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杜心源

(原四川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政協主席)

鎖定
杜心源(1907——1985)山西五台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晉綏邊區行署民政教育處處長,二分區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中共中央晉綏分局黨校教育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成都市軍管會文教委員會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長、省委秘書長、省委常委、副書記、書記,省政協主席、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曾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 
中文名
杜心源
別    名
春仁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西省五台縣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8日
逝世日期
1985年12月18日
性    別

目錄

杜心源人物生平

杜心源,原名春仁,1907年11月8日(清光緒三十三年十月三日)生於山西省五台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8月在北京師範大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夏畢業後回家鄉任教於太原成成中學等校。
1935年底至1936年春,紅軍東渡抗日期間,閻錫山大搞白色恐怖,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杜心源在閻錫山上層軍政人員中進行了工作,保護了一些黨員和進步學生。1937年“七七”事變後,他擔任成成中學師生抗日遊擊隊政治教官,是該隊的領導人之一。1938年春調任臨汾二戰區民族革命大學政治處主任,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爭取進步青年作了大量工作。1939年12月,閻錫山發動反共反人民的“晉西事變”,杜心源率領一批革命師生奔赴延安。次年3月在晉綏邊區抗戰學院任教,同年10月調往晉綏邊區行署,先後任教育處長、民政教育處長。1947年秋,他擔任了普綏、五寨地區土改工作團團長,二分區地委書記、軍分區政委。1948年冬隨軍北進內蒙,參加第二次綏遠戰役,為接管遠包頭做了大量準備工作,同時深入新區從事經濟調查。1949年夏,晉綏分局在臨汾成立黨校,集中訓練分局南下幹部杜心源任教育長並主持全校工作。
1949年冬,杜心源南下四川。12月解放成都時,他奉命首先進入市區,接管電台、報社和出版等部門,任中共川西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兼成都軍管會文教委員會主任。1952年10月起,他擔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省委副書記和省委書記處書記,長期分管宣傳文教戰線的工作。他強調宣傳工作的根本任務是抓理論,抓思想,抓調查研究,有針對性地對幹部和羣眾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在他領導下建立起一整套幹部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制度,選拔和培養了一支馬克思主義理論隊伍,為四川幹部隊伍的成長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他一直強調宣傳部門必須為黨的中心任務,多道多形式地向人民羣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做到思想先行。他重視學校教育工作,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把培養什麼樣的接班人放在首位,他要求教育部門的領導幹部到學校時,必須深入“五寶”(課堂、圖書館、宿舍、食堂、廁所),全面關心師生員工的學習和生活。他還長期兼任《川西日報》、《四川日報》社長、總編輯,重要稿件他都認真把關及時發現問題,進行具體指導。他強調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注意地方特色,尊重民族形式,曾説:四川人民喜歡的川戲,我們應當積極扶持。他重視衞生體育工作,關心人民健康,一遇重大疫情總是親赴現場過問。他注意提高宣傳幹部的素質,常説:“學習馬列和調查研究是宣傳幹部的基本功,不學習馬列就會言不及義,不調查研究宣傳就無的放矢。”為此,他決定省委宣傳部在新都縣農村設點,幹部輪流去鍛鍊,同羣眾交朋友,使宣傳部更好地發揮了省委的助手和耳目作用。他對幹部要求很嚴格,又十分愛護,把培養青年幹部視為百年大計,新幹部一來,就要求從如何待人接物學起,常説羣眾往往從這些小事來看黨委機關的作風。他平易近人,常常在下班後到部內和大家親切擺談。在他的言傳身教下,省委宣傳部的青年幹部不斷成長,不少人成為四川省宣教戰線的骨幹。
“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林彪、“四人幫”的迫害,關押長達5年之久,身心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寧折不屈表現了共產黨人的浩然正氣。1972年他重新工作後,擔任了省革委辦事組組長、省委秘書長等職務,1975年再次擔任省委常委、省委書記。這段時間,“四人幫”一再拆起算黨奪權的惡浪,少數追隨者多次衝擊省委。他不顧遭受圍攻和上街遊鬥,在第一線堅持工作,他説“只要能保證省委大院有個安定環境,省委主要領導同志有時間考慮全省大事個人作出再大的曬性也算不了什麼。”1976年1月,周恩來逝世,全國人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四人幫”在命令各地不準開追慎會的同時,炮製嵌“走資派”的文章。在杜心源的支持下,1月14日,《四川日報》將新華社通知各級當天頭版顯著位置刊登的電稿《大辯論帶來大變化》通訊壓下,推遲兩天刊登,在當天頭版頭條刊登了世界各國慎念周總理的文稿。杜心源還和其他領導同志一起,冒着極大的風險,保護了彭德懷的骨灰。他還千方百計地保護了一批地方幹部。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杜心源衷心擁護黨中央的路線,積極投身撥亂反正,特別是在落實黨的幹部政策、知識分子政策和統戰政策方面,勇於修正錯誤,承擔責任。如“文化大革命”前大學的“四清”運動,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傷害了一些幹部和羣眾,落實政策時,他誠懸地向被傷害的同志賠禮道歉認真糾正錯誤。1979年底到1985年,他擔任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主任期間,不顧體弱多病,為發展、健全全省民主與法制盡心竭力。在他主持下,省人大常委會制定和頒佈了一批地方性法規,為保障和推動四川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作用。杜心源積極響應黨中央關於幹部“四化”的號召,為了讓年輕一點幹部接班,主動要求退出領導崗位,他説:“我什麼職務都不要,只要一個共產黨員的稱號。”
杜心源嚴於律己,廉潔奉公。他自已生活簡樸,對有困難的同志卻慷概解囊。他的工作用車一般不許子女使用,偶爾私人用車也要按規定付費。1985年12月18日,杜心源因病逝世。 [2] 
參考資料
  • 1.    李盛平主編,中國現代史詞典,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7.12,第447頁
  • 2.    四川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四川省志 人物誌 上,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2,第372-3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