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諴

(清末民初詩人)

鎖定
李諴,字眉庵,清末民初廣西臨桂(今桂林市)人,生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卒年不詳。從其詩題可知,其於20世紀初在安徽省合肥縣等地做過小官,也給北洋軍閥做過幕僚。以名詩人馮煦(1843—1927)為師,結交多為詩人,存世詩作《匏園詩存》近三百首。1942年其子李嶷(字汝肩)將詩集交由廣西名士呂集義幫助出版,呂對其詩甚為欣賞,推薦納入廣西省鄉賢遺著系列出版。廣西省鄉賢遺著編印委員會主任李任仁為之作序,桂林力報館於是年十月十日出版
出生日期
光緒二年(1876年)
本    名
李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性    別

李諴人物生平

清後期至1937年舊體詩壇流行“同光體”,詩藝以宋詩為宗兼學其他詩歌,詩人相當多,分閩派、贛派、浙派三大分支。李諴師從江蘇金壇人馮煦,而對贛派代表陳三立(1852—1937,字伯嚴,號散原,陳寅恪之父)又甚尊崇,晚年買下陳的散原精舍寓居。李任仁《序》雲:“同光之際,海內騷壇竟為宛陵(梅堯臣)、半山(王安石)、山谷(黃庭堅)、後山(陳師道)之作,以生新奧僻相高,天下翕然響風,號同光體。陳伯嚴、陳石遺(陳衍)、沈子培(沈曾植)、黃晦聞(黃節)諸君子其著者也。眉庵於伯嚴為素交,所居南京之論松閣即伯嚴之散原精舍,三徑徙倚,與伯嚴感通神契。風格之遒上、意態之莽蒼,政復去之不遠。至若纏綿往復、唱嘆淫佚,近轢兩當(黃景仁)、遠攀玉溪(李商隱),則又非同光諸賢所得而囿之者矣。”呂集義讀李諴詩,更是擊賞,跋文説:(讀其詩)“每一篇終,未嘗不拊掌擊節,絕嘆彌襟,以為足與當代名家並轡絕馳。百年以還,吾桂作者莫之或先也!”廣西人對先賢詩的評價,出於鄉情,或許有所溢美。
李諴的詩作還得到當時名流的好評。《匏園詩存》卷首序後錄有馮煦、商衍鎏、章士釗三位著名人士的題詞。馮煦於1920年、1921年先後兩次題詞,第一次題詞説:“綜觀諸作,愴恍難懷,鬱伊善感,仰攀玉溪,俯揖梅村(吳偉業)。其《雜感》五律四章直闖杜陵(杜甫)之室,並世無其匹,不獨老夫放出一頭矣。”商衍鎏題詞則曰:“眉庵清裁雅尚,馮金壇時稱道之。今讀其詩,旨深意遠,度越尋常。金壇嘆為仰希玉溪、俯抗梅村,餘謂七言律詩直摩遺山(元好問)之壘,視玉溪學杜詩為近,遺山身世之感甚於少陵,君視遺山抑又不逮。故其詩鬱伊幽怨,往復低徊,不自知其音之悲也。”馮、商皆為清末科舉探花(分別於光緒十二、三十年探花及第),皆時賢名流,知識淵博,德高望重,擁戴者眾,他們都稱許李詩,當出於君子成人之美的美德,亦實緣於李詩有可圈可點之造詣。馮於1921年已79歲,李年甫46歲,顯然他們是前輩後輩的關係;他們一是大名鼎鼎,一是默默無聞;況李又拜馮為師,而馮不以前輩、學界泰斗自居而凌視後學,不但給以讚美的題詞,題詞竟然稱李為弟、自稱為兄,視後學晚輩為同輩,其胸襟之廣闊、宅心之仁厚,真令百世學人歎服。商衍鎏之題詞出於盡情玩味李詩之心得,無附會之説,評價當屬中肯。
章士釗的題詞為七言詩:“光宣風義渺無存,剩見遺箋濺涙痕。白髮一冠酬舊夢,朱提百版上師門。偶思易地成流寓,誰及論文為倒尊。直到西流滄海日,憐君識我未須論。”創作詩篇來評李詩,可見其用心用力。
馮、商、章三君子都是著名人士,李詩得他們點評,真如好馬遇伯樂,可惜出版時國難當頭,未能有其影響。

李諴作品史料價值

李詩的詩歌藝術,於詩史應有其位置,值得當代人、尤其是當今廣西人去研究。《匏園詩存》中還有可資研究的史料,也值得注意。
(一) 詩歌史料價值。詩集中附李諴所和他人的原作5篇、他人和李諴詩5篇。
1、馮煦的和作3篇。李作《雜詠》詩四首,附錄《蒿庵師次韻》四首;李作《臧易秋出示胡徵君詩因用其韻漫賦二律》,附錄《蒿庵師有感次韻》二首;李作《送羅紹田應吉林軍幕》,附錄《蒿庵師春雨淒厲愴然有感兼懷眉庵蕪湖即用其送羅紹田之吉林韻》二首。馮煦字夢華,一字孟華,號蒿庵,晚號蒿叟。為李詩題詞,1920年題詞署“蒿叟”,次年之題詞則署“兄煦頓首”。從馮和李之作,可見為師者對學生之厚愛。
2、周頌膴的和作1篇。李作《閉門》詩,附周頌膴的和作。周頌膴名行原,字頌膴,號石泉,安徽合肥人,光緒十九年(1893年)舉人,官度支部郎中,著有《薌生館詩稿》,陳衍《近代詩鈔》(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P1327頁錄其詩作,其中題有“眉庵”者三篇:①《眉庵留飲郡齋話舊即次其述哀韻贈之》;②《東坡生日與眉庵諸君宴集張易吾齋中分韻得長字》,③《喜眉庵雪樓臨舍》。《匏園詩存》中有《次韻周頌膴見贈》。從兩人之詩唱和及交往來看,兩人之關係頗深。《近代詩鈔》所錄周行原之關乎眉庵的第一篇詩殊為難讀:“借寇例堪循,銅符久茹辛。居官多難日,聽訟獨醒人。樹葉行車跡,梅花卧閣身。狂奴寬禮數,絮語雨如塵。”而《匏園詩存》所附則為:
蒼黔借寇例能循,銅虎分符久茹辛。
物外居官多難日,酒邊聽訟獨醒人。
碎留槲葉行軍跡,寒對梅花久卧身。
頻為狂奴寬禮數,一燈絮語雨如塵。
李氏所錄似乎爾雅,可正《近代詩鈔》之脱謬。
3、蘧庵和作一篇(P31)。相關説明見下文。
4、附所和他人之原作:臧易秋原作(P2),王孝起原作(P22),譚芝雲原作(P29),蘧庵原作(P34、P35)。
譚芝雲,名啓瑞,貴州鎮遠人,雲貴總督譚鈞培之三子,字輯五,一字芝雲,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衡永郴桂巡道,擅畫花鳥,工詩,與陳三立有交誼,《散原精舍詩集詩》詩題中多次提到其人。《匏園詩存》多次記錄李與譚的交往。
臧易秋是李諴的同僚,王孝起為安徽阜陽人,皆與李有交誼。而與李交誼最深的是蘧庵,詩中數十次提到其人。“蘧庵”為號,字則為宗武,姓胡(其名筆者尚末查出),其弟為胡嗣瑗,貴州開州(今開陽人)。嗣瑗字晴初,一字琴初、愔忡,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二甲第二名進士,辛亥革命後,任江蘇道尹馮國璋督軍公署秘書長,張勳復辟時授內閣閣丞,後隨溥儀到天津、東北,任偽滿洲國執政府秘書長,是溥儀的心腹。擅長詩詞書法,系南社成員,與其兄宗武皆為詩壇領袖陳三立的座上賓。《散原精舍詩集》詩題中多次出現他倆的字號,他們的母親過生日,陳也有詩為賀,《胡宗武琴初之母汪太夫人六十壽》詩中雲:“紫江好兄弟,才名瞻由偶”、“二子解養志,濁世不受垢”。李諴雖然沒有直接與胡嗣瑗有往來,但與其兄之交往詩中提到他:《和蘧庵寒夜相柬原韻是日立春有北客來痛詆時政》詩
晚來留客過棲鴉,燃燭持杯已辨蛇。
欲揖鐘山想對語,更煩禰鼓盡情撾。
詩心碎夢池塘草,法乳新翻世界花。
窮巷兩頭春到否?與君且吃趙州茶。
“池塘草”後原注:“聞君介弟愔中近日有詩往還”;“春到否”後原注:“予居頭條巷北,君居巷南,蓋咫尺也”。詩後附蘧庵原作:
飢色投林噤晚鴉,年光赴壑感修蛇。
攤書冷市風威掠,戰鼓中原雪點撾。
久苦兵紛逃藕孔,猶醫病渴借梅花。
故人入夜長支枕,詩味濃於破睡茶。
兩人的詩寫於1926年2月4日立春,從詩及詩注看,胡蘧庵的弟弟是愔仲(詩注誤為“愔中”),也就是胡嗣瑗。從北方來的客人大抵與愔仲有關係,也可能就是愔仲本人。此北客來與蘧庵傾談,“故人入夜長支枕”,“痛抵時政”,遽庵聽得不耐煩,他看到軍閥干預政治,爭權奪利攪得天下大亂,百姓逃避戰亂,民不聊生,政客(包括“北客”)提出的治世主張都是讓人望梅止渴。而從李詩透露,李諴本人對北客之議論極感興趣,覺得仍需聽之,“更煩禰鼓盡情撾”。按照李的理解,北客之宏論若能實現,會創造出新的天地來。所以,他希望與遽庵一起“且吃趙州茶”——即接受“北客”的宏論。
(二)歷史史料價值。《匏園詩存》詩題中涉及的人物有八十餘名,有政界軍界人物,有詩人畫家,還有其他類型人物。其中詩人、畫家居多,具有一定的詩史畫史的史料價值。有些人物,雖然不是李諴之深交,而是其景仰之人物,但這些人物於近現代史上較為有名,對於瞭解李諴也較具有參考意義,故於此舉數例言之。
1、馬聯甲,字少甫,江蘇東海人。1898年中武進士。1918—1922年任皖南鎮守使,1922.10—1924.11任督軍,是臭名昭著的地方軍閥,李諴曾任其幕僚,詩作《戊午秋與臧易秋同客馬東海幕行次萬安因贈》、《九日陪馬將軍少甫華山登高歸飲惶恐灘洲上臧易秋約賦詩紀遊因成長篇》、《贈羅紹田先生時同客東海馬節使軍府》三詩出現馬聯甲的字、軍銜、官稱。在軍旅期間,李約作詩二十篇,詩多與僚友唱和及獨抒胸臆,未見稱譽上司馬聯甲之詩句。
2、聶憲藩,字維城,安徽合肥人,1913.8—1918.7任煙台鎮守使,1919.12—1921.8任安徽省長。李諴《代聶偉臣省長和張紀庭二律》詩中的“聶偉臣”即其人。詩句雲:“南來疇與破心顏,多士惟君意最美”、“舊日資軍防海策,殘年貽我望春詞”,能代省長執筆,可見其與省長之關係。惜乎此省長在安徽歷史上沒有什麼好名聲。
3、許世英,字俊人,又字靜仁,安徽秋浦縣人。1921.9—1923.2任安徽省長,後任國務總理兼代財政總長,1964年於台灣故世,享年92歲。許君系政壇名宿,其治安徽,至今仍有好評。1922年過五十大壽時,李作《壽秋浦許省長五十》詩四首。詩句雲:“無量壽承雙白髮,至仁心貫眾蒼生。憑陵天柱斟元氣,睥睨雄作大聲。”詩中多有稱譽之詞。
4、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南社成員,著有《蓬萊詩草》。近代史上著名的軍閥。晚年不為日寇所利用,史有可稱,而在軍閥混戰中,他的選擇是錯誤的。1926年他率軍在武漢阻止北伐軍的進軍,不堪一擊。9月1日北伐軍兵臨武昌,10月10日攻克武昌,吳佩孚早撤走,後投靠四川之楊森。於此役,李諴投靠了吳佩孚,作有《代吳子玉府主題史忠正遺像遺墨》詩。“府主”是佐吏、幕僚對所屬長官的尊稱。“史忠正”即史可法,反清名將,為明朝捐軀,史稱愛國英雄。李代吳佩孚歌頌史可法,是希望吳佩孚像史可法一樣,盡力維護段祺瑞北洋政府。歌頌史可法是對的,但是,北洋政府與明朝末代皇朝一樣不值得維護,而吳佩孚的“忠心”又遠不可比史可法。

李諴餘論

歷史往往是複雜的,不能簡單化去評説。李諴既與愛國詩人陳三立有關係,可又是軍閥馬聯甲吳佩孚的幕僚;李有對世事的哀嘆,可是基於自身的侷限,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李詩雖然與一流的詩作相比是有差距,但也有其獨到之處。不管怎樣,李諴及其詩作在廣西的歷史上是有其地位的,值得研究。

李諴代表作品

《匏園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