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村頭村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下轄村)

鎖定
村頭村原名仙邨鄉,創村時間較長。全村有陳、林、楊、黃、柳、趙六姓,陳是主姓,有史可查,其他姓氏來此,資料殘缺。
中文名
村頭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廣東省
地理位置
潮州市潮安區江東鎮
面    積
389 畝
電話區號
0768
郵政區碼
521000
車牌代碼
粵U

村頭村發展現狀

村頭村
村頭村(2張)
耕地面積389畝,是旱地、沙質土、土層疏鬆,主種豆類、甘薯、蔬菜等作物。自農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後,富餘勞力,洗腳上田。除外出打工外,以工副業生產為主,農業生產為輔。現在,全村有電腦繡二家,服裝廠五家,各種珠繡有八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婦女從事珠繡生產,手藝好的每月人收入一千多元,手藝一般的,每月也能賺六七百元,羣眾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村擁有私人汽車的五户,摩托車的150户以上。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户有電話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農户有電視機。整個村民生活質量有巨大的變化。 [1] 

村頭村人口信息

陳氏是宋南康郡王陳洪進後裔,至十四世陳古溪定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打鐵巷,因元末兵亂,於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古溪帶松嶺、松崗二子及眷屬遷徙入潮,定居海陽縣東廂都(現磷溪鎮)福鄹村。松嶺公之次子陳東陽於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再遷徙江東都仙邨定居創業,時有林姓先輩自元代從潮城桃巷遷此定居,至今約七百年左右。楊姓先輩也於清初從本縣池湖鄉遷此已有三百餘歷史沿革年。黃姓先輩是清中期從澄海隆都吳邦村遷來,至今約二百餘年。趙姓是1944年由趙漢瑞從鳳塘鎮邱塘隴村遷此定居。柳姓是1952年原住潮城頭亭巷的柳錦瑞徙此落户。各姓氏和睦相處,生活和諧逐漸連成一處,形成村落。仙邨也另定名為村頭村。

村頭村社會事業

全村四周高樓林立,道路水泥化,四通八達,村前面有可容幾千人的廣場。周邊角落清掃潔淨,北面富麗堂皇的學校,南面典雅嶄新的古廟互相輝映,構成了整個農村的優美環境。
村頭村
在教育方面,解放前由於村落小隻辦私塾,學生只有二、三十人,開辦複式二班四級,塾師是村聘請的,繳學費以米代替。若要讀小學五、六年級,必須出村到水頭、上莊或井美等中心小學就讀。1951年,亭頭、元巷、村頭三村小學合併,定名為“元亭仙”小學,校址設在亭頭村。翌年,“元亭仙小學”,易名為亭頭小學。1952年下半年亭頭小學曾遷址村頭。1959年村辦民辦小學一所,1964年至1967年上江各村也曾在村中合辦農業中學,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村小學也曾附設初中班,學生逐年增加,現在村頭小學已有二百七十多名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國家培養了不少建設人才。現有處級幹部2名,高級技術人員2名,大學畢業生25名,他們都在不同的崗位上為國家的建設事業做出貢獻。
村的文化事業也頗負盛名,1984年僑親陳坤裕捐資20多萬元,創辦仙僑潮劇團,培訓藝人五十多人,配置鮮豔的戲袍、鑼鼓、樂器、高級音響等道具,燈光設備齊全。至今,該團仍活躍在潮汕各縣農村,為廣大農民大眾演出助興。此外,村中還有大鑼鼓隊、儀仗隊。每逢節日,為熱鬧場面起着推波助瀾的作用。

村頭村華僑之鄉

村頭村的顯著特點,就是海外華僑多,素有江東僑鄉之稱,主要分佈在新加坡和印尼。村頭華僑具有一顆赤子之心,熱愛祖國,熱愛家鄉。二十多年來,為家鄉的建設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早在1980年華僑陳坤裕率先捐款5萬多元,給村購置電機,變壓器,架設電線,解決村民的照明問題。1984年村海外鄉親共捐資14.2萬元,支持家鄉搞水改,興建水塔,使村民吃用上清潔自來水。既益健康,又免除了幾百年來越堤韓江挑水之苦。勞力更加集中。1993年,鑑於學校校園狹窄,教室殘破不堪,海外鄉親再集資捐款188萬元,新建三層樓校舍一座,為培養國家建設人才提供一個優美的學習環境。為支持殯葬改革,2001年熱心公益事業的幾位僑親捐資3.5萬元,為村建骨灰堂。還捐資8萬元,修建村前村後兩條道路。1986年,新加坡僑親陳義林為給全村老人“老有所樂”的好去處。單獨捐資興建一所二層樓的老人活動中心,命名為“益壽樓”,院內植花草、樹木,配套桌椅、電視、棋類、撲克等用品。每年還撥2400元給老人作茶水費,給全村老人安度晚年有一個良好的場所,他還於1997年捐資10萬元,在村頭小學設助學基金會。每年支出1萬元左右,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繳學雜費。1989年又捐款1.05萬元,發起設立慈善基金會,救濟貧苦的病、亡羣眾。此外,還先後捐出6萬元作為學校和幼兒園的維修費用。旅居印尼僑親陳坤裕自2000年~2003年,連續4年發給全村60歲以上老人年每人40元,共4萬4千元。2002年,鄉人住汕頭企業家陳紹佳為改變村容村貌也慷慨解囊捐款30多萬元重修上、下古廟二座,興建公廁二個,填平舊廁池一片,開闢宮前廣場,種上大榕樹,為村環境建設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