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牧

(花鳥畫家)

鎖定
李牧出生於安徽定遠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食不果腹,為讀書,曾變賣家當節衣縮食用於購書和畫畫,17歲參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武警戰士。家鄉水土的浸淫和軍旅生涯的磨鍊,造就了他稻田菜園般的“土氣”和粗獷彪悍的稟性。農家生活是他經常表現的畫題,七尺畫案是他揮灑激情的舞台。無論是農舍的草垛、笸籮和耙,抑或是野外的麻雀山雞,無不爛熟於胸,皆可入畫。他具有紮實的寫實功底和嫺熟的表現技法,水墨幻化、勾勒設色,須臾間,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便在他手腕的遊弋中躍然紙上,氣韻生動,氣象萬千。
中文名
李牧
職    業
畫家
性    別

李牧人物簡介

畫家李牧(中)與上海收藏家在一起。 畫家李牧(中)與上海收藏家在一起。
乍一見李牧,一股俠義豪氣撲面而來:黝黑的皮膚,蓄着八角胡留着披肩的長髮,着一身中國傳統的唐裝……“騰格爾式”的外貌特徵將他張揚的個性一覽無餘地展現在人們眼前。
和他的外貌一樣,李牧的畫也極富個性。他幼年習畫,受潘天壽、吳茀之等大家影響,在傳承中國畫藝術精髓方面,他深悟“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真諦,不落窠臼,以其獨特的視角追求藝術的個性化發展。作為花鳥畫家,他從不把自己的畫貼上“文人畫”的標籤,把玩技法,故弄玄虛,提升“賣相”,而是以一個藝術家的責任心和對生活的熱愛,深入生活,謳歌豐收的喜悦和田園風光。在繪畫實踐中,畫家將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這些“文人畫”的基本元素融入了他的稻草、簸箕和耙,契合得十分完美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繪畫語言和創作風格,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他認為,藝術要追求“不一樣”,如出一轍的東西充其量也只能叫作“工藝品”。畫家要能放下架子,走出大宅深院,到生活中去尋找創作的源泉;畫家也要耐得住寂寞,擺脱急功近利的誘惑,自覺抵禦浮躁之風的干擾。
李牧出生於安徽定遠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家境貧寒,食不果腹,為讀書,曾變賣家當節衣縮食用於購書和畫畫,17歲參軍,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武警戰士。家鄉水土的浸淫和軍旅生涯的磨鍊,造就了他稻田菜園般的“土氣”和粗獷彪悍的稟性。農家生活是他經常表現的畫題,七尺畫案是他揮灑激情的舞台。無論是農舍的草垛、笸籮和耙,抑或是野外的麻雀山雞,無不爛熟於胸,皆可入畫。他具有紮實的寫實功底和嫺熟的表現技法,水墨幻化、勾勒設色,須臾間,花草樹木、飛禽走獸便在他手腕的遊弋中躍然紙上,氣韻生動,氣象萬千。
李牧對生活和創作的感悟是真誠的,他忘情地謳歌收穫,是緣於孩提時代對吃飽肚皮的奢望。在他內心,田野裏的稻草成了支撐生命的脊樑;在他眼裏,一望無際並排站立的草樁竟幻化成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將士,彷彿再現了秦兵馬俑奇觀,讓畫家感到心靈的震撼!他用筆墨盡情揮灑,不知不覺,眼角竟噙着激動的淚花。他説從心裏流淌出來的這些作品是鮮活的,他以稻草為主題所創作出的許多膾炙人口的系列作品,受到廣泛讚譽,其代表作《稻草》被浙江吳茀之紀念館所收藏。他與劉大為、馮遠、李鐸、馬振聲等美術界“大腕”一起,作為參加中國當代實力派書畫家邀請展的代表,成為北京榮寶齋的特約畫家。
“筆墨當隨時代”,執着的李牧已近知天命,畫風亦日臻成熟,在當今一片變革的聲浪中,他也在苦苦地求索新的跨越。然而,李牧清醒地認識到,無論畫風怎麼變,創作的源泉始終來源於畫家對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所謂“收盡奇峯打草稿”,他堅信藝術不能脱離生活,寫實的東西是有生命力的,他將一如既往地鍾情於自己的“草根藝術”。李牧讚歎上海同道的靈性與創新,同時讚歎上海的勃勃生機與大氣謙和的人文精神。他創作的丈二鉅製《上海之春》,便是這種心境的真情流露。

李牧作品欣賞

李牧 李牧
請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