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温平

鎖定
李温平(1912年-2010年5月19日),祖籍福建,1912年出生在惠安縣城外靠海邊一個半農半漁家庭。 [3]  1934年畢業於唐山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專業。1935年初到美留學,並取得密西根大學運輸工程博士學位。在1941年抗日戰爭最困難時期,他冒着生命危險,毅然決然地奔赴抗戰最慘烈的中緬邊界,投身於當時被稱為“直搗東京”的“史迪威公路”的修建。在解放戰爭期間,李温平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將當時國內僅有的一大批進口的大型工程機械及財產悉數轉移到人民手中,為解放戰爭勝利和勝利後的重建作出了重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温平歷任建工部機械施工總局副總工程師,建材部建設總公司總工程師,也是我國爆破學的泰斗。 李温平是我國政協第五屆、第六屆委員,中國工農民主黨第九屆中央委員。退休以後,他還積極從事人才教育等工作,1989年被評為全國“老有所為”精英獎,1994年還獲得全國特殊貢獻獎。2010年5月19日,李温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1] 
中文名
李温平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2010年5月19日
畢業院校
唐山交通大學(今西南交通大學)
主要成就
“自由勳章”
出生地
福建惠安

李温平人物生平

李温平祖籍福建,1912年出生在惠安縣城外靠海邊一個半農半漁家庭。1934年在唐山交大畢業,獲土木工程系學士學位。畢業後,李温平獲准停薪留職赴美國本薛尼亞大學攻讀碩士學位。1935年夏天,他完成了在本薛尼亞大學運輸工程碩士課程,隨即轉入密希根大學攻讀運輸工程博士學位。 [3]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李温平再也無法平靜地讀書。“我要馬上回國!”他提出了請求。校方及指導教師理解這位看似温良平和,性格卻十分倔強的東方青年,破例准許他提前結業,還允許他在國內補寫博士論文。
李温平回到了祖國。這時,抗戰重心開始向西南轉移,這一地區急需開闢新的運輸線。李温平立即投入到川滇東路、川中公路和東西公路的修築工程中。1941年秋,李温平就在這時調任滇緬公路局保山、下關工程段段長兼美籍總工程師助理,參加了我國第一段瀝青路面的鋪設工程。1942年10月,為了在中緬戰場上對日軍反攻的需要,美軍開始修築印度列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邊境的公路。滇緬公路工務局也在保山成立了“保密公路第一工程處”,配合美軍上校薛德樂率領的工兵團,負責由東向西打通保山至密支那公路的國內段。李温平擔任了工程處副處長。 [4]  1946年,美國政府為獎勵他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功勳而授予他一枚自由勳章。 [3] 
李温平的自由勳章 李温平的自由勳章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温平率領中國第一支機械築路隊伍加入社會主義建設行列。他帶領的施工隊改名為鐵道兵第一機築總隊,負責修復遭受戰火破壞的隴海鐵路。1956年,李温平被評為國家二級工程師,月薪定為267元。“文化大革命”中,李温平遭到不公正對待,他被遣送到太原水泥廠工地勞動。
1979年,李温平擔任了國家建材局總工程師,隨後,又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委員。1986年8月,74歲的李温平離休了,他的心卻一天也沒有離開自己的事業。他的妻子常常對着客人説自己的老伴:“離休前單位裏有他的辦公室,現在,他的辦公室挪到家裏來了。”1989年10月8日,李温平榮登人民大會堂,從黨和國家領導人手上接過了金光燦燦的“老有所為精英獎。”“我還有許多工作要做,我不能閒着。”每當親友勸他注意休息保重,他總是這麼温和地回答。1993年,國務院又為他頒發“有特殊貢獻”證書,併發給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5月19日,李温平在北京逝世。 [4] 

李温平人物事蹟

指揮搶修滇緬公路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撤退至西南堅持抗戰。這一地區山高路險,交通極為不便,為開闢新的運輸線,李温平全力投身於川滇東路、川中公路和東西公路的修築工程中。
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最困難時期。當時,我國海岸線幾乎全被日軍封鎖,國外援助的武器彈藥、汽油等不可缺少的作戰物資,僅靠新建成的滇緬公路運進來。由於滇緬公路路況極差,僅有碎石鋪成的路面,一遇雨季便不能通車。為此,李温平受命調往滇緬公路局保山、下關工程段任段長,負責我國第一段瀝青路面的鋪設工程。在昆明至下關的公路上,李温平一手提着一隻沉重的洋油桶,緩慢地移動着,讓桶中的瀝青透過桶壁上部的小孔均勻地灑在路面上。施工隊工人跟着他,很快便掌握了他發明的這種鋪路“土辦法”。經過李温平和施工隊的努力,以前每天只能通過300輛汽車的土石路,很快就可以過卡車2000輛。從畹町至昆明的路程,從一個多星期縮短到三四天。僅1941年,共計有13萬噸以上的國際援助軍用物資通過滇緬公路源源不斷運往抗日前線。
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滇緬公路中斷。為保證對日反攻的勝利,要以最快的速度修建一條從印度列多到緬甸密支那,再從密支那經中緬邊界37號界樁進入雲南騰衝、保山,從而接上滇緬公路的新公路,使盟軍的軍援物資能從印度沿陸路直抵昆明。
李温平當時以中方負責人的身份,出任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副總工程師,兼第一工程隊總隊長。在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中,在瘴氣瀰漫的密林裏,他不辭辛勞,不畏艱險地指揮勘察、測量,千方百計加快施工進度。由於山高路遠,為了指揮施工,李温平不得不常常冒險飛越喜馬拉雅山脈,在施工過程中,日寇飛機不斷進行狂轟濫炸,死神瞬息可至。然而,為了戰勝日本法西斯,李温平置個人安危不顧,勇往直前堅持到底,終於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1944年初,隨着盟軍在緬甸的全面反攻開始,李温平出任滇緬公路搶修工程總工程師。他將爆破法用於公路建設上,大大縮短了工期。軍方限令30天通車,可李温平帶領施工隊在盟軍協助下僅用了15天就完成了任務。同年冬,李温平又參加搶通保(山)密(支那)公路的工程,任“保密公路第一工程處”副處長。新拓路線需穿過大片原始森林,李温平與施工人員一起在野外風餐露宿,克服敵人的騷擾和艱苦的自然條件,竭盡全力工作。路修到古永壩後,被一片沼澤攔住了去路。李温平趕到現場,只見遍地是泥漿,築路機械與工具在上面無法施展,他立即與工程技術人員研究,想出了一種“沉筏換土”的方法,很快將這一段路修好。
公路修到接近國界37號樁前時,施工人員又被一座高10米、寬30米的堅硬峭壁所阻。面對這個“攔路虎”,盟軍工兵束手無策。李温平與中方工程人員一起,仔細分析了石層紋理,鑽孔爆破,苦戰三天三夜,終於“斬斷”石壁,保障了施工的順利進行。
1945年1月19日,保密公路通車。這條長300餘公里的保密公路、曾被斷言
不可能打通的路段僅用兩個多月時間便被打通了,成為我國近代築路史上的又一個奇蹟。 [2] 
心繫國家與社會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温平率領中國第一支機械築路隊伍加入社會主義建設行列時,他的新起點又是澠池,即15年前他開始實現自己夢想的地方。他帶領的施工隊改名為鐵道兵第一機築總隊,負責修復遭受戰火破壞的隴海鐵路。由澠池起步,李温平帶着工程人員起早貪黑,修復了18座橋樑,4座涵洞,幾個月便將火車接到了天水。這是全國的機械築路隊伍。由此,李温平的機械築路經驗受到各方面重視。部隊希望他繼續率隊修通至新疆的鐵路,新成立的交通部中國建築總公司要調他進京就職。儘管部隊扣住了北京催調的電報,可最後周總理親自發的一份電報,還是促成了李温平迅即北上。
1972年,福建永安水泥廠礦山爆破剝離,1噸炸藥引爆後,飛石對附近村民家造成嚴重毀壞。待水泥廠又在峒室中裝進24噸炸藥,準備進行第二次爆破時,四周農民竟阻止工程繼續進行。一封急電傳至國家建委,要求建委派專家解決技術難題,以打破僵局。正在唐山勞動的李温平,奉命即刻乘車南下,趕往現場。李温平勘測完現場,果斷地決定另增加一個藥室,並精確地計算出兩室引爆的毫秒差。照他的設計,水泥廠再次填藥爆破,再沒有一塊石頭砸到老百姓的房屋上。
1985年,李温平與楊紀珂教授一同赴美,與洛克菲勒基金會及UB基金會洽談在大陸合資辦學。經他們的努力,由上述美方基金會出資,1985年至1987年,先後有11位美國著名的科學家來華講學。出國期間,李温平發現,國外大學興辦科學工業園區,使大量新技術得到開發應用。回國後,他利用國內外的廣泛聯繫,聯絡了高等院校科技開發中心、國家建材局及所屬的武漢工業大學、大連海運學院、中科院軟件試驗室等單位,由他推動,有關單位就合作開發新技術與新產品達成了協議。 [4] 

李温平親屬關係

妻子蔣佩貽。 [4] 

李温平社會評價

西南(唐山)交通大學北京校友會:李温平老學長是抗戰的英雄,人民的功臣,交大的驕傲,校友的楷模。我們北京校友一定要弘揚李老這種愛祖國愛人民愛母校愛校友的精神,化悲痛為力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李温平老學長,您老走好! 我們永遠懷念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