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若峯

鎖定
李若峯,女,1918年10月出生於山東省肥城市汶陽鎮塔房村。
中文名
李若峯
出生日期
1918年10月
出生地
山東省肥城市汶陽鎮塔房村
性    別
原    名
李秀梅

李若峯人物簡介

李若峯,原名李秀梅,1918年10月生,女。山東省肥城汶陽鎮塔房村人 [1] 

李若峯人物經歷

1938年春參加工作,同時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泰安縣婦救會主任,泰西抗聯副主任,鄆北聯合會副主任,鄆北縣委宣傳部長,魯西二地委宣傳部幹事。
1949年初隨解放大軍南下,任南京市婦聯組織副部長,南京市二區組織部長、副區長。
1952年初調上海市,歷任上海市公用局、水上區委、建築工程局黨委、市設計局黨委組織部長。
1961年初任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黨委辦公室主任、幹部組織處處長。
1982年12月離休,行政12級,享受廳級待遇。
1937年7月,“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黨奉行不抵抗主義,在濟南產科學校讀書的李若峯棄學回家,與同學郭少英、郭軍、徐潔等,參加了泰西抗日自衞團青年工作團,到處宣傳抗日,搭台演戲唱抗日歌曲,宣傳羣眾,抗日的烽火在泰西大地燃燒起來了。
1939年春,李若峯在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當幹事時,正逢一一五師在東平縣常莊召開會議,她有幸參加了會議,成為終生難忘的記憶。會上,羅榮桓政委傳達了毛主席的《論持久戰》,講了抗日戰爭三個階段,抗日戰爭是持久的,駁斥了速勝論、亡國論,使李若峯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堅定了信心。李若峯從1939年6月調到地方,組織發動羣眾,宣傳、演講抗日戰爭的道理,鼓舞廣大羣眾,增強抗日必勝的信心。泰西婦女會員,以動員丈夫參軍為榮、以拉丈夫後腿為恥,使她們紛紛成了革命隊伍中的一員。
1939年5月,李若峯調到魯西區委第一期黨校學習,同一個支部的有早期共產黨員白林、金鳳、李虹、白樺等。不久,魯西區黨委及所屬部門被數千日寇包圍,經兩天兩夜激戰,羅榮桓政委、陳光司令員,親自指揮了這次著名的陸房突圍戰鬥。戰鬥中,戰士們一次次粉碎日軍的瘋狂圍攻,到次日夜幕來臨時,羅、陳首長,帶領115師師直機關、泰西區黨委6000人,以犧牲300人的代價,勝利地突出日軍9000人的層層合圍,保存了革命火種。李若峯參加了這次突圍,經受了又一次的生死考驗,從此,更加堅定了革命的信心。
1941年初,李若峯在一地委書記袁振同志領導下做婦女工作,動員婦女擁軍優屬看護傷員,戰士在根據地好像在家裏一樣,軍民關係親如家人。
1942年初,李若峯調二地委,在書記萬里同志領導下做羣眾工作,她多次參加地委婦女幹部會議, 號召敵後根據地青年婦女,走出家門,學文化、學唱歌,反對包辦婚姻、寡婦再嫁的陋習,敢於爭取民主自由,有不少村選出了女村長、女鄉長,直到全國解放,在新的崗位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文/鞠克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