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材料作文

鎖定
材料作文,是根據所給材料和要求來寫文章的一種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點是要求考生依據材料來立意、構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來源,不能脱離材料所揭示的中心來寫作。
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題者已經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給考生了。一般來説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兩部分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記敍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語式材料和圖畫式材料。材料作文比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更有利於考生髮揮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過自己對材料的理解和解讀,選擇適合自己的文體進行寫作。
中文名
材料作文
別    名
命意作文
屬    性
作文形式
解    釋
根據所給材料和要求來寫文章
組    成
材料和要求

材料作文寫作策略

① 引:恰當地引用材料,開頭既要引述材料,在論證時還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對材料進行分析後,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語即可。
② 議:是對材料中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議論,對人物關係的分析,對結果的預測,對原因的追問等,目的是為了提出觀點做鋪墊,這部分不能太長,百字左右即可。
③ 提:提出論點(或觀點),文字簡煉,一兩句話就可以,觀點明確。
④ 聯:這是文章的關鍵,可由材料推開去,可聯繫歷史人物、歷史故事,可聯繫現實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舉例
也可以反面證明;可以擺事實,也可以講道理。最少要舉兩個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側面得把中心論點闡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 深:深入分析原因,説明好處(或危害),找出癥結。
⑥ 結:收斂全篇,總結全文,宜對論述的問題有所深化,不要故作驚人之語,強調精煉有力,不要畫蛇添足。
在話題作文出現之前,材料作文是中考試卷中經常出現的一種作文考查形式,在話題作文中,材料只是提出話題的背景,材料與文章是一種疏遠的關係;而材料作文中的材料則是作文觀點的重要載體,是寫作內容選擇和立意的依據,考生必須從材料中提煉出一個觀點進行寫作,離開了材料就是離題,文章與材料是一種很親密的關係。由此可見,寫作材料作文,必須針對其“材料重要性”特點,採取有效的寫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寫出高質量的考場作文,具體來説要特別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讀懂材料,全面把握
讀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寫作的重要前提,沒有讀懂材料必然會模糊作文,以致出現偏題或者離題的現象,讀懂材料必須全面把握,切不可斷章取義,執其一端,而要抓住重點,明白內容,理清關係,理解中心,為立意奠定一個較好的審題基礎。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從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隻語不放,否則容易跑題。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關鍵詞語或語句,深刻理解其本質意義,這對於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幫助。
二、立意求準,力求新穎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壞直接影響到作文的深刻與否和創新程度,因此,寫材料作文,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要儘量在立意上求準求新。
所謂求準,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內容,牢記主題必須從材料中得來,切不可脱離材料,否則就容易寫出失敗之作。
所謂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維定勢,超越一般人的慣常思路,應該發人之所未發,言人之所不能言,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在“新”字上下功夫,這樣寫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煥發出創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當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一般來説,引用材料有兩種形式,即直接引用間接引用(化用)。根據文體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寫成議論文,開頭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其他文體也不能完全脱開材料,要在恰當的地方直接和間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則容易造成於材料疏遠的感覺。

材料作文材料的類型

材料作文故事型

梗概、片斷、寓言……

材料作文論説型

名言警句、哲理、議論文段……

材料作文事例型

名人事例、凡人小事……

材料作文情景型

生活場景、特別的細節……

材料作文圖象型

一幅漫畫或一個圖表……

材料作文審題

材料作文定義

審題就是領悟題旨,是一種思維取向過程,也是寫好作文的第一步。如果是寫提供文字材料的作文,那麼必須要正確全面地把握文字材料的意思。

材料作文方法

首先要透視文題的字面意義,即顯性要求;然後再深入把握其內在的關係,即隱性要求。對顯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內容;對隱性要求要明瞭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現象或問題所表現出來的肯定或否定的態度。

材料作文寫法

材料作文一般有三種寫法
  1. 引議聯結
  2. 並列段
  3. 引論 本論 結論

材料作文誤區

1.誤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當作話題作文的材料。
2.誤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題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題的有機組成部分,往往很具體,有完整意思,命題從材料中來,作文內容又離不開材料。而命題作文有時附有的提示,一般來説,或説明或闡述,並不含有具體內容。
有時附了二或三則材料,必須抓準材料之間的聯繫點或對比點,不能只看一則材料而不及其餘。有時材料藴含了比喻義,要求類比闡述,反之就在理解上發生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