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台縣

鎖定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於山西省忻州市,屬土石山區,東與河北省以太行山脊為界,面積2865平方千米,轄5鎮、11鄉、1個駝梁景區,495個行政村。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台縣常住人口為216178人。 [16]  2020年1月一11月,五台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5.7億元,同比增長-0.9%。 [17] 
五台縣境內的五台山,山巒重疊,地形複雜,東,由東、西、中、南、北、五台組成,號稱“華北屋脊”。位居全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縣位置偏北,地勢又高,氣候寒冷,素有“華北小興安嶺”之稱。年均氣温5℃,一月零下11℃,七月21℃。年降雨量500毫米,無霜期90—150天。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3]  2020年2月27日,經山西省政府研究同意,五台縣退出貧困縣。 [4-5] 
五台縣政府官方網站發佈,冀雪俊為五台縣副縣長,負責衞生健康和體育、醫療保障、市場監管等方面工作 [26] 
中文名
五台縣
外文名
Wutai County
別    名
五台
行政區劃代碼
140922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 山西省 忻州市
地理位置
山西省北部
面    積
2865 km²
下轄地區
5鎮、11鄉、1個駝梁景區,495個行政村 [1] 
政府駐地
台城鎮
電話區號
0350
郵政編碼
035500
氣候條件
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南禪寺佛光寺顯通寺廣濟寺,徐繼畲故居
機    場
五台山機場
火車站
五台站
車牌代碼
晉H
地區生產總值
35.7 億元(2020年1月-11月)
方    言
晉語-五台片
人    口
216178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五台縣建制沿革

五台縣名稱由來

據《元和郡縣誌》,五台縣以境東北五台山得名。 [7] 

五台縣歷史沿革

五台縣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落。五台縣遠古時期為戎狄所屬。
西周時將冀北劃為幷州,五台為幷州北地。魯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歸於晉。韓、趙、魏三分晉地.五台歸趙。統一中國後,隸屬太原郡
西漢置慮虒縣,屬太原郡。
三國屬魏國,隸太原郡。
西晉時屬新興郡,未置縣。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復置縣,改名“驢夷”,屬肆州永安郡北齊改屬雁門郡
隋大業三年(607年)改名五台縣,仍屬雁門郡。
唐、五代十國屬代州
北漢,隸代州。
屬河東北路代州,貞祐四年(1216年)升為台州。
洪武二年(1369年),仍復為五台縣,屬太原府。九年(1376年)改屬代州,仍轄於太原府。
雍正二年(1724年),代州升為直隸州
民國三年(1914年),五台縣屬雁門道。1937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屬第一行政督察公署。1938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成立,五台縣屬二專署領導。1945年,改屬晉冀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忻縣。1959年忻縣、雁北合併,屬晉北。1961年復歸忻縣。1985年後隸屬忻州市。

五台縣行政區劃

截至2019年7月,五台縣轄5鎮、11鄉、1個駝梁景區,495個行政村。 [1] 
5鎮:台城鎮、耿鎮鎮、豆村鎮、白家莊鎮、東冶鎮
11鄉:溝南鄉、東雷鄉、高洪口鄉、門限石鄉、陳家莊鄉、建安鄉、神西鄉、蔣坊鄉、靈境鄉、陽白鄉、茹村鄉 [15] 
五台縣地圖 五台縣地圖

五台縣地理環境

五台縣位置境域

五台縣位於山西省東北部,東經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五台縣南北長50千米,東西寬70千米,略呈長方形,總面積2865平方千米。 [1]  縣城距忻州70千米,距太原135千米,距北京530千米,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

五台縣地質

五台縣地質構造古老。前震旦紀曾經歷過一個五台運動。五台運動以後,五台山區產生了隆起和拗陷,並伴有碎性岩漿活動,沉積物厚達3000米到6000米。
太古界,五台羣是出露最古老的地層,巖性主要由變質程度很深的各種正副片麻岩和結晶片麻岩所組成。元古界時期,下元古界地層與下伏太古界地層,在五台山區出露的為滹沱羣,厚度為2070米到2900米。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二迭系中生界的三迭系,侏羅系新生界第三系,第五系在五台山區也有零星分佈。
五台縣地質構造主要特點是:地層經歷了長期的構造運動,形成一系列褶皺與斷裂,古老岩層強烈變質。全縣可分為太古代五台羣片麻岩系;元古代滹沱羣變質碳酸碎屑岩系;元古代和古生代的碳酸岩系;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積碎巖巖系;新生代的鬆散沉積岩系五個地質亞區。

五台縣地貌

五台縣屬土石山區,整個地形東北高、西南低,北台葉鬥峯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海拔僅624米。境內山巒綿亙,溝壑縱橫。按自然條件劃分,全縣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川三種類型,平川中有丘陵,丘陵中有山地,深山迴環中又有茹村、豆村、溝南、東冶四個小盆地。

五台縣氣候

五台縣屬温帶大陸性氣候,從海拔624米的西南部向海拔3058米的北台頂梯級過渡的地形特點,形成了梯次明顯的氣候特徵。一年四季受大氣環流的影響變化較大。冬季受蒙古西北氣流控制,氣候寒冷而乾燥。夏季受大陸低壓影響,多偏南氣流,氣候温和。春季是冬夏季風交替的過渡期,氣候變化無常,降水少,風沙大,蒸發快。秋季低壓迅速為高壓代替,寒温適中,為時短。海拔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5-0.8度,年平均氣温在-5-10℃之間,海拔升高100米,降水增多40-50毫米,年降水量一般在400-500毫米,無霜期為90-170天,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400-2700小時。

五台縣水文

五台縣5條河流總流量為2.76立方米/秒,全年總徑流量為10.4億立方米。神西鄉水泉灣泉水總徑流量為0.82億立方米,地下水總儲量為1.49億立方米。
滹沱河,發源於繁峙縣,由縣境西南瑤池入境,在神西鄉邊家莊出境,經盂縣,平山等縣匯入海河,為縣內最大河流。在縣境內流域全長15千米。 [8] 
清水河,發源於五台山紫霞谷及東台溝,與坪上匯入滹沱河。全長104千米,年總徑流量25500萬立方米。 [8] 
慮虒河,亦名城河,發源於揚嶺南的嶺底村,於黃椿坪匯入清水河。全長30千米。年總徑流量2100萬立方米。 [8] 
泗陽河,發源於小柏村,於河口注入清水河。全長20千米,年總徑流量5627萬立方米。 [8] 
小銀河,發源於殿頭村,到槐蔭村南,注入滹沱河。全長30千米,年總徑流量1774立方米。 [8] 

五台縣自然資源

五台縣土地資源

五台縣總面積2865平方千米(2008年),轄區面積居山西省第三位。山地329萬畝,佔總面積的77.3%,盆地54萬畝,佔12.7%,丘陵42.6萬畝,佔10%。耕地51萬畝(其中已退耕還林5.3萬畝),基本農田30萬畝,水地9萬畝,保澆7萬畝,宜林面積160萬畝,宜牧面積190萬畝。

五台縣礦產資源

截止到2013年,五台縣已探明金屬、非金屬礦30餘種,礦點100多個,主要有煤、鐵、銅、鉬、硫、磷、白雲石石英石水晶、黃鐵、雲母鋁礬土砂石大理石花崗石等。煤炭儲量為9962萬噸,鋁釩土儲量為2500萬噸。大理石儲量大,種類多。白雲礦位於東冶鎮槐蔭村,儲量6800萬噸。鋁釩土,總儲量2500萬噸,主要有兩處,茹村鄉的石溝儲量235萬噸,白家莊鎮的窯頭儲量42萬噸。鐵礦,分佈較廣,台懷鎮柏枝巖鐵礦儲量109149萬噸,東冶鎮北大興鐵礦儲量175萬噸,豆村鎮鋪上鐵礦儲量3981萬噸。

五台縣水資源

五台縣平均每人每年擁有水量1270立方米。按耕地計算,每畝平均佔有水量700立方米。五台縣水能的理論儲藏量為16319千瓦,可築梯級電站23處,五台地下水資源大部分為重碳酸鹽型,礦化程度每升在1克以下,可供灌溉和飲用。

五台縣人口民族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止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五台縣常住人口為216178人,其中男性人口為111310人,佔51.49%;女性人口為104868人,佔48.51%,總人口性別比為106.14。全縣共有家庭户89660户,集體1593户,家庭户人口為209809人,集體户人口為6369人。全縣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0408人,佔4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25770人,佔58%。全縣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32373 人,佔14.98%;15-59歲人口為122974人,佔56.89%;60歲及以上人口為 60831人,佔28.14%,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43043人,佔19.91%。 [19] 
五台縣居民以漢族為多,少數民族為蒙古族、滿族、壯族、白族、黎族維吾爾族羌族、土家族、藏族、回族等。 [9] 

五台縣經濟

五台縣綜述

2020年1月一11月,五台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35.7億元,同比增長-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33億元,同比增長-7.0%;固定資產投資26.86億元,同比增長9.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1億元,同比增長-12.9%,;財政總收入5.67億元,同比增長-0.53%;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39億元,同比增長8.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63元,同比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49元,同比增長6.9%。 [17] 

五台縣第一產業

2018年,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26091公頃,比上年減少1310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5080公頃,減少1824公頃。油料種植面積62.5公頃,增加33.5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17008公頃,減少1425公頃。全年糧食產量11.89萬噸,比上年增加0.27萬噸,增產2.3%。 [6] 
2018年,完成造林1238公頃,增長-62.6%。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積1238公頃,增長-62.6%。 [6] 
2018年,豬牛羊肉總產量0.94萬噸,增長11.9%。其中,豬肉產量0.59萬噸,增長15.68%,牛肉產量0.16萬噸,持平。羊肉產量0.19萬噸,增長11.76%。年末生豬存欄3.41萬頭,生豬出欄5.91萬頭。禽蛋產量0.5萬噸,增長11.1%。水產品產量0.06萬噸,增長-14.2%。 [6] 
2018年,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1萬千瓦,增長1.0%。機械耕地面積20.96千公頃,機械播種面積23.2千公頃,機械收穫面積12.1千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12.5%、-10.1%和19.8%。全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5900萬元,和上年持平。 [6] 

五台縣第二產業

201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1.0億元,增長10.7%。原煤產量283.2萬噸,發電量8.19億千瓦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鎂合金產量6.99萬噸,增長21.8%。 [6] 
2018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77億元,比上年增長21.75%。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税4.61億元,比上年增長7.21%。實現利潤1.93億元,增長16.7%。建築業實現總產值10.3億元,比上年增長27.21%。 [6] 

五台縣第三產業

2018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25.5億元,比上年增長9.4%。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跨市、農户)中,工業投資11.9億元,增長6.9%,基礎實施投資4.9億元,增長41%;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9.5億元,增長139.2%,轉型項目投資19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比重的74.5%。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8億元,增長-58.1%;第二產業投資11.9億元,增長6.9%;第三產業投資11.9億元,增長48.1%。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89個。房地產開發投資2.36億元,增長36.4%。其中,住宅投資2.2億元,增長38.4%。 [6] 
2018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9.9億元,比上年增長8.7%。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13.8億元,增長7.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1億元,增長10.8%。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80.80億元,比上年增加8.16億元,增長4.72%。各項貸款餘額89.68億元,比上年增加15.19億元, 增長20.39%。農村金融合作機構人民幣貸款餘額67.48億元,比上年增加10.88億元,增長19.22%;人民幣存款餘額80.38億元,比上年增加5.33億元,比年初增長7.1%。 [6] 
2018年,全縣保費收入13046萬元,增長-5.63%。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9050萬元,增長-11.27%;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3996萬元,增長10.2%。支付各類賠款及給付1749萬元。 [6] 

五台縣社會事業

五台縣教育事業

五台縣共有各類中小學校309所,其中,高中6所,初中32所,小學271所,寄宿制學校59所。共有教職工3735人。共有學生51544人。初中15488人,小學26220人,各類寄宿學生26334人。
2011年,五台縣原有的36所初中撤併為28所,小學由原有的344所撤併為235所。建好3所普通高中、3所職業高中,普高、職高在校人數達到1:1。小學73所。寄宿制學校由原來的65所整合為59所。
2008年啓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資金1000.63萬元,由同家、省、市和縣共同投資,共裝備模式一學校173所,模式二學校167所,模式三學校40所。
2011年,五台縣高考二本以上達線258人,藝術類雙達線11人,高考達線絕對數名列全市第4名。達忻一中分數線70人,中考成績528分以上的782人,高中升學率達到75% 。

五台縣環境衞生

2018年,五台縣的水環境質量持續達標,境內清水河坪上橋斷面水質經過省市監測,全部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無劣Ⅴ類水體。各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全縣森林面積52.87千公頃,森林覆蓋率21.75%。 [6] 
按《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HJ633-2012)》評價,2018年1月1日—12月31日城區環境空氣質量應測天數365天,實測天數365天,其中二級以上天數301天,優良天數比例為82.5%。 [6] 

五台縣城市建設

2011年,五台縣建城區新增綠化面積24.8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17.2%。集中供熱工程於2008年10月31日完成,供熱面積達65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67%。2011年解決廉租住房保障對象2576户住房問題。2011年建設經濟適用住房已完成5.86萬平方米,共837套。居民棚户區改造工程新建了住房0.43萬平方米,總投資516萬元,共66套。

五台縣文化體育

2018年,全縣共有文化館1個, 文化站16個(其中:鄉鎮綜合文化站16個),農村文化活動場所364個。全縣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4個。全縣有公共圖書館1個。年末全縣共有廣播電視台1座,電視台1座,中短波轉播發射台0座,調頻轉播發射台1座,一百瓦以上電視轉播發射台1座。有線電視用户1.9萬户。 [6] 

五台縣社會保障

2018年,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38元,增長8.0%,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273元,增長-2.5 %。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43元,增長5.9%,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1355元,增長-6.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7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6953元,增長-2.2 %。城鎮佔調查總户數20%的低收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9939元,增長8.7%;農村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1845元,增長15.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家庭消費支出的比重)27.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32.1%。 [6] 
2018年,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97(企業0.67,機關事業1.30)萬人;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7.5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2.54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36萬人,比上年增加0.02萬人;參加工傷保險1.05萬人,減少0.11萬人;參加生育保險1.21萬人,比上年減少0.09萬人。 [6] 
2018年全年全縣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對象7891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13742人,孤兒54人,2977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全年共發放最低保障資金6847萬元,其中城市發放最低保障資金2427萬元,農村發放最低保障資金4420萬元。五保供養金1352萬元;孤兒供養金44萬元。充分發揮了兜底保障在脱貧攻堅中的作用,為五台縣的脱貧攻堅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6] 
2018年,全縣有養老服務機構(敬老院)2所,擁有牀位130支,47所農村日間照料中心,每所擁有牀位10支;全縣總計擁有養老牀位600支,收養五保户120人。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604人。 [6] 

五台縣交通通訊

五台縣有朔黃鐵路穿越縣境。台忻旅遊線、石涼線、原阜線、陽石線、豆繁線等五條省道縱貫東西,形成以省道為主框架的公路網絡體系。程控電話、移動聯通網絡覆蓋率高達95%以上。
2012年五台縣公路線路里程1205千米, [6]  其中省道353千米,縣道155千米,鄉道580千米,專用公路36千米,高速公路81千米。

五台縣風景名勝

風景名勝
簡介
五台縣廣濟寺 五台縣廣濟寺
俗稱西寺。在縣城內西街,創建於元至正年間。明清曾進行局部維修。寺門緊臨大街,院內東西配殿奉觀音、地藏二菩薩,正中為彌陀殿,最後為大雄寶殿五楹。大雄寶殿和殿內塑像保存尚完好。殿為五開間懸山式,殿內只用兩根金柱,空間面積異常寬闊。殿內有佛、菩薩、弟子、金剛等塑像,兩側為十八羅漢,扇面牆背面為三大士,分別駕麟、獅、象,都是元代作品。殿前唐代八角形石幢,高約4米,座上鏤以石獅,幢身雕有佛像,頂部覆以寶蓋,刀法簡潔,形制古樸。
五台縣五台山 五台縣五台山
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在縣境東北隅。繞周250千米,由五座山峯環抱而成。五峯高聳,峯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故稱五台。五峯之外稱台外,五峯之內稱台內,台內以台懷鎮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東台望海峯,西台掛月峯,南台錦繡峯,北台葉鬥峯,中台翠巖峯。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
菩薩頂 菩薩頂
在合懷顯通寺北側靈鷲峯上。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一。五台山傳為文殊菩薩道場,菩薩頂傳為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亦稱文殊寺。創建於北魏,歷代重修;明永樂以後,蒙藏教徒進駐五台,大喇嘛居菩薩頂,菩薩頂成了喇嘛廟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幾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薩頂住宿,書匾題銘、撰寫碑文,後即興工重建。現存建築為清代遺構,形制、手法及雕刻藝術,多參照皇宮官式制度營造。
五台縣南山寺 五台縣南山寺
祐國寺、極樂寺、善德堂的合稱。在台懷鎮南3千米山腰。元元貞二年(1296年)創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重建,清代增修,將三寺合併,改稱今名。民國初年又予擴建,全部聯成一體。寺區背山面水,林廕庇日。各殿檐下坎牆或墀頭下肩上,裝置各種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圖案,內容有神話傳説、戲劇人物、歷史故事等,突破佛教教義範疇。
徐向前故居 徐向前故居
故居內陳列有徐帥生平事蹟展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等為徐帥的題辭,莊重肅穆,樸實無華。現已被列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南茹八路軍總部舊址
1937年10月下旬,八路軍總部離開五台山區,開赴太行山。八路軍總部走後,聶榮臻留下建立晉察冀軍區。台懷以南15千米的金崗庫還保留着晉察冀軍區總司令部舊址。
1937年“七七”事變後,八路軍總部在朱德總司令率領下於9月22日到達五台縣河邊村(今屬定襄)後來,就在南茹村指揮了著名的平型關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等戰役。

五台縣著名人物

人物
簡介
徐繼畲 徐繼畲
徐繼畬(1795-1873),字健男,號牧田,又號松龕,東冶鎮人。道光六年(1826),赴京參加會試,以第一名中進士,被稱為“會元”。殿試後,改選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八年(1869),遂告老還鄉。同治十二年(1873),卒於家中。
閻錫山 閻錫山
閻錫山(1883-1960),字百川,號龍池,乳名萬喜,河邊村(今屬定襄縣) 人,早年去日本學軍事。1905年在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回國後歷任山西陸軍監督、新軍標統,參加反清活動。1911年武昌起義後被舉為山西都督。北洋政府期間支持袁世凱,任山西省省長。抗戰後支持蔣介石與中共作戰。1949年3月人民解放軍攻佔山西后逃離太原,6月在廣州就任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一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後赴台灣,任“行政院長”及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1960年病逝於台北。
徐向前 徐向前
徐向前(1901-1990), 原名徐象謙,字子敬。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在國民軍第二軍第六混成旅任教導營教官、參謀、團副。一九二七年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任隊長,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第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十屆中央委員,第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謝克昌 謝克昌
謝克昌(1946年~ ),男,漢族,工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天津大學化工系高分子化合物工學專業,中國科學院理學碩士學位,能源工學博士學位。先後任太原工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太原理工大學校長,現兼任全國政協常委、山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革中央常委、
民革省委主委、山西省科協主席等職。謝克昌教授1990年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批准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2002年被評為“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
康紅普,男,1965.11.16出生,採礦工程專家。1985年畢業於山西礦業學院,1991年獲中國礦業大學採礦工程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開採設計研究分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1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10] 
馬曉偉,男,漢族,1959年12月生 [11]  。現任中共第二十屆中央委員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主任 [12]  、黨組書記 [12] 
胡玉亭,男,漢族,1964年7月生 [21]  。現任第二十屆中央委員 [20]  ,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省政府黨組書記。 [22-25] 

五台縣榮譽稱號

2020年6月30日,入選“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13]  7月29日,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衞生鄉鎮(縣城)名單。 [14]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佈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1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