l.2-1.7釐米,寬約1毫米,上部漸窄,先端鋭尖,上面凹下成深槽,槽內有1條窄白粉帶,下面有明顯的縱脊, 橫切面成內凹的 “V” 狀三角形。雄球花橢圓狀或近球狀,長2-3毫米,藥隔三角狀寬卵形,先端尖,背面有縱脊。球果圓球形,徑6-8毫米,成熟前紫褐色,熟時淡褐黑色或藍黑色,常被白粉;種子近卵圓形,長約6毫米,頂端尖,有4條不顯著的稜角。

杜松生長環境

在東北地區常生長在海拔500m以下地帶,在華北、西北地區生長於海拔1400-2200m地帶。分佈於東北、華北及陝西、甘肅、寧夏等地。

杜松性狀鑑別

乾燥成熟球果呈球形或橢圓形,直徑7-8mm,紫褐色或藍黑色,有光澤,表面稍帶白粉。內含種子2-3枚,也有1枚或4枚者。種子卵圓形,長約6mm,褐色,先端尖,有4條不顯著的稜角。氣芳香特殊,味甘。

杜松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杜松相關論述

1、《吉林中草藥》:“發汗,利尿,鎮痛。治關節炎。”
2、《寧夏中草藥手冊》:“利濕。”
3、《內蒙古中草藥》:“清熱,發汗,利尿,祛風濕。(治)尿路感染,腎炎,布氏桿菌病,風濕性關節炎。”
[1-2]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 :科學出版社,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