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用

(南宋理學家)

鎖定
李用(1198-1279),字叔大,號竹隱,廣東東莞篁村白馬鄉(今東莞市南城街道白馬社區白馬村)人,漢族廣府民系,南宋著名理學家 [2]  。李用最初從事於科舉制度所應考的經義研究,自讀了周敦頤、程顥、程頤諸人的著作後,便棄科舉,而專心攻讀理學,閉門讀書近三十年,著有《論語解》,研究闡明周、程理學深奧的意旨,深得理學精髓,皇帝下詔把他所著的《論語解》印刷發行全國,許多人拜他為師。後東渡日本,講授中國的詩書,以儒學教授日本弟子,日本人多被其教化,日本人尊稱他為夫子。他是廣東最早有名字記載下來的日本華僑,也是我國最早留名可證的海外華僑教育家,是除了禪僧外的理學東傳第一人,堪稱華僑教育者先驅,在中日兩國人民和文化上交流上貢獻巨大。 [1] 
叔大
竹隱
所處時代
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東莞
出生日期
1198年
逝世日期
1279年
主要成就
廣東最早中日文化傳播使者
主要作品
《論語解》
《竹隱集》
本    名
李用

李用人物生平

李用 李用
李用,字叔大,號竹隱,南宋末年廣東東莞白馬鄉(今東莞市南城區白馬社區)人,其先人隨宋時大量中原移民從韶關南雄珠璣巷遷徙而來。李用出自名仕世家,他的祖父李卓,官至朝議大夫,父親李景宏,官至承事郎。李用最初從事於科舉制度所應考的經義研究,自讀了周敦頤、程顥、程頤諸人的著作後,便棄科舉,而專心攻讀理學,閉門讀書近三十年,著有《論語解》,研究闡明周、程理學深奧的意旨,追溯儒家學説的根源,深得理學精髓,對書中詞語解釋得很明白,便於人們講解誦讀和學者傳授,許多人拜他為師。皇帝下詔授李用為校書郎,但他表示,著書絕非是為了俸祿,堅決不接受所封的職位。後又升他為承務郎,以表揚他的清高,把他所著的《論語解》印刷發行全國。理宗皇帝特手書“竹隱精舍”的匾額賜給了他,他便以此匾為名建屋隱居在東莞。
根據《東莞縣誌》的記載,李用早年喪父,對母親非常孝順,嚴格遵守當時的禮教規範,因此即使是在盛夏,伺候母親時,也不曾脱掉帽子和鞋襪。按照現代觀點來看,簡直是有些迂腐了。李用為人敏於事而訥於言,行為必定有規矩,全無傲慢之氣,他安貧樂道,教育生徒循循善誘,人們都非常願意師從於他。李用是廣東地區最早宣揚和開設宋學講席授徒的理學家,他潛心鑽研,足不出户。當時番禺鷺江人探花李昴英專程來東莞拜訪他,兩人座談了一整天,仍然興致盎然,不見倦容。李昴英離開東莞後,對人説:“今日才見到有道君子。”可惜由於年代久遠,歷史浩蕩,李用所著的《論語解》以及另一部《竹隱集》均已散佚,不知所蹤。
李用既是著名理學家,更是一個“死節之士”。南宋末年,元軍大舉鯨吞南宋疆土,南宋政權危矣,李用表示“生不食元粟,死不葬元土。”具有強烈民族大義思想的他,更是鼓勵、動員自己的女婿熊飛,揚起抗元大旗,以布衣起兵勤王。1276年7月,文天祥經過江西,熊飛率兵前去呼應,臨行前,李用長子李春叟送行,作詩相贈。熊飛最後在保衞韶關戰役中,與元軍鏖戰而死,英勇殉國。熊飛、李春叟的愛國表現,正是李用家庭教育的直接反映。 [1] 

李用傳學日本

1276年,已經年過半百的李用懷着一腔愛國熱情,登上了前往日本的商船,隻身東渡,希望海外求援挽救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權。日本此時正處在鎌倉幕府時代,同宋朝的商貿頻繁活躍,商業城市的雛形——博多開始慢慢形成,漸漸成為當年日宋之間貿易的中心,許多宋朝商人定居在此,形成了一條唐人街。宋商們還興建了許多中國式的祠堂,被稱“宋人百堂”。李用順利到達日本後,雖然心懷為大宋請兵勤王的死節之志,但他畢竟只是一介儒生,又身處東土異域,可能剛到博多口岸時,的確進行了一些請援活動,但天長日久,終究要以“設館授徒”謀生,講授中國詩書。後來日本人多受其教化,遂尊稱他為“夫子”。
李用在日本一直以宋末遺民身份僑居講學,傳揚大宋理學,一直到81歲高齡時去世。他去世後,由日本門生和兩隊各穿紅袍和白袍的哀樂儀仗隊護送上路,一路上吹着悲壯的“過洋樂”,送喪返里。這種樂人着倭衣倭帽的日本“過洋樂”送喪風俗,據説一直在東莞流傳至解放初。他是廣東最早有名字記載下來的日本華僑,也是我國最早留名可證的海外華僑教育家,堪稱華僑教育者先驅,在中日兩國人民和文化上交流上貢獻巨大。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