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賦都

鎖定
李賦都(1903-1984),陝西蒲城人。1922年畢業於同濟工藝專科學校。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學博士。曾任天津中國水工第一試驗所所長兼北洋工學院教授,四川省水利局都江堰治本研究室主任,黃河上游工程處處長兼西北農學院教授、水利系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行政委員會水利局局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兼黃河水利科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水利學會常務理事等職。畢生從事水利和治黃工作。曾主持都江堰治本工程的設計工作。提出治理黃河要上、中、下游並舉,上游開發水電資源,中游治理水土流失,下游整治河道,排洪排沙。著有《黃河的治理》、《都江堰治本工程計劃概要》、《天津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的設計》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區的溝壑治理》等。 [1] 
中文名
李賦都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陝西省蒲城縣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84年
畢業院校
同濟工藝專門學校
德國漢諾威工業大學

李賦都人物生平

李賦都,陝西蒲城縣人。原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政協副主席。著名的黃河問題專家、水利工程學教授。 [2] 
李賦都少年時期離開家鄉,跟隨叔父在西安、南京、上海等地求學,1922年在上海吳淞同濟工藝專門學校德文班畢業後,1923年由其叔父、中國近代水利科技先驅者李儀祉先生資助赴德國漢諾威工業高等學校攻讀水利專業。 [2] 
1928年李賦都回國,先後在四川渝簡馬路局、哈爾濱東北水道局、江蘇導淮委員會、天津華北水利委員會任工程師、主任工程師等職。1932年再次赴德,受李儀祉委託參加恩格斯教授在阿朋那黑水工實驗所主持的黃河下游河道治導試驗,這是治理黃河史上首次進行的模型試驗。在此期間,李賦都赴德國漢諾威工業高等學校,考獲博士學位。1933年8月回國,在天津承擔中國第一個水工試驗所的籌劃、設計和施工任務,並出任水工試驗所所長,先後進行了官廳水庫大壩和蘆溝橋滾水壩的消力以及透水丁壩等多項試驗,為開創中國水工試驗事業做出了貢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試驗所被炸燬,李賦都赴陝西,任陝西水利局工程師主持陝西灞河決口堵復工程,取得成功。 [2] 
1938年1月任四川都江堰治本工程設計室主任,主持了該項工程的設計、施工,還對都江堰灌溉需水量及灌溉缺水原因、改良都江堰的意義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對都江堰治理開發有一定意義。 [2] 
1942,他在西安、開封任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設計組主任、工務處處長。1948年10月在陝西武功任西北農學院水利系主任、院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曾任黃河上游工程處處長。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賦都更是以滿腔熱忱投入到新中國的水利建設中,曾任西北水工試驗所所長、西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部長、黃河水利委員會副主任等職,並提出了黃土高原治理溝壑的“萬庫化”設想,主張黃河下游要進行河道整治,固定中水河槽,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李賦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治河思想。 [2] 
1984年11月26日李賦都病逝於鄭州,終年81歲。 [2] 

李賦都主要著述

李賦都的主要著述有《都江堰治本工程計劃概要》、《天津中國第一水工試驗所的設計》《黃河問題》、《河流總論》、《黃河治理問題》、《泥壩的攔泥作用》、《黃河下游河牀演變和河道治理問題》、《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地區的溝壑治理》、《治河與泥沙》等。 [2] 

李賦都親屬成員

李桐軒(1860-1932),李賦都的祖父。同盟會會員,劇作家、方誌學專家、語言學家。長於數理又愛好文學。清末曾任陝西省修史局總纂長,陝西省諮議局副局長。他以移風易俗寓教於樂為宗旨,發起創辦西安易俗社,致力於中國戲劇改革,並擔任過社長、評議、編輯等職,用半生心血服務於藝術,他創作了《一字獄》、《黑世界》、《鬼教育》、《亡國痛》等秦腔戲40多種,編有《甄別舊戲草》、《民興集》等。 [3] 
李約祉(1879-1969),李賦都的父親。京師大學堂畢業,同盟會會員。一生主要從事文化教育事業,曾兩次出任易俗社社長,編寫了十多個劇本,其中《韓寶英》與《庚娘傳》,成為易俗社的保留劇目。 [3] 
李儀祉(1882-1938),李賦都的叔父。原名協,字宜之,陝西省蒲城縣馬湖鄉富塬村人,是中國近代著名水利科學家。他創辦學校,編寫教材,為中國水利科學培養了大批專門人才。興辦關中“八惠”和陝南、陝北水利工程。對危害深重的黃河上、中、下游全方位考察,提出了一系列精闢見解,把中國的治黃理論和方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他參與長江、淮河、揚子江等全國的水利建設與河流治理,寫出專著、專論200餘部(篇),充實和發展了水利工程理論。李儀祉是中國水利工程學會1931年至1938年曆屆會長、全國經濟委員會顧問、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長、華北水利委員會主席、導淮委員會總工程師、揚子江水利委員會顧問,為振興中華的水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