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發甲

鎖定
[清](1652~1718 [1]  )字瀛仙,號云溪 [2]  ,河陽(今雲南省澄江市鳳麓鎮)人。滇中名賢,官至湖南偏遠巡撫,清康熙王朝傑出的官宦詩人代表、典型循吏。 [1]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舉人書法飄逸秀健,雅近董其昌。著《世恩堂詩文集》、《李中丞遺集》 [1] 
瀛仙
云溪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羣
漢族 [1] 
出生日期
1652年 [1] 
逝世日期
1718年 [1] 
主要成就
官至湖南巡撫 [1] 
主要作品
著《世恩堂詩文集》
《李中丞遺集》
諫疏《賑濟齊魯飢疏》等。 [1] 
本    名
李發甲
籍    貫
雲南河陽(今雲南澄江市) [1] 

李發甲人物生平

李發甲自幼天資聰慧,童年於河陽縣鳳翔寺私塾讀書。他年紀尚未滿18歲,即入贅東門施本惠家為婿。施家賢惠忠厚,器重發甲才華,上門後勸勉他努力攻讀,以求上進。 [2] 
康熙二十七年(1688),甲子正科考中舉人,榜上的名字為施發甲。喜報臨門,施李二家大喜,親友登門祝賀,十分熱鬧。不久户部發出通知,各地舉人准以公費進京會試。發甲即拜辭兩家父母,擇定吉日啓程進京。到京城後滿懷信心準備登科,不料會考後竟名落孫山,心情不快地回到家鄉。 [2] 
在施李兩姓長輩和親友的勉勵下,發甲下定決心,發憤圖強,專攻經史,習作八股,以魏徵諫唐太宗《十思疏》為座右銘以自警。次年又進京會試後,吏部授發甲雲南大理教授。任內修復文廟,興建學宮,廣收童生,為大理士人稱頌。旋任元江教諭,建樹卓著,再升遷河北西部靈壽縣令。到任後,蝗災滅絕,虎患盡除,盜匪銷聲,庶民生活安定改善,政聲遠播。安溪李相國,聽到李發甲治理靈壽的政績,極力向皇上推薦。康熙器重發甲的學識和才能,因而賜進士出身,恢復李姓,升任監察御史。他職司彈劾,光明正大,剛直辦事,曾檢劾違法亂紀的案件數十件,聲震天下,得到康熙的嘉獎。尤以《賑濟齊魯飢疏》,大膽直言,針砭時務,轟動一時。事因牽涉時政和皇親國戚,康熙不悦,部議革職,但愛其忠直,留文不發。事後調任口北道道台,未幾又遷京東臬台,再升福建布政使司。 [2] 
康熙五十二年(1713),調任湖南巡撫。到達湖南後,見逃荒行乞者眾多,問其原因,因連年荒旱民不聊生,立即命令府縣官員開倉賑濟。不久大旱變大澇,江水暴漲,常德、嶽州、長沙等沿江州縣部分田地房屋被洪水沖毀。李發甲急向藩庫借出銀兩,派員到各災地救濟,自己帶頭捐錢購糧救濟流離百姓,使災民不至流離失所,而重建家園。 [2] 
湖南的讀書人,清初都要到武昌鄉試,洞庭湖水面空闊,波浪洶湧,時有翻船之事發生。李發甲三次上疏,要求在湖南省內設考場,方便士子應試。後為部議所阻。他在湖南許多事都不順當,積勞成疾,病逝任內。遺疏飛報京都,皇帝以李發甲清廉正直,忠心盡職,應以卹典,特賜祭葬。其靈柩由湖南發回澄江府河陽縣(今雲南省澄江市),安葬於草甸老莊子。鳳山李府祖墳的石標、石獸、石桌凳、誥封碑等,均系奉旨興建。縣城內北正街與李府街的交叉口,建造了宏偉的三孔石牌坊一座,以資紀念。坊頂北面書有“三世聯科”,南面書有“中丞”二字,故稱“中丞坊”。 [2] 

李發甲奇聞軼事

康熙帝硃批筆誤 康熙帝硃批筆誤
這一天,康熙帝打開一份奏摺,是康熙五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718年1月11日)巡撫李發甲所寫,奏報湖南秋收豐裕、十二月初四至初八瑞雪盈尺等。對於此類奏摺,康熙帝一般都寫“知道了”三個字。可不知什麼地方出現了問題,竟然寫成了“知道子”。他也沒有多看一眼,就將硃筆批過的奏摺裝回了套封。
李發甲乃至當代讀者看到“知道子”三個字,第一反應,肯定是——呵,筆誤。的確,康熙帝在奏摺上所寫的“知道了”,至少一千三百次以上,只有這一次寫錯了。這是筆誤無疑。 [3] 

李發甲個人作品

其作品現存《李中丞遺集》三卷收入《雲南叢書初編 ·集部之二十》,卷一收古風16首 ,五律86首 ,卷二收 錄五言排律8首,七律88首,五絕2首 ,七絕10首 , 捲一捲二命名為《居易草堂詩集》, 共收詩歌 210首。
李發甲詩歌五七言律詩居多,詠史寫景隨官職而變,應和酬答常用原韻,顯示出高超的語言技巧,得體的抒情言事,體現了典範的循吏行徑,個別詩篇標題長達 50餘字, 相當於詩前小序 ,清晰交代詩作緣由。 [1] 
滇中名士李發甲現存官宦文牘奏疏數量雖少 ,但紀實性強,是李發甲敬業為官的具體體現,是典型循吏執政的真實記錄。現《雲南叢書》所 收《李中丞遺集》前收二序, 其一是乾隆文淵閣 大學士陳世倌所作 , 序文如下 :自三代以後 ,文章政事判為兩途, 循吏儒林彼此各分畛域,易地即有所不能,其政與文遠不逮古,此非人之才為之 ,亦世運相沿天為限之也 。
唐杜氏子美韓氏退之,二人均抱經國之才,雖有毀佛骨“表獻三大禮”賦,迄不見用,足使握奇負 異琢句於洞庭湖南嶽之閒,閒吟於同谷秦川之地,蔚然以詩賦名家,然讀南山北征諸作,其胸中經濟如泉源隨地湧出, 所惜其施為不竟於廊廟,惠澤未周於民社 。彼二子者,時實為之 ,謂之何哉?
李發甲是康熙時代典型的循吏,其文牘及旁人記錄可印證李發甲宦途事蹟。 [1] 
陳世倌作序時間是乾隆辛未年 (1751), 此時李發甲早已去世多年,陳家是海寧望族 ,大學士陳世倌肯為《李中丞遺集》作序,可知李發甲為官及人品得到世家大族認可。序中陳世倌把李發甲與唐代杜甫和韓愈並舉稱頌 ,杜韓二人均才學出眾 ,均宦途坎坷 ,均徜徉於洞庭湖畔 ,李發甲比杜韓幸運,其宦名因洞庭而卓絕。 [1] 
總之 ,李發甲之詩慮抒懷抱,敦篤平和, 湖南湘陰郭嵩燾曾為李發甲作品集作《跋》,稱李發甲詩“今體類香山《長慶集》,覆按編中其於家庭君國之際,纏綿往復,蓋發乎性情者也 ”再次體現了李發甲宗唐的特色,郭嵩燾之語表明李發甲詩歌崇尚唐詩,喜好白居易長慶集風格,喜好唐唐詩的雅俗共賞,類似白居易詩通俗明白。 [1] 
李發甲書法也出眾 ,在雲南任職時,在多地 留有墨寶楹聯 ,澄江陽宗明珠庵聯 : “萬壑松風和 水潤 ,千年古洞躍魚羣。”李發甲題大理劍川海雲居寺對聯三聯分別是 : 生計青山裏,心交明月前;老僧常伴鶴,古剎更眠雲;地僻緣僧靜,山清為水長。
對聯應是當地文人雅士緬懷李發甲的表現,表明李發甲雖出名在偏沅,影響卻遍及滇內外。 [1] 

李發甲親屬成員

父親:李冕,字君華,為人忠厚,知書明禮,樂善好施。 [4] 
後裔:李增(1875~1933),字燦高,晚號散匏,別號味雪,曾任雲南省諮議局議長。嗜酒,善書法,被譽為“南天一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