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海青

(抗日名將)

鎖定
李海青(1895~1937),原名青山,號丹忱。山東人。早年隨家逃荒到黑龍江肇源。抗日同盟軍軍長。曾入“綠林”。後被招撫,任營長。九·一八事變後,任馬占山部旅長,力主抗日。1932年任東北民眾自衞軍總司令、黑龍江省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長。1933年年初率部撤到熱河(今屬河北、遼寧、內蒙古)。同年5月任抗日同盟軍第十六軍軍長兼第一師師長。同盟軍失敗後,辭職到北平(今北京)等地閒居。抗日戰爭爆發後,在平西組織抗日武裝,同年秋被叛徒殺害。 [9] 
中文名
李海青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出生地
山東武城
原    名
青山

李海青人物生平

李海青 李海青
李海青,原名丹忱,又名忠義,1889年(清光緒十五年)3月8日出生於山東省武城縣祝官屯。【一説李海青出生於1895年,出處詳見註釋1】12歲那年一家4口隨母親從山東逃荒到黑龍江省郭爾羅斯後旗李木匠鋪屯(今新福鄉民富村)長兄李開樹家。他先在屯裏給地主家放馬。1915年因家務糾紛,離家出走到吉林省扶余縣給地主家趕馬車。不久,投靠活動在扶余一帶的“清風綹子”,大當家的劉清泉主動讓賢,讓李海青坐了頭把交椅,隨後李海青鄭重宣佈紀律,將“清風綹子”改稱為“海青隊”。當時人們稱“鬧海青”。
他率隊三四千人活動於“三肇”和扶余縣等地,成為中華民國初期本地著名的“鬍子”。 [2] 
[3] 

李海青人物事件

抗日伊始
1925年,黑龍江省督軍兼省長吳俊升因李海青能夠殺富濟貧、除暴安良,遂將其招撫,委以少校營長,駐防肇東縣城昌五鎮,後擔任省防軍騎兵獨立團團長。李海青曾隨吳俊升追過郭松林,與肇東、肇州各地羣眾相處較好。1928年6月,吳俊升於皇姑屯被炸身亡,東北邊防軍副司令兼黑龍江省省長萬福麟在整頓軍紀時,因人命案將李海青下獄。
九一八事變時,黑河旅長馬占山為黑龍江省代主席兼軍事總指揮。馬獲悉李素有抗日報國之志又遠近聞名,於是親赴大牢釋放李海青,並復以原職。
李欣然從命,回鄉後即傾家蕩產,招舊部,集壯士,舉抗日義旗,僅數日就聚集5000人眾,很快就組織起了三個團的隊伍。 [4] 
馬占山委任李海青為抗日“別動隊”總隊長。1931年11月,李海青參加了江橋抗戰。在江橋抗戰中,參加了江橋守護戰、三間房激戰、撤離省城戰等。在馬占山的指揮下,打響了中國人民抗戰的第一槍,極大地振奮了中華民族抗日救國的民族精神。後又掩護省府人員安全轉移海倫。李海青因戰功卓著,受到馬占山的讚譽。
建立黑龍江第一支抗日義勇軍
1932年2月,馬占山曾對日妥協,參加由日本關東軍操縱,在瀋陽召開的“建國會議”。李海青和張錫武極為不滿。與馬占山分道揚鍍,率本部3000多人,攜輕重武器和三十輛大車衝出省城南下,途經肇州、肇源,越江經扶余、長春嶺、弓棚子向中東鐵路挺進。
李越境後即派人去新京向日偽商洽詐降事宜,偽滿洲國識破其計,拒絕李的部隊人新京。李隨即當機立斷,高揚抗日義旗,將其部改為“東北民眾抗日自衞軍”,自任司令,張錫武任副司令。並提出“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打倒偽滿洲國!”“誓死攻破新京!”等口號,顯示了與日本侵略者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反滿抗日的必勝信心。東北民眾抗日自衞軍,是黑龍江建立最早的抗日義勇軍。
隨後,李海青率部攻佔扶余,部隊迅速發展到有15個團、2萬多人。隨後圍攻農安城,與日偽軍展開激烈戰鬥,給予剛開過“建國盛典”的日偽政權以迎頭痛擊。
這次攻打扶余,當地綠林首領韓福元、趙有金(原是東北軍老八連的連長)王寶瑞等也都率部來投。原扶余地方義勇軍柳青庭部也參加了戰鬥,隨後參加了自衞軍。柳青庭原名柳樹堂,字青庭,人稱“柳八爺”。察哈爾抗戰時接受29軍改編,任騎兵第9師1團團長,在察哈爾加入共產黨。後到延安,重新人黨。抗戰後改任合江省軍區副參謀長,後調任第四支隊司令員等。 [5] 
曾為李海青義勇軍司令部的扶余增盛謙 曾為李海青義勇軍司令部的扶余增盛謙
渡江北上抗日
4月中旬,傳來馬占山反正的消息。李海青決定率部過江北上,同馬占山會師。5月5日,李軍從下岱吉渡口渡江,直插三肇平原。
渡江後,李部抗日軍直下肇源,輕取肇州,15日攻下肇東,偽縣長程汝霖被擊斃,偽軍旅長塗全勝率殘敵逃跑。李部大軍半月之內連破三肇,消滅偽軍一個整旅,日關東軍司令部又從哈埠緊急調動勁旅松平支隊和偽軍4個旅,直撲肇東。守城戰鬥中,李海青腰部受傷。26日,大軍突圍,繞道奔豐樂鎮,休整了幾日後,轉進蘭西。 [6] 
半年多來,李海青率部東征西討,攻城掠地,光復扶余、圍攻農安、下三肇、克拉哈、襲安達、攻昂昂溪,還參加了攻克綏稜、蘭西、青崗、甘南、泰貴、慶安等敵占城市的戰鬥,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沒有正確的政治領導,也遭受了嚴重的挫折。正如李部得力悍將後成為中共高級幹部的柳青庭(後改名柳潤生)回憶中所寫的,“抗日義勇軍轉戰遼吉黑三省,攻下城市數十,但不能守,又無政權建立和(開闢)根據地思想,終於(與)羣眾不能(建立)密切的聯繫。由於無政治的領導,致而形成單純的軍事抗戰,致使抗日軍逐漸地削弱下去。” [7] 
1933年5日26日,馮玉祥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正式成立。28日,李海青通電全國,正式參加察哈爾抗日同盟軍,被委任為第2方面軍總指揮。未久,第2方面軍改為第16軍,李任軍長。
同盟軍的成立後,為保衞張坦,驅逐日偽軍,收復察北失地,馮玉祥於6月20日發表通電,由聯軍將領方振武、吉鴻昌、孫良誠領銜包括終麟閣、鄧文、李海青等26位將領聯名發出“重整義師、剋日北指,克復察省失地,再圖還我河山……四省不復,此心不渝”的通電。接着馮馮玉祥即任命吉鴻昌為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率領大軍剋日北進,直指被日軍侵佔的沽源、寶昌、多倫。22日,吉、鄧兩軍擊敗崔興武部偽軍,光復沽源。同盟軍乘勝前進,27日,吉鴻昌率軍進軍寶昌。次日,吉鴻昌即率本軍與鄧文、李海青兩路軍合兵一處,編成3個梯隊和兩個掩護隊,繼續向北推進,再次痛擊張海鵬、崔興武兩部偽軍。7月7日,收復寶昌。11日,同盟軍數路大軍合兵,圍攻敵人重兵駐守的重鎮多倫。激戰一日,多倫光復。多倫戰役後,李海青率本部返駐察北。 [8] 
以身報國
抗日同盟軍被蔣介石政府瓦解後,李海青部被改編成宋哲元部的騎兵第二十四旅,委李海青為少將旅長。李海青不甘接受改編,要求獨立行動,結果被解職,甚至將他鵬押4個月之久。直到1934年10月釋放,給他一個參議的虛銜,寓居北平、南京等地。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海青在中共地下組織的幫助下,召集舊部準備再度舉旗抗日。他受命駐紮盧溝橋附近,舊部聞訊紛紛來投,很快聚起一支人馬,活躍在平西海淀一帶,同日本侵略軍展開遊擊鬥爭,一度威震平西。日本侵略者對李海青重返戰場又驚又怕,買通漢奸,於1937年8月末將李海青暗殺。時年42歲。 [1] 
參考資料
  • 1.    黑龍江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黑龍江省志 第76卷 人物誌,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05,第359-361頁
  • 2.    大慶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大慶曆史 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09,第263-264頁
  • 3.    大慶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大慶曆史 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09,第265頁
  • 4.    大慶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大慶曆史 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09,第264頁
  • 5.    大慶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大慶曆史 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8.09,第265-267頁
  • 6.    王維憲,王昭全,百強,王國學,王曉東編著,伯都訥滿族文化概覽,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1,第476頁
  • 7.    王維憲,王昭全,百強,王國學,王曉東編著,伯都訥滿族文化概覽,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1,第477頁
  • 8.    王維憲,王昭全,百強,王國學,王曉東編著,伯都訥滿族文化概覽,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11,第477-478頁
  • 9.    何蘭生編著,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 下,團結出版社,2014.01,第647頁