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長清

(民國甘肅軍閥)

鎖定
李長清(1883-1925),字霽軒,甘肅臨夏縣人,當兵時很受陸洪濤的賞識,他在陸洪濤第一標改編為振武軍時,被提升為馬差官,繼升為馬差官官長。1915年,陸任隴東鎮守使時,李為鎮署副官。次年又調任隴東巡防第十三營長。陸升任甘肅督軍,於1921年升李為巡防統領(相當固長)。1924年升任甘肅陸軍第一師第二旅長,1925年夏,陸洪濤臨去職時,任為第一師師長。
其人勇敢有餘,機智不足,且有任性之處,曾挾嫌派兵襲擊駐在華林坪之黃得貴旅長,逐黃而並其部。卒為劉鬱芬誘殺於今省人委後花園內。1925年被害時年約四十一、二歲。 [1] 
中文名
李長清
別    名
霽軒 [1]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3年
逝世日期
1925年
職    業
民國甘肅軍閥
出生地
甘肅臨夏

李長清人物生平

李長清政變發跡

1925年8月,甘肅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是年初,甘肅軍務督辦兼省長、甘肅陸軍第一師師長陸洪濤中風卧牀。張兆鉀、孔繁錦覬覦督軍、省長職位,第一師第一旅旅長李長清覬覦師長職位。8月,李長清乘機發動兵變,將駐華林山的黃得貴部繳械改編,強迫陸洪濤交出甘肅陸軍第一師大印,自任師長,在蘭州關門稱王。 [2] 

李長清國民軍入甘

段祺瑞政府接到李長清發動兵變,驅逐陸洪濤的警報後,即以馮玉祥兼任甘肅軍務督辦前往鎮壓。這樣,既可鎮壓甘肅的反叛者,又可進一步將馮玉祥遠貶甘肅。馮玉祥為了擴大根據地,便任命國民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長劉鬱芬為總指揮代行甘肅軍務督辦、參謀長蔣鴻遇為副總指揮、甘肅軍務幫辦兼督署參謀長率軍西征。還派宣俠父、錢清泉等同志隨軍前往,開展政治宣傳工作。 [2] 
1925年9月中旬,國民軍第二師從駐地包頭出發,開始長途行軍。國民軍中的中國共產黨政工人員宣俠父錢清泉等,每天走在隊伍前面,向部隊宣傳,鼓舞士氣;向沿途羣眾作講演,散傳單,宣傳國民軍的宗旨和軍紀以及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部隊不顧艱苦疲勞,兼程前進,戰勝人煙稀少的草原、沙漠,穿山越嶺,涉水渡河,風餐露宿,經過綏西的昆都侖召、大奈太、四櫃、五原、臨河、補隆淖、糧台、磴口、石咀山等地,沒有經過戰鬥,順利進入甘肅的寧夏地區。部隊軍紀嚴明,再加政工人員的大力宣傳,沿途受到飽嘗西軍之苦的各族人民羣眾的熱烈歡迎。 [2] 
國民軍劉鬱芬部雖然進駐蘭州,但是,國民軍勢力只限蘭州一隅,分駐廟灘子、白塔山、華林山、五泉山和西關內外,地位極不鞏固。而地方軍閥仍然擁兵自立,伺機而動。尤其是李長清,在大軍壓境、不知虛實的情況下,歡迎國民軍入境,並讓出一部分防區,自己駐紮蘭州東教場和拱星墩一帶。他表面上同國民軍分區駐防,和睦相處,但暗中卻與其親信包玉祥等密謀,積極備戰,企圖再次發動兵變,解除國民軍武裝。 [2] 

李長清垮台被殺

為此劉鬱芬擬將李師調出蘭州,移駐永登,然後伺機解決。但又遭李長清拒絕。“11月某日,馮玉祥給劉鬱芬第一件萬分火急的親譯密電,大意是甘軍師長李長清勾結外援,謀夜襲我軍,望即拿獲,就地正法”。於是,劉鬱芬和蔣鴻遇便斷然決定,一面對李長清嚴加戒備,夜間派出巡邏隊,嚴密監視李師動靜,駐五泉山的炮兵營,炮口對準李長清的司令部東教場營房,一有警報,立即轟擊。白天戰士回營房休息,掩蔽炮位。一面先發制人,首先解決李長清及死黨包玉祥、華連升(營長)等,然後將李師改編。 [2] 
1925年11月15日,劉邀請李部及營職以上軍官會餐,以商討擴編為誘餌,李等疑慮重重,推辭不過,於是發生督署東花園之變。事成之後李、包旋即被處死。緊接着撤銷了甘肅第一師的番號,把部隊改編成兩個混成旅並重新佈防,以魏鴻發、郭安學分駐東校場和拱星墩,韓友祿、宋有才兩旅分駐固原和狄道,以黃德貴為遊擊司令駐阿幹鎮。這樣國民軍入甘不到兩個月的工夫就解決了李長清對省會重地的威脅,部隊統歸一系。 [3] 

李長清死訊公開

1926年1月24日,天津《益世報》刊登新聞,題為《甘軍兩旅長槍決》,宣稱“李乃協同旅長包玉祥,公然反抗”,導致“於日前一律槍決”。 [4] 
參考資料
  • 1.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甘肅文史資料選輯 第3輯》.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103
  • 2.    趙國強主編.《近代甘肅政要施政文獻選編》.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16年:254-260
  • 3.    張小樹.國民軍入甘及社會影響[D].蘭州:西北民族大學,2011:10—11.
  • 4.    甘軍兩旅長槍決  .全國報刊索引.1926-01-24[引用日期20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