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杏埔村

鎖定
杏埔村位於泉州市霞美鎮東北方向,晉江南岸,東至晉江溪畔,西與張坑村相鄰,南連玉田村,北與仙河村為界,具有特有的地理位置及悠久的歷史條件。古時候屬泉州府(武榮)轄下二十二都,東至晉江溪畔,西與張坑村相鄰,南連玉田村,北與仙河村為界,特有的地理位置及悠久的歷史條件,成就晉江南岸一顆光芒四射的寶貴明珠。截止2008年,全村有三個自然村,22個村民小組,5400人 [1] 
中文名
杏埔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泉州市霞美鎮
人口數量
5400人

杏埔村杏埔村作家

洪少霖,作家,系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南安市政協文史委員、南安市最具影響力黨員微故事人物、南安市作協常務理事、南安市青年文學協會副秘書長、泉州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共產黨員、南安市第四屆文聯代表、泉州市作家協會會員等。
洪少霖已創作3000篇散文、隨筆、小説、詩歌、新聞等,約200萬字。2001年開始在紙質刊物,如:《人民日報》、《國際日報》、《甘肅日報》、《寧夏日報》、《大公報》、《人民教育》、《意林》、《雜文選刊》、《經典雜文》、《小品文選刊》、《思維與智慧》、《感悟.睿版》、《做人與處世》、《知識窗》、《人間福報》台灣、《僑報》美國、《新民晚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中國文化報》、《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福建日報》、《山西日報》、《文萃報》等近200家報刊發表1000多篇習作,且獲獎徵文獎四十項。
2010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洪少霖文集《靠近大地》,著名作家丁立梅作序。洪少霖的作品被收入中國國家圖書館、泉州市檔案館、泉州市圖書館等。

杏埔村歷史沿革

杏埔村以駐地為名,原屬二十一都,民國年間為杏埔保,1949年解放初為杏光鄉,1958年為杏星農業社,1961年成立杏埔大隊,1984年改為豐州鎮杏埔村委會, 1999年原豐州鎮分拆為豐州、霞美兩鎮,杏埔隸屬霞美。

杏埔村農村經濟

農業是杏埔的經濟基礎,培育的花果樹苗,曾遠銷全國各地,成為泉州苗木基地的主要園地,特有的幾百年的芒果樹,結出的獨特口感果實,馳名泉州一帶。在改革開放中興辦的包袋加工廠為村羣眾提供了眾多就業崗位,特別是引進走出的汽車配件、石材銷售等商業營銷,為村走向小康社會提供了便捷條件。截止2008年,該村社會總產值二億元,工企業總產值一億五千元。雖然人均收入八千元,但是明顯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實際收入懸殊,貧富差距較大,依然存在貧困户。

杏埔村社會資源

河沙是杏埔村的重要礦產資源,因晉江河牀不斷變遷,大面積地下有豐富的河沙礦產,初步計算,不少於六千萬立方米,花崗岩礦藏有一億立方米,水池面積八十畝,遠古樹木沉積一萬立方米。旅居印尼僑胞獨資興辦的寶蓮中學每年向社會輸送二千初高中畢業,改革開放磨鍊出來的經商優秀人才568人,這些硬軟件資源是該村建設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優越條件。

杏埔村新村建設

在鄧小平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杏埔村積極主動,全面鋪開舊村改造、新村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果。截止2008年,環繞三個自然村的水泥路面22公里,填埋原始廁所1237穴,清除三廟五舍3162座,新建化廁4808個,新圍設垃圾投放點28處,加大力度鏟毀蚊蠅細菌滋生地,基本剪除傳染病渠道,保證人民羣眾身體健康。新建、翻建房屋3188座,響應黨中央國務院建設和諧社會號召,經過村兩委積極抓落實,村務進一步透明化,村民之間互助互愛,團結向上,積極進取,全民素質較大提高,精神面貌煥然一新,2000年至2008年,該村得到市、鎮文明村、先進基層組織等嘉獎16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