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質

(包頭市委原書記)

鎖定
李質(1914—1975),原名李逸之,又名李昌慶、李亦夫,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中共黨員。1940年到1942年7月,李質任晉西區黨委秘書、秘書科長、研究室副主任,直接協助區黨委書記林楓工作。1964年至1968年1月,任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政府黨組書記。1968年2月,調任包頭市革委會主任、中共核心小組組長,直到1969年12月,中央決定對內蒙古實行分區全面軍管。1975年8月14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1] 
中文名
李質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75年
人物生平
李質(1914—1975),原名李逸之,又名李昌慶、李亦夫,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中共黨員。8歲入私塾,12歲在其父開辦的食品鋪半工半讀。民國21年(1932年),考入漢口市立職業學校應用化學科。民國24年(1935年)夏,改名李亦夫,考入武昌私立大公中學。在“一二九”運動影響下,武漢學生紛紛罷課遊行,李質積極參加這一活動,被選為學生代表。民國26年(1937年),考入西北農業專科學校。“七七”事變後,由於他在學校抗日救亡活動中積極工作,被選為學校“抗敵後援會”副主任,開始接受中共地下黨組織的教育與培養,成為青年學生中的骨幹。1939年寒假,基於抗日的熱情和對國民黨反動政治的不滿,在中共地下黨組織和“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的啓發下,他毅然拋棄學業,赴山西革命大學參加革命。1938年2月,他被吸收為中共黨員。3月任學校民族革命大學三大隊中共支部書記,8月任二戰區隨營學校中共支部書記,後又任閻錫山新建立的“同志會軍省特分會”的中共支部書記(當時公開職務是閻錫山的“同志會”特派員)。1939年初,轉到犧牲救國同盟會(簡稱犧盟會)工作,任秋林地區中共總支書記。期間,根據中共中央聯絡部和晉西南區黨委的指示,他組織進步力量,採取各種方式,同閻錫山的分裂和反動倒退進行鬥爭,同時掩護中共的組織和部分學生安全轉移撤退到延安,圓滿完成黨組織交予的任務。 [1] 
1940年到1942年7月,李質任晉西區黨委秘書、秘書科長、研究室副主任,直接協助區黨委書記林楓工作。1942年10月到1943年10月,任臨縣縣委書記兼縣遊擊大隊政委,多次配合部隊粉碎日本侵略軍的“掃蕩”,發動羣眾減租減息、發展生產和加強根據地建設。1943年10月,他被調回晉綏分局參加整風審幹運動,被錯誤地當做“特務”進行審查批判,後經甄別平反,分配到晉綏分局研究室任研究員,從事黨在根據地的互助合作政策的研究I作,在《晉綏日報》上發表一些理論聯繫實際的指導性文章。日本投降後,他被調至綏蒙區黨委,任秘書處長、秘書長。1949年後擔任中共綏遠省委秘書長。1952年10月,李質調任中共包頭市委代書記、市人民政府代市長。
1963年10月,李質調任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1964年至1968年1月,任內蒙古自治區副主席、政府黨組書記。1968年2月,調任包頭市革委會主任、中共核心小組組長,直到1969年12月,中央決定對內蒙古實行分區全面軍管。在“文化大革命”中,李質受到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誣陷和迫害,蒙受不白之冤,但對黨的信念始終堅定不移,1973年9月,李質平反後,任內蒙古自治區革命委員會秘書長。1975年8月14日,因肝癌在北京逝世。 [1] 
參考資料
  • 1.    包頭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包頭市志 卷1,遠方出版社,2001.05,第505-5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